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的年轻人从不向生活认输

2019-10-23
来源:看理想

   People say ‘beware’, but I don’t care.

  The words are just rule and regulations to me’me.

  这是40年前,Patti Smith在她首张专辑中的呐喊。

  那是一个时代的序幕。1970年代,摇滚乐成了商业世界的傀儡,失去了50年代的内核,变得谄媚而无趣。躁动不安的政治格局,人心惶惶的经济局势,更让年轻人焦虑不安。

  于是,以Patti Smith、Sex Pistols为首的一批音乐人,发出高亢有力的呐喊。他们拒绝相信现在就是一切,掌权者给我们的未来就是唯一。

  至此,一种主张“Do it Yourself”的「硬核精神」开始在朋克音乐中流传。他们相信,未来只有一条路,那就是“Do it Yourself”自己干。

  这种力量,为艺术领域撕开一道口子,鼓舞着年轻人直视生命的创造力,不被对与错、权威与教条束缚,勇敢开创自己的风格。

  尽管时代更迭,即便是朋克音乐也难逃与商业间的猫鼠游戏。但好在,艺术领域仍不断迸发着新鲜的力量。而「硬核精神」也不断延续,并在每个时代,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70年代 · Patti Smith

  “干这个,我也行”

  大约在1968年,初到纽约的Patti Smith,第一次看到美国摇滚乐队The Doors的演出。他们的音乐让她听得如饥似渴。

  但站在狂热的乐迷间,Patti却格外清醒。 在躁动的台下,她以一种近乎古怪的冷静,观察着主唱吉姆·莫里森的一举一动,内心的直觉告诉她: 「干这个,我也行」。

  但是,那时的Patti并没有任何能证明自己有摇滚歌手潜质的资历。她只是个刚从师范学校辍学,在家乡的工厂做杂活的问题少女。她孤身来到纽约,成了街道上千百个无名诗人之一。

  驱使她继续走向摇滚之路的,只是一种强烈的创作欲。转机出现在1971年的纽约东村。一次在圣马可教堂举办的诗歌朗诵会夜晚,Patti将文字与三个和弦的节奏融合,诗歌的力量、颤动高亢的嗓音,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成为被写入摇滚音乐史的传奇夜晚。

  Patti粗砺却充满力量的表演,宣告了摇滚乐一种新的可能。

  而这场地下演出,更让摇滚乐,这个已被彻底商业化、进入大型体育馆的东西,再次回到了它原来的根:革命的、诗歌的、性的和政治的。

  在接下来的首张专辑 Horse 中,Patti开宗明义地宣扬对世界的态度:

  Jesus Die for somebody’s sins, but not mine.

  耶稣为其他人而死,但不是为我。

  这句看似反基督的叛逆独白,实则是Patti诚实而坚韧的个人宣言——我不希望别人为我的罪恶而死,不希望活在他人的规则之中。

  首张专辑Horse封面,瘦削、清冷的中性形象,颠覆了人们对女歌手的期待

  Patti成长的时代,文化浪潮此起彼伏。但在70年代来临之时,60年代政治与文化的反叛实则已经死亡。电台如50年代一样保守,新兴的另类电台也越来越商业化。

  正是在这样一个时刻,Patti站了出来,她渴望为自己负责,渴望得到个人和心智的解放。 在被名利裹挟的摇滚世界,Patti高喊世代夺权,让女性、黑人等长期失声的群体再次进入摇滚的视野。

  摇滚美学,被重新书写。

  Patti的朋克精神,意味着关乎自由与解放、诚实与反叛,以及永不妥协的内核。

  这种力量,不仅启发了众多年轻音乐人,更从摇滚世界走向整个时代,鼓舞人们去重新审视自己的力量。

  00年代 · Banksy

  “对权威说不”

  如果说70年代,Patti Smith通过重构摇滚乐的内涵,用艺术的原生力量去践行自由与解放。那么到了00年代,我们就不得不提及, 通过拓展艺术的疆域,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个体力量的街头艺术家Banksy。

  前不久,Banksy的画作《国会移交》,在伦敦苏富比拍卖出了987.95万英镑(折合人民币8588.8万元)的高价。

Devolved Parliament

  这不经让人想起去年十月,Banksy在这个拍卖行上演的那场闹剧。

  当时Banksy的经典作品《Girl with a Balloon》,在以104.2万英镑(约合人民币939万元)拍卖成交的那一刻,画框突然响起警报,画作开始自动下滑,顷刻间,作品就被隐藏在画框内的碎纸机切毁,生生变成了一串长条“废纸”。

