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825

開拓海外區域化經營 中銀香港續當引領者

2018-10-12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商报网讯】改革開放40年來,中銀香港(2388)一直面向國際投資者,並在內地銀行中率先走進東盟地區。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該行一直是國有銀行轉型改革的先行者,同時充當「排頭兵」和「助推器」,更擔當香港的「穩壓器」,與香港共同渡過一個又一個的危機。他相信中銀香港藉布局東盟地區,將成為中資銀行海外區域化經營的先鋒。香港商報記者 鄺偉軒

  鄂志寰說:「改革開放40年來,中銀香港充分發揮國家金融改革的引領者、人民幣國際化的『排頭兵』、建設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助推器,以及國有銀行轉型改革的先行者(的作用)。」這番話所言非虛,中銀香港從進駐香港至今,幫助香港渡過無數危機的同時,還充分利用香港的獨特優勢,為一眾內地同業者樹立模範。

  成穩港金融市場中堅力量

  內地銀行普遍在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陸續啟動改革,但中銀香港搶先一步,於80年代末期先後納入新華銀行、中南銀行、金城銀行、國華商業銀行、浙江興業銀行、鹽業銀行及廣東省銀行,成為中國銀行的全資附屬公司。鄂志寰認為,將上述銀行從由原本屬於國家所撥的資本,改為由中國銀行注資,不僅提升了實力和盈利能力,更充分發揮了進駐港澳的中資銀行的特殊作用。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中銀香港不僅利用香港作為內地金融業對外的「窗口」,更擔當香港的「穩壓器」,與香港共同渡過一個又一個的危機。鄂志寰說:「因時局變動及游資作祟,曾導致港匯波動、銀行擠兌和股市崩盤;憑藉自身實力及號召力,中銀香港在歷次風波中,均能通過提供資金和發布聯合聲明等方式,支援同業渡過難關,成為維護香港金融市場穩定的中堅力量。」

  踏入改革開放第二個十年,即上世紀90年代初,正值香港人心不穩,中銀香港先後發行港幣鈔票,又於1996年首次擔任銀行公會主席,為香港回歸祖國後維持長期繁榮穩定、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提供有力支援。但中銀香港並沒有因此止步不前,在90年代末期開始部署上市,晉身資本市場行列。

  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該行一直是國有銀行轉型改革的先行者,同時充當「排頭兵」和「助推器」。

  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

  銀行及國企實行股份制改革,乃國家推行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環節。1999年,香港中銀集團啟動重組,及至2002年7月底,中銀香港正式掛牌交易。鄂志寰說:「中銀香港重組上市,不僅加強了中國銀行在香港市場競爭力,更為內地國有獨資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經驗。」

  有了中銀香港成功落戶香港資本市場的經驗後,內地其他國有商業銀行爭相來港上市。2005年至2016年,內地國有商業銀行先後來港上市,包括中銀香港的母行中國銀行(3988)、工商銀行(1398)、農業銀行(1288)以及郵儲銀行(1658)。國有商業銀行完成在港掛牌,意味內地銀行業,利用香港資本市場實現對外開放踏出重要一步。

  不僅是擔當內地銀行來港上市的先行者,過去10多年,中銀香港在香港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方面,同樣成為「排頭兵」。2003年11月,國務院批准香港試辦個人人民幣業務後,中銀香港2003年獲人行委任為香港人民幣業務的指定清算行。及至2009年,中銀香港成功延伸人民幣離岸結算業務,至曼谷、馬尼拉、雅加達、新加坡及吉隆坡等東南亞城市和國家。

  可望晉身東盟區主流銀行

  鄂志寰說:「隨着人民幣邁向國際化,香港已成為人民幣跨境業務的最佳試驗場。離岸人民幣業務不僅構成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最為重要的核心競爭力,更可以輻射其他離岸市場,借助各地建立起來的人民幣業務系統。」鄂志寰說,透過加強與其他地區合作,香港已成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的神經中樞。

