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专稿·经济篇之一】香港與內地密不可分 資本市場成就彼此

2019-09-19
来源:香港商报

 

  2004 年在港掛牌的騰訊(00700.HK) 如今成為港股「股王」,騰訊昨日收報343港元。中通社

  【香港商报网讯】過去70年來,香港專注資本市場發展的戰略成效卓著,通過配套的市場制度建設和監管體制改革,以及持續不斷的創新,香港建立起高效、自由、便利的市場環境,成為舉足輕重的國際金融中心和全球重要的資本市場。

  內地改革開放以來,香港資本市場的發展,與內地的參與密不可分。尤其是香港回歸祖國以後,香港資本市場充分利用「一國兩制」和國際化的獨特優勢,為內地企業提供融資和海外併購的平台,有力支持了內地經濟改革和金融市場發展。香港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了新的發展動力,拓展了自身發展的空間。這是內地和香港的雙贏,是「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最佳例證。香港商報記者 李穎

  本港成熟金融市場

  作為全球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香港是將內地與全球金融體系連接起來的樞紐。根據「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24)發布的排名,香港是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區別於倫敦、紐約等金融中心在以美元為代表的歐美金融體系中具備的政治經濟條件,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具有深厚的市場化色彩。

资料图

  19世紀中葉,香港「開埠」之初,即採取經濟自由政策,定位為「自由港」,伴隨着貿易規模擴大,金融需求日益增強,結算、信貸、匯兌等金融業務發展迅速,奠定了香港遠東國際貿易結算中心的地位。

  香港的金融業發展過程,少不了與內地的緊密聯繫。建國以來,香港與內地的經貿往來貫穿於香港金融發展整個歷程,尤其是自1979年內地改革開放後,香港的金融發展與內地有着更加密切的關係。香港成為中外交流的中轉站,內地企業通過香港參與到國際貿易中。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香港製造業面臨成本上升,增長乏力,時逢內地改革開放,大量港企將生產環節轉移到內地,將設計研發留在香港。20世紀80年代末,香港產業調整基本完成後,服務業佔GDP比重達到90%,其中金融業增加值在GDP中比重不斷上升,香港逐漸形成了有特色的現代金融體系,並在金融領域實行改革,包括取消外匯管制,建立聯繫匯率制度;取消黃金進出口管制,放款外資銀行准入;成立港交所,設立金管局,逐步形成自由金融體制。香港的金融開放政策與亞洲的經濟增長合拍,吸引大量國際資本進入香港,提升了香港金融業的國際化水平。20世紀70年代開始,香港外匯交易量、股票成交量、總市值、信貸融資規模等數據出現了爆發性增長。經歷貿易和製造業增長的產業驅動後,香港金融業持續創新,金融市場不斷完善。

资料图

  如今,香港已是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最大規模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和亞洲最大的資產管理中心,構建了包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期貨衍生品市場、外匯市場等在內的較為完備的金融市場體系,形成了香港資本市場獨特的優勢。主要體現在開放的經濟體系,有效的金融基礎設施和法律法規,優惠的稅收環境,豐富的金融產品,優秀的專業人才,成熟的投資者,有效的監管體系和強大的信息集聚能力等諸多方面。

  內地企業境外融資首選地

  依託成熟的國際金融市場環境,香港成為內地企業海外融資和拓展國際的橋頭堡。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內地企業開啟來港上市的歷程,香港資本市場亦由此駛入發展的快車道。

  1993年7月,青島啤酒(0168.HK)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首開內地企業境外上市融資之先河。上海石化等公司緊隨其後,亦開始試水H股。在香港回歸祖國之後,更多內地企業選擇香港市場,並開始嘗試在A股和H股同步上市。

  進入新世紀後的前10年,在內銀實施股改上市的金融改革中,工、農、中、建、交等國有大型銀行,先後完成股改及在香港發行股票上市,創造出諸多資本市場神話。

  阿里巴巴來港二次上市的消息一度甚囂塵上,但至今仍未有下文。資料圖

  近10年來,內地民營企業絡繹不絕來港上市,從早期的製造業、房地產等傳統企業,到近年來高科技與新經濟企業,內地企業來港上市熱潮未有止息。其中,深圳互聯網巨頭騰訊即於2004年在港掛牌,一度成為引領港股風向標的「股王」。

  內企佔港上市公司半壁江山

  香港投資銀行家溫天納向本報表示,雖然在香港回歸以前就開始有紅籌股、H股來港上市,但是回歸之後,依託「一國兩制」的優勢,香港的市場定位也跟以往有些不一樣了,那就是香港強化了其作為中國的一個國際金融市場地位,奠定了香港作為中國國際金融的一個平台這個大局。之後內地央企、國企,以及民企和科技企業紛紛來港上市,促成了香港成為全球最大的一個新股融資中心,這也是在「一國兩制」之下發展出來的一個成果。

