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1

“石墨烯神童”曹原:科学的种子在深圳萌芽

2019-02-28
来源:读创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甘雄 吴吉 文/图
 
  在世界科学界,来自深圳的95后小伙子曹原“火”了!2018年是名副其实的“曹原年”。他作为第一作者的两篇重磅论文,在2018年3月连续刊登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上。而在2018年底,《自然》杂志发布2018年度科学人物,位居榜首的又是曹原。
 
  曹原及其团队在石墨烯领域的重磅研究成果,为世界很多相关科学的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引发的“后续效应”依然在持续。那么,为什么在深圳能走出这样一位“科研大神”?这位被看做是“天才神童”的少年,在深圳又度过了怎样的青少年时期?记者探访了曹原在深圳入读的小学、中学,试图还原他这条炫目的成才之路……
 
  ┃那个戴着厚厚眼镜的小男孩……
 
  福田区景秀小学的徐新萍老师至今还记得,曹原怯生生地走进一年级教室的样子。“我对他印象太深了,因为那时候他就戴着厚厚的眼镜。”回忆起一年级刚入学的曹原,当时的班主任徐老师笑着说,虽然戴眼镜和“有学问”并不能划等号,但徐老师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个孩子还真的有些与众不同。
 
Δ曹原在耀华实验读书期间照片
 
  因为家庭教育得宜,在入读小学之前,曹原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知识。“他的思维特别敏捷,知识面很宽,观察力很强。我印象中,他特别会听课。这个‘会’的意思是,他很会抓重点。有些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他已经会了,老师也允许他在不打扰同学的前提下做些其他功课。但是,一旦出现他还未掌握的知识点,曹原的眼睛马上就会亮起来。”徐老师至今记得曹原专注听讲时的眼神——“他的眼珠一动不动地盯着老师,从镜片后面透出那种渴求知识的光芒,一副很陶醉的样子。我当时的心里就在感叹:哇,他真像一只聚精会神的小猫!”
 
  从大洋彼岸频频传来曹原在科研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捷报,对此,徐老师表示她一点也不意外。“因为小学阶段,他就已经表现得与其他孩子不同。课间休息,他不会跟同学去跑跑跳跳,而是经常独自观察植物。对于很多问题,他都有独特的思考角度。他考虑问题的深入性、逻辑性,在那时就已经很突出了。”尽管“天才少年”的标签往往意味着性格孤僻,但在徐老师的印象中,曹原可不是“书呆子”,“他说话很幽默,喜欢开玩笑,对于班级事务也很热心。比如三年级的时候,他就负责班里的黑板报。”
 
  小学启蒙阶段,会为一生的蓝图描绘底色。而对于曹原来说,科学的种子从那个时候就在心中萌芽。小学老师评价曹原“动手能力强”、“善于思考”,“勇于发问且很执着”……这些不都是一个优秀科学家必备的素质吗?
 
  ┃把老师讲台拆了的“天才少年”
 
  2007年,曹原入读深圳耀华实验学校。初来新学校,曹原就“出名”了——他把老师的讲台给拆了,就为了看里面是什么构造!
 
Δ耀华实验学校中的宣传栏里,醒目地挂着“向曹原学习”的海报。
 
  在传统观念中,曹原这种什么都喜欢“动手分解”的特点就是顽皮,给学校添乱,但是在耀华实验学校,慧眼识珠的老师却一下子看出他是一块璞玉。曹原与学校另外两名“天才少年”王嘉乐、范紫藜组成了一个三人小班。学校专门为他们腾出了一间校长办公室,并安排了6位老师,专门为他们授课。“对于像曹原这样的一些聪明过人的学生,耀华的老师上课重点是让学生抓住教材中心,让学生自主讨论、发现,有疑问再进行解答,自由的氛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教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坚持不懈的重要性。”耀华副校长、曹原的生物老师黄莹表示,这种探究性的学习为曹原今后源源不断的科研奠定了基础。
 
