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

林鄭:痛心極端言論挑兩地矛盾 修逃犯例「鴕鳥」22年現該務實面對

2019-05-10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林駿強報道: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早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修訂《逃犯條例》是會上答問的焦點。林鄭月娥坦言,對討論修例產生的極端言論,挑起香港及內地間的矛盾及不必要的恐懼,感到痛心和遺憾。她形容,過去政府就此議題「鴕鳥」了22年,立法會應務實地討論安排,而不是抗拒堵塞漏洞及彰顯公義的修例。對於反對派聲稱外國政府關注修例,她提醒議員要看清中美正在角力的事實,要維護香港的利益。她重申,希望立法會盡早成立法案委員會展開修例的討論。

  因不理解產生不必要的恐懼

  林鄭月娥在答問大會的開場白主動談到修訂《逃犯條例》。她對於近日討論修訂《逃犯條例》所引起、因為不理解或者誤解或者其他原因而產生的極端言論和不必要的恐懼,挑起了中央和香港、香港和內地之間的矛盾,感到痛心和遺憾。

  林鄭明言,減低擔憂的最佳方法,是務實地討論當局建議個案移交安排之下的保障,而不是去抗拒這個旨在堵塞漏洞和彰顯公義的修例工作,勿讓香港成為犯罪者逃避法律制裁的地方,或者更甚是危害公眾安全。她稱政府會繼續解釋:「我和我的團隊會繼續努力解說,並認真考慮本會及社會各界人士所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

  駁斥楊岳橋促維護香港利益

  對於公民黨議員楊岳橋聲稱,日前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發表報告,提及《逃犯條例》如果通過,建議美國政府重新審視《香港關係法》,林鄭提醒指出:「楊議員和部分議員往往都是說外國的政府,特別是美國政府,說這樣、說那樣,我希望議員都留意,今日中美不單只在貿易鬥爭之中,亦真的在角力,希望議員都能夠看清楚事實,要維護香港的利益。」

  她再解釋當局修例的理由:「當然大家的聚焦是有一個台灣的謀殺個案,我們不能將疑犯移交給台灣繩之於法,凸顯了現時制度上的漏洞。」她不諱言現時有空白了的地方:「一方面就是地理限制,條例並不適用於中國其他的地方,換句話說,香港與內地、台灣、澳門,完全沒有法律基礎去做移交逃犯的工作;另一個是即使現在可以做到個案,但是那個程序是無法可以實行,所以亦是為何在過去22年,一宗個案移交也做不成。我們本於這個認真的考慮,今次提出這修訂。」

  「中方當年同意之說」都是廢話

  林鄭直言:「當年在條例下不適用於中國其他地方,並不是刻意,亦不是有些人所說是怕回歸後內地的法制,更加不是有些人所說,連中方都同意,在中英聯絡小組中方自己也怕如果包括內地會影響香港順利移交,全部都是『廢話』。大家可以翻看立法會檔案。」她引申稱,在1997年之前,香港和其他國家移交是依據英國和其他國家已簽訂的條例,然後延伸到香港。她指出,為確保在1997年7月1日之後仍然能夠做這些工作,便需要作出這條本地化的條例,而當時是沒有進行中國內地和香港移交逃犯。

  她說,當局要填補制度的漏洞:「希望以後再有第二宗、第三宗個案的時候,我們都有一定的法律基礎來處理,這個就是我們的要求。」如提出的是法律性建議,便要由法律部門去研究是否可行。她申明,當局會用理性、平和、謙卑的態度去聆聽,又希望立法會能就此盡早成立法案委員會,以詳細地商討有關內容。

  從來都不想批評以前的政府

  對於前任政府的做法,林鄭如此回應:「這條問題是難答的,因為我從來都不想批評以前的政府,但既然李家超局長(保安局局長)用了『鴕鳥』這兩個字,我也不能不支持李家超局長這個說法--『鴕鳥』,我們『鴕鳥』了22年,但『鴕鳥』有『鴕鳥』的原因,每一段時間的特區政府都面對很多政治爭議的議題,亦明知道這件事提出後會令到官員包括特首,受到很大攻擊。今日放在眼前,大家都看到。」

  建制議員讚特首有勇氣

  【香港商報网訊】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在答問會上與民主黨主席胡志偉就《逃犯條例》修例激辯,期間她引用1997年《逃犯條例》在立法局恢復二讀時,一名民主黨資深議員支持有關條例立法的演辭,並承認政府已「鴕鳥咗」22年。對於林鄭月娥有勇氣承認這個事實,建制派人士均表示欣賞。

  實政圓桌立法會議員田北辰表示,欣賞林鄭月娥在立法會答問會上,有勇氣承認回歸以來沒有官員提出修例堵塞移交逃犯的法律漏洞。田北辰又認為,他早前提出的方案是可行的,即是先修例以個案形式處理台灣殺人案,再引入「港人港審」的概念,讓香港法院可以審理港人在外犯事的罪行。對於律政司司長鄭若驊在日前的記者會上指「港人港審」方案並不可行,他指其提出的建議是修改目前法例,容許香港與中國其他地方移交逃犯,同時要經特首、立法會和法庭審議個案,以處理台灣殺人案,和鄭若驊的說法並不相同。

  田北辰同意「港人港審」需要時間讓社會討論,但並非法理上不可行,未來或可能要縮減可移交逃犯的罪行類別,長遠而言,香港需要與內地和台灣等簽署長期協議,但他認為必須先進行廣泛的社會諮詢。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