  踏入改革開放的第四十個年頭,中銀香港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如何利用香港為人民幣邁向國際化作出努力?鄂志寰說,在收購母行東南亞業務後,中銀香港拉開了由城市銀行向區域性銀行轉型發展的大幕。他說:「東盟地區是『一帶一路』沿線業務發展的重點地區之一,也是人民幣國際化和企業『走出去』的重點區域。該行藉拓展東盟地區,成為開創中資銀行海外區域化經營的先鋒,未來可望成為當地的主流銀行。」

  港應成為國家金融改革防火牆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年,亦正值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之際,在這歷史轉折點,香港應如何發揮自身角色?鄂志寰認為,除了幫助國際投資者參與「中國故事」,還要累積「先行先試」觀念,彰顯香港作為內地金融改革防火牆的功能。

  助國際投資者參與中國故事

  鄂志寰說,隨內地與世界對接的機會越來越多,香港的「聯繫人」角色將面臨考驗,故必須優化升級,完善制度規範改革,更好地幫助國際資金和投資者參與「中國故事」。雖然國家改革開放已久,但部分措施較為敏感,暫不宜全面推行。正因如此,鄂志寰說,可在香港先試行,從而積累「先行先試」經驗,日後再考慮在內地複製。

  對於香港在「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的角色,鄂志寰稱,除了提供多元化的融資管道、發揮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以及利用香港作為「一帶一路」的法律服務及仲裁調解中心外,還可以在港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簡稱PPP)、項目簽署及管理地,以及為「一帶一路」的基建設施投資提供風險緩衝。

  中銀香港不僅利用香港作為內地金融業對外的「窗口」,更擔當香港的「穩壓器」。

  「先行先試」除了應用於香港,亦可應用於粵港澳大灣區。鄂志寰說,既可在粵港澳大灣區內設立金融產品創新試驗區,並在「滬港通」、「深港通」及「債券通」的基礎上,重點發展資本市場和財富管理兩大板塊,推動大灣區與香港金融市場對接。

  促港金融市場對接灣區

  礙於風險問題,內地金融市場仍未完全對外開放。鄂志寰認為,香港作為內地金融改革防火牆功能仍將彰顯:「國家開放的底線是維護國家經濟金融體系安全,尤以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首要任務;香港可在中國內地與西方市場之間為防範風險提供緩衝區域,為內地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豎立起審慎而穩妥的屏障。」

  維持獨特優勢還須定位新角色

  在國家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香港一直擔當中介人角色。變幻原是永恒,隨着中企相繼「走出去」、「滬倫通」放上日程,甚至人民幣逐步邁向自由兌換,若香港僅僅只是充當連接內地與世界的橋樑,他日定必被時代淘汰。在這可以預見的未來,香港如何自處?

  上世紀80年代初,適逢國家改革開放初期,亟需利用香港作為對外開放的「橋頭堡」,雖然香港前途問題爭議正酣,但香港仍在這千載難逢的機遇中,得以維持既有的中介地位。

  在過去40年中,香港在協助內地企業及銀行「走出去」過程中一直擔當了積極角色。不過,隨國家經濟實力日益雄厚,若人民幣實現自由兌換,香港的離岸人民幣中心甚至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會否受到衝擊?

  要防患於未然,香港當刻就要思考如何讓得來不易的獨特優勢得以維持下去。如今,內地企業或不一定必須利用香港「走出去」;相反地,不少外國投資者,至今仍對內地欠缺了解,即使他們多麼願意參加改革開放的「盛宴」,仍須利用香港「走進去」。

  利用商品債券助外資「走進去」

  其實,一系列已落實和即將落實的「互聯互通」,已為香港協助海外資金「走進去」打下堅實基礎。以債市為例,內地與國際債券市場從不接軌,但去年開通的「債券通」,可讓國際投資者利用香港參與內地債市。

  另一個例子就是商品。與債券一樣,內地商品交易同樣是封閉操作,若「商品通」得以落實,香港金融業不僅從中可參與商品交易,而且亦從中協助內地商品市場全面對外開放,這對內地與香港而言,可算是雙贏。

  所謂「辦法總比問題多」,香港應在當下仍然佔有舉足輕重地之時,先行預定新角色,並適時自行調整身段,才可在未來的風浪中,安然度過。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