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刊文:市場經濟並非只有一種模式

2019-07-09
来源:人民日报

  市場是配置資源最有效率的形式,但市場經濟並非只有一種模式,而是與各個國家的曆史、文化、現實國情等密不可分,即便在發達國家中也存在不同的市場經濟模式。根據我國曆史、文化、現實國情等探索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經濟模式的重大創新,為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基礎性制度保障。同時也應認識到,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仍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人類經濟發展史表明,市場是配置資源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但市場經濟並非只有一種模式,而是與各個國家的曆史、文化、現實國情等密不可分,不同國家會根據自身曆史、文化、現實國情等發展出不同的市場經濟模式。我國根據自身具體實際探索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力促進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綜合國力增強。

  市場經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傳統意義上的市場經濟是以斯密模式為標准的,它有三個基本要素:承認和保護私有產權,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政府作為守夜人僅提供社會經濟運行最基本的公共產品。其典型代表是1929年經濟大危機前英、美兩國的市場經濟模式。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日益激化,並頻繁以經濟危機的形式表現出來,不斷沖擊斯密模式的自由市場經濟。特別是1929年經濟大危機對資本主義世界造成了嚴重沖擊。為應對經濟危機,美國推出以需求管理為核心的“羅斯福新政”,極大地加強了政府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其主要內容是:第一,成立國家計劃署等機構,頒布《美國工業複興法令》等一系列法令,增強經濟生活的計劃性。第二,采取整頓金融秩序、重建金融機構、限制農業產量等措施,加強政府對經濟運行的管理。第三,擴大政府支出,興辦公共工程。第四,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強化政府在公共事務方面的責任。第五,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在這一時期出版的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從理論上闡述了政府幹預經濟的必要性和方法手段。後來,凱恩斯主義的政策主張長期被西方各國政府奉為應對經濟蕭條的圭臬。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狀況和形勢對市場經濟模式的演變產生了重要影響,各國政府進一步加強經濟幹預。大多數學者認為,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已被拋棄,促進經濟增長及充分就業等已經成為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時,科技的發展、經濟複雜性的提高對政府參與和幹預經濟生活也提出了強烈要求。比如,重大科技項目需要政府參與和推動,促進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需要政府積極作為,為經濟發展創造穩定社會環境離不開政府的作用,等等。還應看到,市場不是萬能的,需要政府解決市場失靈問題。這樣,經過長期演變,典型市場經濟國家的普遍做法是:通過國家投資的形式直接參與經濟活動,通過國家財政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通過放松、收緊銀根或“窗口指導”等落實產業政策、影響經濟發展,通過實行各種發展規劃、項目等對國民經濟進行調節,等等。

  在今天的世界上,斯密模式的自由市場經濟已不複存在。在各個市場經濟國家,市場和政府都在各自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發揮著作用,為經濟穩定發展提供支持,所不同的只是發揮作用的方式各有側重、程度大小不一。

  市場經濟模式是多種多樣的

  市場經濟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並非只有一種,而是多種多樣的。曆史、文化、現實國情等因素決定了不同國家的市場經濟模式各不相同,即使在發達國家中市場經濟模式也不相同。例如,法國、德國、日本和韓國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不同於英美兩國的市場經濟模式。

  法國的市場經濟模式既有堅持私有制、分散決策、市場調節資源配置等自由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同時又具有實行計劃指導等特點。究其原因,主要是法國曆史上曾長期實行重商主義,主張在國際貿易中多賣少買,推崇國家幹預經濟生活等。這種傳統使法國並不像英、美那樣對自由市場充滿信心,從而發展出了實行指導性計劃的市場經濟體制,並強調國家幹預和公共所有制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德國曆史學派經濟學家強調國家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適當的貿易保護是必要的,進而發展出一種自由市場和政府幹預相結合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市場競爭因為能帶來效率和進步而被推崇。也就是說,決定競爭結果的是市場而不是政府。但推崇競爭絕不意味著自由放任,政府需要在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發揮積極作用。比如,提出經濟發展戰略、改革措施,防止私人經濟決策與國家發展目標抵觸,通過國家調控保持經濟穩定發展和社會公平,等等。

  日、韓市場經濟模式注重產業政策的重要作用。依靠產業政策實現政府預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是日、韓市場經濟模式的顯著特征。日本政府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的需要出台政策,培育和支持重點產業發展,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推動經濟發展。比如,在二戰後的發展初期,其產業政策的重點是化肥、電力、采煤、鋼鐵和運輸等產業;經濟發展起來後,產業政策的重點則放在了化學工業、石油工業和其他半成品工業及電子產品上。韓國也是一個依靠計劃和產業政策取得成功的市場經濟國家。韓國從1962年開始持續編制5年計劃、實施產業政策,確定了以出口帶動經濟發展的戰略,並通過低息貸款、稅收優惠等方式對出口能力強的企業進行獎勵。實際上,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包括英、美在內的各國都不同程度地實行過產業政策。

  各種市場經濟模式具有一些共同性,如產權明晰、發展能夠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的產業和貿易、政府提供公共產品並加強對經濟的規劃和引導等。但由於曆史、文化、現實國情以及形勢和任務不同,各國市場經濟模式又表現出自身的獨特性。總的來看,各種市場經濟模式都是在特定條件下探索政府與市場如何有效結合產生的。有效的經濟模式都是有具體條件的,在此一條件下有效,在彼一條件下不一定有效。不顧本國條件照搬某一種模式,只能是東施效顰。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重要的市場經濟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逐步認識到計劃與市場都是發展經濟的手段,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黨的十五大將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確立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都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是對市場經濟模式的重大創新,為我國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提供了基礎性制度保障。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市場經濟的普遍特征:具有產權明晰的市場主體,公有制企業與非公有制企業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主體;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提供經濟社會運行所必需的公共產品,並對經濟發展進行規劃和引導。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又有自己的特殊性,主要是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和市場經濟的長處結合起來,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結合起來,達到了“1+1>2”的效果。

  當前,國際上有人以中國存在國有企業、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和實施產業政策等為借口,否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這根本站不住腳。首先,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我國國有企業已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當今各市場經濟國家普遍存在國有企業,只是數量和所占比重有所不同,而這主要是由各國國情特點和發展階段決定的。其次,政府幹預是市場經濟國家的普遍做法,美國等發達國家也會通過立法和行政命令幹預經濟運行。例如,今年2月初美國政府提出的“美國人工智能倡議”,要求“集中聯邦政府資源發展人工智能”,並提出五個重點領域。還應看到,市場並不是萬能的,市場也會失靈,需要政府來彌補市場失靈、規范市場秩序、穩定經濟運行。最後,制定和執行產業政策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如美國提出《美國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和《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德國提出“德國工業4.0”等,都是為了發展本國經濟、提升本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由此可見,借口國有企業、政府幹預和產業政策來否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的說辭是荒謬的,本質上是為在國際經貿活動中采取歧視性做法甚至遏制中國發展制造輿論。

  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是行之有效的市場經濟模式。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國有企業改革、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有力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和發展。但也應認識到,根據我國現實國情和發展階段的變化,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仍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