首页 > > 37

西班牙&葡萄牙 誰才是伊比利亞半島美食屆的一哥?

2018-06-20
来源:Tmag踢馬哥

  同志們!前几天世界杯迎來小高潮,葡萄牙3-3战平西班牙!!!!C罗在第3分钟点球破门,第44分钟远射造成德赫亚黄油手,第88分钟直接任意球直挂死角,完成个人世界杯首个帽子戏法!科斯塔1v3霸气抽射,门前推空门梅开二度!纳乔外脚背轰出世界波一度帮助西班牙反超!一场跌宕起伏的比赛,太过瘾了!!    

  這兩個同處伊比利亞半島的國家,都在大航海時代扮演著活躍的角色。這意味著這倆國家都非!常!美!味!

  西班牙還是歐洲第一個引進西紅柿的國家,

  聽說直到現在,歐洲其它國家吃得好不好,

  都要看西班牙的收成,簡直是歐洲農場啊~

  不過,葡萄牙也沒有在輸的!

  今天我們就來比比這兩國的國寶級美食:

  西班牙 VS 葡萄牙

  西班牙派出代表選手油條

  西班牙油條

  關於西班牙油條到底咋來的?有2種傳說。

  是由遊牧的西班牙牧羊人發明的,他們生活在高山上,周圍也沒個餐廳面包房啥的。於是他們就搗鼓出了這種細長形油條,做起來方便,無需醒面,野外柴火起油鍋就能炸熟了。

  “西班牙油條”

  有何證據?當地有種羊叫做“Navajo-Churro”,是伊比利亞半島Churra羊的遠房親戚,它們的羊角看起來很像油條,可能就是西班牙油條Churros這一名字的由來。

  Navajo-Churro

  羊角像油條?Are you kidding me?

  我還是覺得第二種傳說比較靠譜

  大航海時代,油條從中國一路跋山涉水來到葡萄牙,被鄰居西班牙學了去。但西班牙人不僅是拷貝不走樣,還在原來的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和審美情趣。

  “西班牙油條”

  首先,油條在西班牙變成了甜的,上面撒糖粉或肉桂粉,不蘸醬油而是蘸巧克力吃了。它也沒咱們國內油條那么胖又粗,從原來兩百斤的胖子一舉變成了細長條的多邊形,咬一口,那剖面甚至長得有點像星星,浪漫吧?沒變的是,油條同樣是早飯,西班牙人喝著espresso,一群人坐在餐廳手舞足蹈吹著牛,油條上裹了熱巧克力,甜點真讓人感到幸福啊!倆小時就過去了。

  “西班牙油條”

  感謝西班牙人,油條風潮吹向全世界!

  其實不止在西班牙,油條文化也一樣在西班牙在它所殖民過的眾多拉丁美洲國家生根發芽。現在大家所見的這一系列油條,都經過了當地人一番心思改造。比如古巴人會在油條裏塞點兒芭樂醬,墨西哥人塞牛奶焦糖醬,烏拉圭人更是在油條裏放芝士。

  這一股油條風潮還吹到了附近的移民大熔爐——美國。每到夏天,各地音樂節、狂歡節都開始辦起來了,遊樂園也迎來一年中的高潮。小販們紛紛支起攤頭,油條制作起來方便,又有股世人無法抗拒的油膩、甜蜜的罪惡。剛炸完,包在吸油紙裏就能拿在手裏邊走邊吃。

  但這種好日子對於美國人來說,只在短暫的夏天,到了冬天,好多地方開始下雪,氣溫降低,你說小販還怎么炸油條?還好咱們中國是個勤勞勇敢的民族,一年四季都能買到早飯四大金剛~

  ▲ 麥當勞新出的聖代冰淇淋,也加了油條呢

  西班牙人的會吃,有一種中國人的異曲同工之妙,化廉價為神奇。油條經過高溫油炸,無論是蘸巧克力還是蘸醬油,都能提供一早上的能量。我唯一能想到的優點,可能是西班牙油條,能讓人吃得更優雅一些,畢竟體積上占了便宜嘛!可惜祖國國家隊沒能晉級,不在討論范圍內……

  葡萄牙派出代表選手葡式蛋撻

  蛋撻

  很多人以為葡式蛋撻是源自澳門,但其實美食文化的身世和國家命運總分不開,蛋撻在葡萄牙本土以及被葡萄牙殖民過的國家,如巴西、安哥拉都很常見,後來也傳到了有著大量葡萄牙移民的國家,加拿大、澳大利亞、盧森堡……

