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孙甘露们怎么评价微软小冰写的诗?

2019-04-18
来源:澎湃新闻

   17岁的人工智能少女“微软小冰”自2014年诞生于中国便引起极大关注。

  小冰能和人聊天,能预报天气,还能写诗作曲,甚至于恰如思想家一般“感慨人生”。早在2017年5月,小冰出版了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这份人类史上首个100%由人工智能创造的诗集立即引发了人工智能该不该、能不能进行诗歌创作的热议。  

 

  “当微软小冰开始写诗——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与科技跨学科对话工作坊”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澎湃新闻记者罗昕

  4月16日,“当微软小冰开始写诗——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与科技跨学科对话工作坊”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微软小冰首席科学家、国际数据挖掘会议CIKM领域主席宋睿华发表演讲《用代码可以构建机器心智吗?》,并与孙甘露、毛尖、罗岗、孙向晨等学者展开对话。该活动是华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第五届思勉人文思想节的第一场主题论坛。

  小冰如何写诗?

  通过学习自1920年代起的519位中国现代诗人的上千首诗,小冰练就了写作能力。据悉小冰一次学习时间大约是0.6分钟,10000次需要100个小时,而人类则大约需要100年。

  《阳光失了玻璃窗》挑出了小冰139首作品。宋睿华说到,在诗集出版前,她们曾把小冰的诗注册了27个化名账号,发表在豆瓣、天涯、贴吧等社交平台上,结果很多读者并没有意识到诗的作者是人工智能,还非常认真地跟“她”探讨哪里写得不好,有人还提议说不如去投稿吧。“后来投稿被媒体录用,直到发稿费——需要提供作者身份证信息的时候,他们才知道那是人工智能写的诗。”

  “小冰把图像作为灵感来源,受到图像信息的刺激完成创作。”宋睿华举例,比如对着一张时代广场的照片,小冰写出了两首诗:

  像每一座城市愧对乡村

  我才有一个美好的完成

  每个失眠的夜晚我是一个花言巧语的人

  隐匿在灵魂最迷失的火

  绕出城市的边缘

  美好的

  在风里

  最轻微的触动

  再比如根据一张蓝天白云下的CBD图,小冰创造出了:

  所有的城市愧对你强大的数字

  美好的希望

  最好的朋友心爱的老婆

  大风起来

  “这首诗很有意思。小冰怎么知道那阵子北京连续十天雾霾,我们北京人都在等风?而且‘强大的数字’又好像暗暗在指GDP。”宋睿华认为,小冰的诗有时会让人有一种“她有意识”的感觉。

  至于诗是怎么作出来的?她解释,首先得益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发展,小冰能够识别出了图片中的关键词,比如“城市”、“忙碌”,并能就这些关键词找到其对应的使用频次比较高的词组。更有趣的在于第三、第四句诗,这两行的关键字并不直接由图像里来,而是通过统计以前的诗人在提到“城市”“忙碌”时会有哪些非常高频的词,这样使得诗不仅仅停留在图中的物体上,还能引申诗意,产生“触景生情”的感觉。

  谈及可否用代码构建机器心智,宋睿华说这是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问题。目前认知科学领域主要有两种主流思想。一种是“心智的计算理论”——认为人的思考是计算,思考是在心智中的符号计算。一种是“体验认知理论”——认为身体是感知和认知的基础,身体体验对感知和认知起决定性作用。

  “前者认为思考是符号计算,后者认为思考是神经计算。人工智能六十年历史中,一直有符号主义和连接主义之争。前三十年研究的重点是知识与推理,符号主义占主导地位。后三十年研究的重点是机器学习,特别是深度学习,连接主义占主导地位。”    

  人工智能,人工还是在“前面”

  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中表示过,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依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几乎一定可以由机器完成。最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比如人对于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对于艺术和文化的审美和创作性思维,基于爱、恨等情感与他人互动的能力,则在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也是最不容易被替代的。

  在活动现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院长吕新雨提问:“作为人类的诗人和小说家,如何面对小冰这样人工智能的出现?”

  著名作家、上海作协专职副主席孙甘露回应:“人工智能,人工还是在‘前面’。客观来说小冰写诗这个技术很有意思。但从写作本身而言,坦率地说这个诗是比较普通的。我觉得人工智能应该是一种更高级的东西。”

  “人工智能写诗,是要像人写得一样好,或者比人写得更好?已经有那么多人在写诗了,为什么人工智能还要做这个事呢?当然人工智能是一个趋势,肯定会产生写诗创作这个东西。但是现在这样做它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孙甘露说,“计算机创作是一个二度创作,比如说一个古代诗人的词汇、意向、情绪都是和当时生活有关的,沙漠、边塞、流放、战死沙场等等,如果让计算机来写旧体诗,这些元素会出来,但计算机写这个东西干什么?纯粹是为了证明我可以模仿得像古人一样吗?”

  在他看来,人工智能可能从模仿人写作起步,但最后目的不是“像人”,而是应该超出人的能力。“这里也有矛盾的地方。一方面我希望它不要‘像人’,同时我又希望它学习最好的人的成果,是一个‘更好的人’。这背后有大量的问题——未来人的发展以及当下对社会的作用。这是我困惑的地方。”

  宋睿华坦言今天人工智能技术还做不到写小说。“因为小说作品后面有它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这是机器感受不到的,写不出来的。要赶上人类是非常困难的。”

  人类犯错的能力最后将成为人类最后的武器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教授毛尖直言AI非常强大,甚至于在人文领域都有所作为。“包括用蒙太奇方式把词组合起来写成的诗,虽然比较差,但也可以被指认为诗。它以后大概可以在类型小说和类型电影上有作为,估计也不会比现在很多台词民工写得差。”

  “但我想说的是,人类犯错的能力最后将成为我们最后的武器。”毛尖称,“小冰让我们膜拜的地方是它永远正确、永不疲倦,但这也是它的巨大缺陷。正是犯错的能力成就了我们人类比小冰高级。《西部世界》说错误在人类的进化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错误的诞生才使我们能成为越来越强的人。”

  她表示:“小冰的算法只能在对的领域里工作,只能在数据库里工作,所以它永远写不出好的小说。撒谎,虚构,对机器来说那是一个乌托邦世界,机器只能做准确的事情。但是人类犯错的地带、暧昧的地带才是文学的地带。”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罗岗认为,其实下棋、文学创作并不是人工智能的关键应用,真正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和军事领域,但这些领域是不公开的。

  “我们在用人工智能,比如淘宝和购物喜好推荐,但是我们根本不知道那是怎么发生的。今天对大数据时代最大的恐惧,就来自于‘我不知道为什么却这样做了’。”

  罗岗表示,“人脑在情感、犯错领域是优秀的,但没办法处理大量数据——人工智能最厉害的地方。进入所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人类把很多东西交给‘黑洞’,比如说接下来要出现的无人驾驶汽车,我们虽然生活在城市里,但是这座城市没有办法让人来管。从科学家的角度来说这是可控的,但是从人文思考出发,我们把所有的东西都交给了自己都搞不清楚的机器。”

[责任编辑:蔚然]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