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外勞鬆綁 港不如日

2018-12-25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眾所周知,日本自視為單一民族國家,一向十分自我保護,對外籍勞工非常抗拒。不過,面對人口老化導致勞工短缺問題日趨嚴重的現實,日本國會早前終通過了擴大輸入外勞的《出入境管理法》修正案,明年4月開始擴大輸入外勞,涉及建築、酒店、農業和護理等14個行業,希望5年內能引進345150名外勞,以解決多個行業人手不足的困境。

  其實,香港目前的情況和日本相似,兩者的失業率均低過3%,可說是全民就業;此外,香港和日本都是全球人均最長壽的地方,也面對人口老化和勞動力萎縮的問題。因此,兩地同樣不愁「有人冇工做」,只怕「有工冇人做」。現在,連日本政府都要向現實低頭,打算為輸入外勞「鬆綁」,但香港在這方面卻似乎仍舉步維艱。

  人手短缺成致命傷

  主要原因,是有勞工團體一直把「輸入外勞」視為「搶飯碗」,只要一提起便無論如何都要反對。他們認為,當局可以設法釋放本地的隱藏勞動力,不一定需要輸入外勞。其實,對於「釋放本地的隱藏勞動力」,特區政府近年做了不少工夫,例如帶頭把文職公務員退休年齡以自願選擇性質由60歲延長至65歲(紀律部隊由55歲延至60歲);職業培訓方面也盡量配合社會所需而開設課程;近年又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劃,目的都是為了鼓勵更多人工作。

  問題是,社會上仍有不少行業缺人,情況非常嚴重,特別是護老、飲食、清潔及一些厭惡性的工種,不是老闆不肯聘人,而是乏人問津,不單阻礙了相關行業的發展空間,甚至令服務水平下降。

  很多中小企表示,現時他們頭上有「三座大山」:一是工資高,二是租金高,三是材料來價高。這「三高」固然壓得中小企氣喘喘,但還不及「勞工短缺」那麼難頂。因為,經營成本上漲,雖令中小企負擔百上加斤,但只要有生意,有微利,他們都可以生存下去。可是沒有足夠人手幹活,必會導致生產力和服務質素下降,達不到消費者的要求,就會影響生意,那才是中小企的致命傷。

  以護老服務為例,香港長者越來越多,若人手不足,就算特區政府建多少間安老院,老人家都難以得到妥善的照顧。再以飲食業來說,相信大家都發覺現時大部分的酒樓都「招呼不周」,並非酒樓有意怠慢,原因是出到比最低工資高逾倍的薪酬,也請不到足夠人手工作。某行業是否欠缺人手,不用問僱主,問正在開工的員工「夠不夠人做嘢」,相信他們也會給予中肯的答案。

  星洲做法值得參考

  工商界很明白本地工人的憂慮,所以十分贊成在制訂輸入外勞政策時,必須寫明及設立機制,優先保障本地勞工的權益。這方面,新加坡的做法值得參考,當地現時實施的外勞政策是:建造業容許本地員工與外勞的比例上限高達1:7,即8個建造工人之中,可以有7個外勞;至於本地工人,政府會培養其成為管工,管理外勞工作;此外,政府還規定僱主要為外勞繳交特別稅款,外勞技術愈低,稅項愈高,每名外勞每月稅項由280至650坡元不等;政府會視乎外勞學歷和月薪批發不同簽證,以控制低技術外勞數目。

  新加坡的具體做法,是根據他們的國情而制訂,香港情況有別,無須照搬。不過,大家可看到,新加坡政府沒有迴避問題,而是採取負責任的態度,制訂措施,切實地解決當地的勞工短缺問題。現在,日本政府也開始為輸入外勞「開綠燈」,香港難道還要原地踏步嗎?

  勞工界一方面反對輸入外勞,另方面卻抱怨很多時要被迫加班,非常辛苦。要經常加班,其實也是人手短缺的一種現象,在全民就業下仍出現此情況,更說明香港根本沒有足夠勞動力來應付社會所需。若然勞工界肯在優先保障本地勞工權益的前提下,願意務實探討如何合理輸入外勞,相信可創造出勞資雙贏的局面。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