  这起,正出自Banksy本人之手。这场蓄谋已久的自毁,无疑是给当代艺术市场的一记响亮耳光。

  事实上,一直以来,Banksy都在用实际行动抗议着艺术圈的教条与规则。尽管,这也让他不止一次惹上法律纠纷、警察驱赶。

  在卢浮宫、英国泰特美术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甚至是大英博物馆,我们都能找到Banksy抗议美术馆权威的踪迹。

  2003年,Banksy将这张画悄悄挂在了英国泰特美术馆里的一幅风景画旁

  比如,他曾把一只老鼠装置,放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又在泰特现代美术馆的阶梯上,留下“小心烂货”的标识。

  而在自己的作品动辄被拍卖天价的时候,他又去纽约的中央公园摆地摊儿,低价贱卖自己的作品。

  除此之外,Banksy还游走在世界的各个城市,用涂鸦做着他认为自己该做的事情。比如,关注巴以冲突,表达反战宣言。

  2005年,Banksy在约旦河西岸,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隔离墙上,进行了一次涂鸦:两个孩子揭开了一扇窗,窗外是并不存在的美好风景。他的行为惹怒了以色列政府,被当地武装频发警告。但他仍然屡次穿梭在这些危险地带,画下被狙击枪瞄准的和平鸽、被气球带飞的小女孩。

  在00年代,由技术、经济和政治编织而成的巨网,正让人类史无前例地紧密相连。于是,犬儒主义盛行,人们总是倾向于寻求集体保护,在自上而下的力量的裹挟下,怯于承认个体力量。

  Banksy却逆势而上 ,让一度被视为幼稚的、情绪发泄的涂鸦,成为坚实有力的反叛武器。

  这种反叛精神,不仅拓展了艺术表达的疆域。更有力地敲打着所有人的内心:看,即便是在这样的时代,那些自下而上的力量,仍然可以旺盛生长。

  10年代·Alexa Meade

  “打破惯常,没有那么难”

  Patti Smith和Banksy用厚重的力量,将时代撕开了一道口子,为沉默的群体发声。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艺术中那轻盈的力量,让我们看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尤其在当下,社交媒体和失真的滤镜,让我们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愈加同质化。因此,「硬核」有时还意味着跳出惯常的大胆创新——

  在 A妹(Ariana Grande)的新歌MV《God is a woman》中,你可能也被这样一个色彩充沛、虽是平面又不失丰满的场景惊艳过。

  这幅画面创作实际出自一位原本学政治学专业的86年女孩,Alexa Meade。

Alexa Meade

  在进入大学前,Alexa像许多普通的年轻人一样,已经想好 了毕业后的人生方向: 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敞亮的高层办公室里,为政府工作。

  但是,一次艺术课作业,却让Alexa意外地敲开了艺术世界的大门。

  原本的课堂任务,是需要“创造一件感觉上是雕塑但不是雕塑的风景雕塑” ,以此把光影凝固于真实空间之中。 当 她开始在自己的一位朋友的脸上画阴影和高光,试图将他装扮成一件雕塑,并用相机拍下他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照片里,这位朋友竟然看起来就像一幅2D平面艺术作品;可肉眼世界,他仍然是一个活生生的三次元真人。

  创造出这个有趣的视觉效果后,Alexa很快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国会山的体面生活,搬回父母的地下室,去学艺术。 在地下室里,Alexa大胆抛弃传统的训练模式—— 她没有请老师,没有接受科班训练,而是直接在黏糊糊的油炸食品、让颜料稍纵即逝的葡萄柚上作画。

  Alexa妙趣横生的艺术创意,很快收获了大众的关注,并让她成长为一名出色的青年艺术家。 在几年前的一次Ted演讲中,她说:「没想到自己会从去政治界追梦,到为影子神魂颠倒。」

  当今天的我们几乎都活在由社交媒体构筑的信息体系里,同质化的审美趣味, 纷繁的视觉刺激,复制重叠的刻奇艺术,都在不断剥削着我们的感知力。

  然而,像Al exa这样的青年艺术家,却仍然在打破惯常的艺术表达,创造新鲜的审美价值,有着摆脱惯常且平庸的 生活方式的行动力,在当下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Alexa Meade作品欣赏

  Vans,为「硬核精神」鼓掌

  70年代,Patti Smith用极具张力的表达,开创了朋克艺术。

  00年代,离经叛道的街头艺术家Banksy,用艺术和行动,对权威、教条勇敢说「不」。

  10年代,年轻的女孩Alexa Meade,放弃主流价值观下的体面生活方式,勇敢表达自己的创意。

  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人们的诉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怀揣着「硬核精神」的艺术家们,都在用行动证明什么叫做「从无到有才算疯狂」。

