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填海「敗家論」站不住腳

2018-12-05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自從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1700公頃的「明日大嶼」填海計劃之後,即時成為社會的議論焦點。一項涉及香港經濟未來發展和數十萬家庭安居的重要政策,引起公眾廣泛討論,屬正常現象,但所有意見,都應本着「以理服人」和從香港整體利益為出發點,不該把問題政治化,不分青紅皂白,為反而反。

  如果有留意的話,當會發覺反對今次填海計劃喊得最大聲的,其實都是以往特區政府做什麼都反對的一群。發展棕地,他們作梗;發展農地,他們扣帽;發展橫洲,他們阻撓;發展新界東北,他們衝擊政府總部;發展郊野公園邊陲,他們又說破壞環境。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兩年前有人在立法會拿着橫洲發展計劃一些殘缺文件,斷章取義,指責特區政府「官商鄉黑」勾結,使原本打算興建的公屋單位由一萬七千個減為數千個,擺出一副為等候上樓的基層家庭打抱不平的姿態;事隔僅半年左右,同樣的人卻帶頭在橫洲設置路障,阻止當局收地,擺出一副「為民請命」的樣子,提出的口號是「不遷不拆」。試問,他們到底是想解決房屋問題,還是想製造房屋問題?

  為反而反 混淆視聽

  而今,特區政府為香港長遠的住屋及經濟發展的需要,決定大規模填海,他們又大動作反對,並曾發起遊行,舉「明日大嶼,今日大鑊」、「倒錢落海,禍延後代」等標語。為了羅列「罪名」,可謂挖空心思,但說來說去,他們口中的最大罪名,不外是指此填海計劃估計要花費5000億元之巨,因而大做文章,說什麼會「耗盡儲備」,政府「敗家」。這種論調根本似是而非,事關填海當然需要成本,但所填土地可產生的經濟效益,反對者為何絕口不提?

  有數得計,以2017/2018財政年度為例,政府招標出售了約12公頃土地,為庫房帶來1080億元收入,平均每公頃約82億;若以這個地價來計算,將來那1700公頃的填海土地,政府表示七成留作公營房屋,換言之有三成會撥作私人發展,三成相當於510公頃,82億元乘以510公頃,即賣地收入可高達41820億元,大大超過了5000億元的填海成本。一條簡單的算式,足以說明所謂「耗盡儲備」,根本站不住腳。

  又有些論調說,填海「遠水不能救近火」,現時輪候公屋時間長達五年半,本港還有逾千公頃棕地和不少農地,何不加快開發,等得填海起屋來都「蚊」啦!這些說話驟聽起來似乎頗有道理,但若有留意施政報告有關房屋土地政策的全部內容,便會發覺上述所言,只是混淆視聽,因為他們這種說法,讓人們以為政府捨近圖遠,放棄了發展棕地和農地的選項。

  明日大嶼 造福後代

  事實上,政府並沒放棄任何可以發展的土地,近年政府為覓地建屋所作的努力,大家也有目共睹。但正如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第60段所說:「2011年11月我以發展局局長身份,展開名為『優化土地供應策略』的公眾參與活動,提出包括維港以外填海、發展岩洞和善用棕地、農地等六項措施……事隔7年,較大型的土地開發工作舉步維艱,上屆政府爭分奪秒全力推進改劃用地的短中期措施和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元朗南及東涌新發展區項目,但受制於項目的複雜性和漫長的程序,加上發展土地觸及土地業權人以至居民和其他持份者的利益,要理順這些矛盾需要時間,往往令項目出現延誤或規模縮小。」

  有經濟學者分析過:「只要有人已在使用某些地方或對這些地擁有產權,發展土地便毫不簡單,事關人的問題、利益與政治的阻力,才是最大的難題。」這個觀點,筆者十分認同,就拿回橫洲發展計劃的例子來說,一些政客這邊責怪政府建屋數量「縮水」,那邊卻攔路反對政府收地建屋,何其矛盾?所以,那些口口聲聲以「何不發展棕地和農地」為理由來反對填海的政客,並非他們忽然支持政府發展棕地和農地,而是因為填海不涉及賠償問題,令他們減少了挑撥官民衝突的機會,沒那麼容易撈取政治本錢。

  按照政府的打算,「明日大嶼」計劃就算一切順利,首階段的填海工程最快也可能至2025年(距今7年)才展開,建成的房屋最早也要2032年(距今14年)才入伙。需時不短,不過進度容易掌控,更重要是填出來的土地,在規劃上有後發優勢,各方面的配套必定比目前的更加完善,可為未來數以十萬計的家庭提供安居樂業之所,為香港可持續發展給力。到底那是「禍延後代」抑或「造福後代」,自有公論。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