Δ曹原在耀华实验读书期间照片
 
  曹原在接受《自然》杂志采访时,曾低调地表示自己用三年就完成了小学六年级、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只是省略了一些“无聊的东西”。殊不知,这种鼓励个性化发展的课程,恰恰为他出众的才学提供了肆意生长的宽阔空间。“学校为曹原提供了灵活的学制,因材施教。在对曹原的培养上,家长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相信学校、配合学校,支持学校对曹原的智力开发方案。”当年曹原所在班的班主任、英语教师、现任耀华学校副校长的肖甜老师回忆说,在她的印象中,曹原不仅智商高,情商也高,无论是在三人小班里,还是在集体课的大班里,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清纯、儒雅、博学、阳光的少年。
 
  2010年,一年学完初中、一年学完高中,年仅13岁、14岁的学生曹原、王嘉乐、范紫藜提前参加广东省高考,被中科大少年班、南方科大录取。而事实也证明,这些“天才少年”并非昙花一现。除了曹原已经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外,王嘉乐已进入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博士;范紫藜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硕士。
 
  当年曹原所在的“小六二班”,成了耀华实验学校至今广为传颂的一个传奇,一段佳话。
 
  ┃实验室乱糟糟?这就是“秘诀”!
 
  曹原现在能成为在科学界占有一席之地的参天大树,这得益于他在“小树苗”期间的一些特质,没有被忽略甚至“砍掉”,而是得到了很好的呵护和鼓励。
 
Δ耀华实验学校
 
  曹原当年的数学竞赛主教练、现耀华实验学校副校长胡凤元老师说:在耀华读书期间,曹原除了在校期间投入大量时间去学校实验室做实验,他还在自己家里搭了一个小实验室,还购置了一批化学、物理的实验仪器,经常自己在家进行实验。学校丝毫不担心曹原“不务正业”,甚至因为中学生购买化学试剂不方便,老师会陪着他一起去买。“出色的动手能力是科学家的必备素质”,现在回头看看,胡凤元老师庆幸学校保护并鼓励了曹原的这一特质。据胡老师回忆,曹原做研究十分主动,如果计算遇到困难,他永远会尝试其他的软件方法。“曹原兴趣广泛,他喜欢捣鼓计算机,他并不恃才傲物,反而低调沉稳,情商很高。”胡老师认为,曹原的出类拔萃,与学校提供了最好的平台给他自由发展分不开。
 
  当时的班主任肖甜老师也说,曹原在校期间,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我们发现了他这个特点后,就着重在动手能力方面培养他的创新精神,给他创造条件。曹原的家长不惜一切代价,给他在家创造实验的条件,学校则为了满足他的好奇心,提供超过教学大纲的实验条件,让他勇于实践,容许他的实验室‘乱糟糟’,鼓励他不断的探索。”
 
  事实上,“课桌、实验室乱糟糟”已经成了曹原的特色。《自然》杂志称,曹原在麻省理工的导师帕布罗·埃雷罗教授也认为曹原在内心深处是个“修补匠”,喜欢把东西拆开重装。导师说:“每次进入他的办公室,里面都乱糟糟的,桌上堆满了计算机和自制望远镜的零件”。在实验的天地里自成一统、心无旁骛,这或许就是曹原成功的“秘密”。
 
  耐人寻味的是,曹原曾经的物理老师黄佳堂告诉记者,在课堂上,他曾为曹原等人讲过“超导状态”,并告诉他们如果能在常温下发现超导材料,就可能颠覆世界。“现在的技术还做不到,这需要你们这一代人的研究,如果你们研究出来,那有很大可能会改变世界!”黄老师曾这样勉励学生们。没想到,老师当年的一句启发,引发了若干年后一场物理界的“地震”——曹原的研究成果,恰恰就是发现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约1.1°的微妙角度,就会产生神奇的超导效应。
 
  当年轻轻投下了一片树叶,现在听到了振聋发聩的回声。
[责任编辑:李振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