  雖然葡萄牙是大航海時代的海上霸主,在全球各地搜羅了不少好東西,但其實蛋撻這種食物還是起源於歐洲,中世紀就開始流行了,根在土耳其和英國,源自甜點鼻祖法國。1399年,在亨利四世的加冕禮上,就出現了蛋撻,只不過在英國被叫做custard tart(卡仕達醬是用蛋黃、牛奶和糖做成的)。

  英國人對蛋撻的貢獻

  別老埋汰英國人做的是黑暗料理,其實當地蛋奶制品非常發達,卡仕達醬也是181年前英國人Alfred Bird在伯明翰研發成功的,所以它也叫做Crème Anglaise/English Cream,現在制作甜點時常會被用到。

  又是一條傳說強行加入

  葡萄牙的蛋撻以那層焦香的蛋皮為特色,類似焦糖布丁,這也是它和港式蛋撻最大的區別。早在13世紀,裏斯本熱羅尼莫斯修道院(Jerónimos Monastery)的修女們就開始做葡式蛋撻了,那她們怎么就那么厲害呢?

  裏斯本熱羅尼莫斯修道院

  傳說這些修女曾在法國待過一段時間,領略了當地甜點的魅力。回來之後,修道院要用大量的蛋白給衣服上漿,剩下的蛋黃扔掉多可惜啊?那就做蛋糕和酥皮點心吧!於是直到今天,葡萄牙都流傳著許多用蛋黃制成的甜點。

  “給衣服上漿”是個什么鬼?

  只要你試圖在網上查找葡式蛋撻的曆史,它一定會告訴你這個裏斯本著名的修道院和這段修女給衣服上漿的曆史。用食物來伺候衣服總讓人覺得修女的生活條件也太了好吧!其實不然,上漿是為了提高織物的挺括度和定型性,並且防止汙垢進入纖維內部,清洗時也會方便很多。還能延長織物的壽命,受到摩擦時,漿料形成的薄膜就是很好的保護膜。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晃到了19世紀,裏斯本教會受到政治影響,很多修道院都要面臨關門。為了賺錢,修女們開始對外出售自己所做的蛋撻,後來她們直接把這蛋撻配方賣給了附近的蔗糖提煉廠廠方,這個廠就演變為葡萄牙最著名的蛋撻店,Pastéis de Belém貝倫蛋撻!直到今天,廠主的後人依然沿用著這一古老的配方,門前無時無刻不在排隊。

  蛋撻

  貝倫蛋撻店Pastéis de Belém

  夏季每天8:00-24:00 冬季每天8:00-23:00

  Rua Belém 84-92 1300-085 Lisboa

  pasteisdebelem.pt/en

  ▲ 我有個朋友原本只是抱著去溜一圈的心情,

  買了一盒結果驚人地好吃!

  甘願重新排一小時隊再買一大盒!

  大家在大部分港式茶餐廳都會看到蛋撻,但其實和傳統葡式蛋撻相比,差別還是很大的。澳門葡式蛋撻現代的演化,要歸功於英國人Andrew Stow,他曾是一名藥劑師,你們懂的,這個職業的人喜歡搗鼓混合東西。29年前,他在澳門開了家專門賣蛋撻的店,把葡萄牙式的酥松撻皮、英式卡仕達醬和焦香蛋皮結合到了一起。

  蛋撻如何漂洋過海來到港澳?

  1513年,葡萄牙登陸廣東省,澳門自1557年起成為葡萄牙的殖民地,長達432年;19世紀40年代早期,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後,香港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於是卡仕達醬和蛋撻也都漂洋過海傳到了這裏。

  澳門

  剛開始只是顧客只是一些想念家鄉美味的葡萄牙人,後來沒想到當地澳門人和遊客也都好這口,現在每天這家店要賣出一萬三千只蛋撻。撻皮用點心酥皮的做法,像千層酥那樣層次分明,咬下去有蓬松的空氣感。因為加了焦糖,表面會有那層黑黑的、迷人的凸起。

  蛋撻

  澳門安德魯餅店Lord Stow’s Bakery

  每天7:00-22:00

  1 Rua do Tassara, Coloane Town Square

  lordstow.com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