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土地政策須富前瞻性

2018-11-26
来源:香港商報

  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何濼生

  早前38位經濟學者聯署了一份聲明,對特區政府提出的「明日大嶼」填海造地計劃表示支持,筆者是聯署人之一。我們對計劃的支持,被一些人批評為盲撐。但想來想去,我無法明白為何有人能對香港可供發展的土地嚴重短缺的事實視若無睹。本港地價飆升,並不限於住宅用地,住宅以外包括工商業用地的地價、物業價格和租金指數的升幅其實更驚人。有人說價格飆升並非因整體供應短缺,而是因為分配不均。但是分配不均不會造成人均面積狹小。事實上,香港已發展的土地相對於人口實在少。土地短缺早已造成實質的經濟和民生的傷害。

  覓地須多管齊下

  不少人因為愛護大自然、愛護海洋,無法接受海洋生態一再被破壞,把一片海洋填為陸地就是一片海洋消失掉。中文大學伍美琴教授提出:香港尚未規劃的土地面積為96.8平方公里(9680公頃)。如果能取而用之不是更好?

  問題是:填海造地需時,我們不是隨時可把海洋變成土地。我們因此不可能待用畢其他能用的地才去手計劃填海造地。土地供應政策要有前瞻視角。我們固然要多管齊下,棕地農地綠化帶乃至私人遊樂場地,都可考慮。任何土地,若改變用途/狀態,帶來的社會效益比社會代價大就應作相應改變。但9680公頃土地的位置和發展潛力不盡相同,其中肯定有根本不適合作發展的。而建議中的1700公頃造地則都是優質的土地。有了這土地儲備,除長遠可提供作住宅、工業、商業,或社區設施用地外,在中短期亦會發揮增加政府議價能力的作用,讓政府更易覓地。

  發展經濟可促進環保

  至於可持續發展和保育方面,我們當然有責任兼顧。把一片陸海洋變成一片地雖然不可逆轉,但填海若止於一個水平,仍屬可持續。首先,香港人口不會持續上升,而是會於2043年左右達8.22百萬見頂回落。我們不用持續增加填海的面積,而且,隨經濟發展得更好,我們將有更多資源投放於保育工作和環保。君不見維港渡海泳經40年中斷後於2017年恢復?這要歸功於環保建設,港人才能享受到水質比前大為改善的好處。但若沒有經濟發展,這是不可能的任務。

  其實,1700公頃的新增土地,相對於本港開埠以來共填的約6600公頃的土地並不多,比新加坡自60年代迄今共填的14000公頃或計劃中的今天至2030年再多填的4600公頃,就更是微不足道。大家不禁要問:為什麼新加坡要造那麼多土地?其實答案已寫在牆上:就是前瞻式思維。

  聲明稱填海計劃是上佳的社會投資,筆者當然同意。由於方案能疏導其他地區的交通和減低整體人口密度,受惠的不單是直接住在新造地或直接利用新造設施的人,還有其他社群。

[责任编辑:肖靜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