  但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是Patti、Banksy还是Alexa,他们都只是幸运的少数者。在追逐艺术的道路上,许多年轻人,一直不被理解,或是籍籍无名。

  所以,长期以来,Vans一直在努力关注和支持这样一群年轻人,并以实际行动,让大家发现当下更多的「硬核精神」。

  今年,Vans在全球范围内,找到了一批年轻的音乐人、街头艺术家。并用镜头,记录下他们勇敢的艺术宣言。这群年轻人,有的来自英美,有的来自北京胡同,甚至还有的来自南非索韦托。

  SKATE SOCIETY SOWETO

<<向左滑动查看下一张

  在南非的索韦托,有一个名叫SKATE SOCIETY SOWETO的滑板团体。

  索韦托,是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下形成的贫民区,电影《第九区》所影射的外星人隔离区,便指的是这里。

  尽管这里充斥着种族歧视、暴力、贫穷,但并没有妨碍他们玩滑板,用音乐燥翻南非。

  几乎任何场地,都能成为他们的舞台,他们不需要灯光,也不在乎观众多少。他们用音乐表达平权诉求,还组建了滑板组合,保护那些热爱滑板的孩子。

  从一开始,他们便秉承着“先创建,自然就会有人来”的精神,而如今他们真的做到了。

  自SKATE SOCIETY SOWETO之后,南非出现了许多新的摇滚乐队。那些不被理解的年轻人们,正在用音乐和滑板,为索韦托注入新的文化。

  CULTURE ABUSE

  美国乐队CULTURE ABUSE的主唱看起来有些古怪,因为,他因脑瘫留下了轻微的残疾。

  但朋克音乐,让他接受了自己的与众不同,那里没有人会在意他的残疾。相反,那些身上别满摇滚徽章的摇滚音乐人,大都发型古怪、牙齿不整齐,仿佛形象越古怪,乐队就越酷。

  他为自己旺盛的创造力,找到了出口。相信绘画、音乐,都不存在单一的衡量标准。

  在舞台上,CULTURE ABUSE自信而有活力。 因为他知道:「DIY是对任何说你不行的人的有力回复,因为你什么都可以做。如果你是做艺术家的料,那就没什么能拦得住你。」

  THE DIDERS

  The Diders是一个来自北京胡同的乐队。

  作为一个本土的朋克乐队。他们历经了种种不被理解。主唱说,他的父母从来没有看过自己的演出。唯独一次,父亲来了,但演出还没正式开始便离开,因为觉得太吵了。

  但他知道,「我做我自己就可以了」。在北京的旧胡同里,他继续玩音乐,并凭音乐,找到了接纳自己的地方。

  The Diders在中国是特别的,因为,在朋克土壤不算丰富的中国,他们形象乖张,很燥,又很勇敢。而在朋克的风格之下,The Diders身上却又延续着中国传统的内核与精神。

  「传统的东西没有人能逃脱」,但The Diders却选择为传统的内核,赋予大胆的艺术表达。

  Vans X 硬核精神

  “你可以坐着干等,

  等别人给你现成的,

  也可以自己行动。“

  —— Vans 硬核精神

  在Vans的镜头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不太主流的年轻人,他们很燥很闹,所做的艺术也充满了反叛、小众的底色,但却不失为一种新鲜生猛的力量。

  因为,这群年轻人并不是为了反叛而反叛。相反,在他们身上,有着一种更丰沛的创造力,和突破常规的勇气。

  他们勇敢、果断,珍视自己的禀赋并勇敢追求下去,用一种更具创意的方式,践行着知行合一。

  而我们亦需要这样的刺激,来打破平庸的日常生活,看看那些被忽视的原生创造力,能带来怎样的可能性。

  这个时代,硬核精神永不缺席。而硬核精神,亦是Vans不变的主题。

  作为一个支持创意表达的原创极限运动品牌,Vans勇敢地把「硬核精神」注入自己的品牌内核。无论艺术、音乐,还是滑板、冲浪,都是Vans表达创造力、真实性及激情的有力载体。

  Vans以滑板界始祖Tony Alva,独创的滑板动作「Off The Wall」为品牌slogan。旗帜鲜明地宣扬对创意自我表达的强烈诉求。

  从Vans开始,这句在滑板圈流传的口号,走向了更多年轻人,并成为一种不惧规则束缚、勇敢创新的力量。

  一直以来,Vans还以实际行动支持年轻人的创意表达,为各国青年,提供了形式多样的舞台。从赞助滑板队、开展公园地形滑板比赛,到拍摄纪录片、开办音乐节,在践行硬核精神的道路上,Vans从未停止。

[责任编辑:郭玉桔]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