  內地企業逐漸成為香港股市的生力軍和穩定器,為香港資本市場的國際地位做出了歷史貢獻。在支持內地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香港資本市場也獲得了自身新的發展動力和競爭優勢。正如港交所主席史美倫所言,內地企業在港上市,是內地和香港的雙贏,是「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最佳例證。

  助力內企走向國際化

  香港是全球金融機構進入內地市場的天然門戶,香港也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第一重要區域,是中外貿易往來的第一重要樞紐,中外資本市場交流的第一過渡地帶,中資金融機構國際化的第一重要平台。

  2018 年7 月9 日,小米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成為港交所首個同股不同權上市公司,創造了香港史上最大規模科技股IPO。資料圖

  作為內地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試驗田,香港也為內地機構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了重要的平台。經過在香港國際化市場環境的打拼,這些中資機構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日益提升,為內地企業參與全球範圍資產配置,「引進來、走出去」發揮了重要作用。

  安信國際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研究部董事韓致向本報表示:「通過在香港市場上市,不僅幫助內地企業從國際上融到發展所需要的資金,也可以幫助這些內地企業直接面對海外的投資者,這樣反過來在某一程度上可以教育這些內地上市公司,在公司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更加地國際化,從而帶動了內地企業的國際化運作。」

  溫天納則表示:「在內地資本市場發展過程中,有不少的政策和發展路徑是有借鑒參考香港資本市場的,內地很多政策比如說保薦人制度上市條例,一些證監會的條例,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香港的制度。」

  受訪專家表示,在以融資支持內地經濟改革和發展的同時,香港資本市場的理念、制度、體系也為內地改革和發展提供了啟發和借鑒。來港上市的內地企業不僅收獲了募集資金的成果,還得到了管理規範化和資本運作的歷練。通過企業赴香港上市,內地成功借鑒和推進了企業的公司制改革,建立和改善公司治理,實現股權多元化,提高企業透明度,推進會計制度向國際全面趨同等。

  拓寬互聯互通廣度深度

  「回歸後香港不單是作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資本市場也得到長足的發展。尤其是近年來香港和內地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對於促進香港市場的廣度、深度及多元化來講,也迎來了一個很大的發展機遇。」溫天納稱。

  2014年11月17日,港交所啟動了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首次嘗試--「滬港通」。隨後,「深港通」「基金互認安排」「債券通」陸續實施,兩地資本市場的距離不斷被拉近,有力促進了內地更加開放,也增強了香港的國際競爭力。

  2017年7月,債券通啟動,這為境外資本投資中國在岸的債市提供了一個更為符合國際投資者交易結算習慣的新渠道。截至今年6月末,進入機構已達到1038家;日均交易量由2018年的37億元人民幣升至今年的超過60億元。全球前100家資產管理公司中已有58家成功進入銀行間市場來投資。兩年來通過「債券通」投資渠道累計達成交易近2萬億元。

  2017年12月15日,港交所推出自H股上市機制啟動24年以來最為重大的上市制度改革,吸引非盈利、同股不同權等新經濟公司來港上市。這一里程碑式改革,不但吸引了小米等來自內地的「同股不同權」企業來港IPO,曾經遠走美國納斯達克的阿里巴巴近日亦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業界預計,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料有更多中概股回歸香港市場,對此港交所表示樂見其成。

  進入新時代,香港資本市場不斷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溫天納就表示,香港作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有其自身優勢,但是我們看到深圳、上海也有一個很好的發展勢頭,特別是現在內地設立了科創板,因此香港市場保持開放性、多元化以及創新性也是非常重要的。香港要思考怎麼促成離岸、在岸中國市場的融合,推動兩地市場的融合,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為香港現代這種優勢不是永遠的,也不是絕對的,除了依靠國家的支持,香港自己也要思考如何固本培元,眼光看得更長遠一些。

  「因為我們國家的的經濟體系特別大,所以上海、深圳和香港各有不同的分工,如果說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在岸市場,香港是中國最大的離岸市場,深圳便是其中一個最大的創業投資孵化基地。三地在朝着優勢互補、良性競爭的方向發展,需要不斷地創新和互補,來服務我們中國資本市場不同層次、不同板塊的需求。而從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廣度與深度方面來講,也不單單是證券市場,在其他延伸市場衍生工具方面來講,也是需要有一個很大的發展空間。在這方面香港有很多豐富的經驗,可以幫助內地去逐步建立起來。」溫天納如是表示。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