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电影中讲述成长时,我们到底该说什么

2019-08-08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成长是人类永恒的命题,亦是电影导演挖掘不倦的巨大宝矿。7月的电影《狮子王》《银河补习班》《哪吒之魔童降世》都在讲成长的故事

  很可惜,这三部讲述命运扭转、“逆袭”人生的影片却接连败在断裂的“成长”叙事上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2019年第23期

  文| 沪生  

 

  7月的电影冥冥之中有一种巧合,从《狮子王》到《银河补习班》再到《哪吒之魔童降世》,最受关注且造势最大的三部电影似乎讲述了三个相似的故事:在成长过程中,父亲引导孩子寻求自我意识的觉醒,完成从不可能到可能的蜕变。

  成长是人类永恒的命题,亦是电影导演挖掘不倦的巨大宝矿。但无论是在神话、童话故事中,还是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里,我以为,“成长”都源于人的精神内核和外部力量的联合推动,唯有注入创作者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让观众在多样的情境中感受生命的坚韧和勃发,进而理解事件走向的因果关联和人物“脱胎换骨”的内心变化,才是合格的“成长电影”。

  很可惜,这三部讲述命运扭转、“逆袭”人生的影片却接连败在断裂的“成长”叙事上。搭建情节的桥梁垮了,人物自然立不住,成长的路径也就断了,在我看来,如果这个核心失色,演员再卖力,特技再炫酷,形式再创新……这些剩余的加分项也瞬间变得黯淡。  

 

  《狮子王》动画版讲述了小狮子辛巴被叔叔刀疤陷害后出逃,又在父亲木法沙的教诲和朋友帮助下找回自我,成长为新一代草原之王的励志故事。“真人版”意在用新技术呈现出逼真的视觉效果,但这种近乎真实的视觉传达反而限制了“动画人物”在动作表情丰富性和情绪变化复杂性上的表现力,也间接导致辛巴从出走到回归整个转变中的挣扎和觉醒看起来缺乏说服力。

  新版电影中,从好友娜娜和狒狒法老找到成年后的辛巴开始,故事本该进入辛巴成长的关键节点,它获悉故乡被破坏、动物无处生存的境况,又被记忆中父亲有关责任和传承的教诲唤醒,决定夺回属地,拯救同胞和草原。但剧本完全照搬动画逻辑,“真人”的动机却少了循序渐进的铺垫,加上台词僵化,辛巴的成长变得虚弱无力。

  相比起《狮子王》中辛巴缺乏过程的跃进式成长,《银河补习班》中的人物塑造则显得更加模棱两可。片中,初中生马飞的学习成绩总是倒数,邓超饰演的父亲马皓文安慰儿子,每天学懂0.1厘米的书本知识就行,接着,支持马飞玩电脑游戏,带着他去各地旅游,告诉老师不完成家庭作业也无妨——表面上看来,马皓文的一切行为都指向他排斥和抵制僵化的应试教育。据此推断,马飞的成长似乎应该是逐渐摆脱了只用分数和成绩定义的人生,最后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偏偏主创又设计出马皓文与教导主任打赌的桥段,赌马飞在自己的教育下必会考进年级前十,这说明他内心认可且遵守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导致人物价值观模糊、前后矛盾。

  更可笑的是,马皓文从头到尾都没有清晰展示自己那套有别于学校填鸭式教学的“授课偏方”到底是什么,电影语言中呈现的只是马飞不断减少学习时间,尽情玩耍,让人无法找到他后来考出好成绩的现实逻辑。

  最令人不知所云的是马皓文不断对儿子重复的那句“一直想,一直想”的口号,他是想让马飞在应试教育中找到应对考试的学习秘诀,还是保持独立思考不要被分数和成绩限制了思辨力,又或者是要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成绩再差也不认输……直到影片最后也没给出答案。我不禁要问,马飞在这种含混不清的口号下该如何成长呢?  

 

  没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我们不可能在片中看到马飞为梦想克服学习难题的努力过程,也发现不了他的主见和闪光点,画面中充斥的只有马皓文鸡汤式说教的面孔。关于马飞,我得出的结论只能是:他的成长路径模糊、空洞且无序。

  等到《哪吒》上映,我感到了更深的困惑。回顾全片,哪吒本是灵珠转世,出生时意外被代表邪恶力量的魔丸附身,从此,他的成长之路上多了两个难关:消除陈塘关百姓对他产生的“性本恶”的偏见和破解“魔丸”对他意念和命数的控制,“逆天改命”。

  哪吒接下来的任务看起来再清楚不过:击碎束缚他成长的两座障碍之山,找到自我,重获新生。

  意外却发生了。剧情走向忽然拐到了主打亲情和抖包袱的岔道上,彻底乱了章法。哪吒先是被父亲以“你是灵珠转世,将来要斩妖除魔”的谎言保护起来,并在师父太乙真人的法器“江山社稷图”打造的虚幻世界中修炼仙术,全然不见个人身份意识的启蒙;而他化解他人成见的尝试也仅有一次,在救人性命反被误解为妖怪后,便放弃了努力。  

 

  紧接着画面忽然就转向了哪吒的“蜕变”。在陈塘关快要被水淹没的危急关头,一度负气出走的哪吒回来,打败施法灭口的龙太子敖丙,解除了危险;原因不是他想担负起拯救百姓苍生的重任,消除大家对他的误解,而是被父亲要以命换命救他的亲情打动。在最后哪吒将被天雷摧毁的生死关头,他也毫无与命数抗争和自救的意识,还是朋友站出来保护他时,他才施展自己的神力抵御宿命的魔咒。

  由此可以总结,哪吒的选择几乎都是被动的,是受情绪感染的结果,与个人情义有关,与成长无关。于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变成了一句伺机烘托高燃气氛的呐喊,一个包装自我、也为自己开脱的腔调。

  要移开哪吒身上那两座阻挡他成长的大山并不难,若他能在逆境和绝望中磨炼出强大的内心,建立起心中的秩序,树立正义感,便可抵御魔丸的侵蚀,化解外界的干扰,真正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可悲的是,影片不仅没有为哪吒的成长铺设出抵达觉醒的细节通道,甚至没有撕开任何一个帮他理解“人定胜天”意义的入口。

  《狮子王》以卓越技术带来的视觉盛宴很惊艳;邓超能拍一部教育题材影片,引发大家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讨论和思考也很好;《哪吒》为国产类型片注入了更具创造性的动画元素,也已经登顶国产动画票房:可从个人观感而言,我的收获仅限于瞬间的情感冲动和感官的冲击,而非关于成长命题的的启示和思考。

  真正的成长到底是什么?无论在艺术创作中,还是现实世界里,谁也不敢说能找到统一的答案。但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进步和发展的驱动力源自内心的丰盈和强大。

  我想,成长大概是抵达这份“丰盈和强大”的过程:在知道要掌控自己的命运之后,人为了成为自己,寻找信仰,激发生命的潜能,不断探索各种可能性,超越以往的自我——即便一早便知这条路没有尽头。那么,我更愿意在影视作品中看见创作者对这个过程的不同解读和诠释,而不是为了抵达终点,堆砌脱离实际和似是而非的桥段,让成长褪去真实的质感,变成一张无力的白纸。

[责任编辑:蔚然]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