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時評】創新大膽顯承擔 突破房困解難題

2019-10-18
来源:香港商报

 

资料图片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

  施政報告的重中之重是房屋政策,特首林鄭月娥共提出十項短、中期支援措施,長遠土地供應方面更有全新大動作,當局且訂立一個清晰目標:要讓每一個港人及其家人,不再需要為住屋問題煞費思量,都將可在香港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可見,林鄭沒有逃避老大難的房屋問題,兼以創新大膽的思維突破困局,這無疑體現了她「志不求易,事不避難」及解決市民住屋困難的決心。

  最突破的土地供應大招乃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將收回的私人土地發展為百分百的公營房屋,連同剛動工及將上馬的項目,已知會收回的土地共約700公頃,面積之巨相當於35個維園或2.5個葵涌貨櫃碼頭。毫無疑問,收回土地可以大量增加房屋用地,而且都是現成土地不用由零打造;相對地,最大風險則主要來自司法覆核,及如何重置土地上的原有居民及作業。這招堪稱高回報、高風險,但只要有效處理風險就可發揮最大效益。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昨透露,箇中關鍵在於確立收回的土地是涉公共用途,換言之,施政報告已表明土地百分百回饋市民,相信風險可減至最低。過去,當局便引用過條例來興建公屋和居屋,成功次數且超過十次。當然,增加土地供應還須多管齊下,「明日大嶼願景」便為另一大增土地的大招;報告新招尚有落實「土地共用先導計劃」,該計劃進一步為私人土地持有人增闢途徑,條件是須有最少七成樓面面積撥作政府的公營房屋或首置盤,此外還要負責項目的基建和其他社區設施,即以雙贏方式,務求使閒置土地效益最大化。

  供給側發力同時,新房策還從需求側入手,既要確保公營房屋目標家庭「供得起、買得起」,針對房屋安全網以外人士,則會紓減其住屋開支及降低上車門檻。大增過渡性房屋、增加綜援內的租金津貼、加快出售「租置計劃」單位等,皆有助紓緩基層市民的住屋困難,至於協助首置人士把最高九成按揭的樓價上限由400萬元提高至800萬元,則有利小康中產滿足上車需求。協助更多市民上車,難免會對樓價帶來刺激作用,倘日後樓價回落則會加劇負資產風險,故新措很快惹來一些極端的批評。不過,有兩點須留意:一,新措旨在提高市民上車彈性,有需要人士可以更少首期成功置業,惟自由度大了卻不等於逼人上車,運房局局長陳帆昨便提醒,市民應否入市須量力。二,門檻降低下的新受惠對象,僅限樓價介乎400萬至800萬元的潛在買家,即供樓壓力測試下月入介乎4.5萬元至6萬元的未上車家庭;按最新統計顯示,符合相關入息水平的家庭共約25.7萬戶,只佔全部家庭10%,而考慮到當中未曾置業兼打算置業者,數字則料更低。所以,要說新措將帶動新輪牛市,恐嫌誇張。

  一如過往,每逢新房策出台,總會伴隨着種種指責。報告發表後,本地地產股雖漲,但地產分類指數其實僅升3%,升幅難以言多。始終,任何政策多少總涉利益分配,只要做好防範利益輸送等把關工作,確保過程公平、公正、公開,加之收回土地與土地共享的雙管齊下,在市民享受到房屋果實的基礎上又何樂而不為?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