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航母山东舰航经台湾海峡 蔡当局渲染威胁

2019-12-27
来源:环球时报

  【香港商报网讯】12月17日刚刚入列的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于26日再度航经台湾海峡。岛内一些媒体趁势炒作“大陆威胁论”,声称大陆航母在台湾“大选”前夕的敏感时刻航经台湾海峡,是“文攻武吓,内外加压”。军事专家表示,最有可能的是山东舰入列后“回娘家”省亲,将完成最后的扫尾工程,以便履行被赋予的使命。

  26日下午,台湾“国防部”发布新闻稿称,山东舰当天自南向北航经台湾海峡,“国军运用联合情监侦系统,全程掌握监控与应处”。台“总统府”发表声明称,有关解放军的各项军事动态,“国军”都有严密而实时的掌握,部署确实到位,可以保障台湾安全无虞。

  亲绿的自由电子报26日援引熟悉“国安”事务人士的话称,这是继大陆启动“反反渗透法”斗争的“文攻”后,“新一阶段的武吓作法,显示北京在选前敏感时刻正通过‘内外双重加压’动作,升高介入选举态势”。该人士称,“总统大选”前两周,大陆最新航母穿越台海,周围应有多艘作战舰伴护,舰上并载有多架处于战备状态的歼—15战机,“这个动作的目的,就是以准航母战斗群的姿态展示武力,提醒国际社会、区域各方不要轻忽台湾选举过程中中国的态度及角色,同时也借着大秀军事肌肉,对台湾中间选民进行威吓”。

  民进党“立委”王定宇还称,山东舰通过台海是要形成区域不安全感,干扰台湾民心,目的很明显。


  山东舰 图源:中国军网

  此时距离11月17日山东舰由北向南编队自东海航入台湾海峡刚满一个月。当时解放军海军新闻发言人程德伟表示,此次组织国产航母跨区开展试验和训练,是航母建造过程中的正常安排,不针对任何特定目标,与当前的局势无关。

  “能不能先别扯选举?”台军事专家吕礼诗26日分析称,山东舰刚成军就急忙出港向北通过台湾海峡,其实是为了防台风。大陆航母问题专家李杰26日对《环球时报》表示,山东舰此时经过台湾海峡有三种目的:首先,大家会想此时山东舰会不会回到大连船厂,入列后“回娘家”省亲;第二是到山东青岛另一个航母基地,串串门;第三是有可能进行出岛链训练。

  这其中,山东舰返回“娘家”省亲的可能性比较大。李杰认为,根据此前海军发言人的介绍,1个月前山东舰过台湾海峡进行的是跨区试验和训练。“这表明,山东舰赴南海远行依旧是海试的一部分,过去的海试都是在黄海、渤海海域开展试验和训练,无论是海域面积和水深都有限。到南海进行跨区试验则是航行距离最远,试验海区面积最大、水深最深,同时又是高温、高盐、高湿,是试验环境和条件最为复杂的一次海试,这对山东舰是新的考验和检验。”此外,虽然山东舰和辽宁舰在外形上颇为相似,但武器装备和技术器材及各类保障系统等等都有很大的改进和升级。李杰表示,这就表示山东舰上有新技术、新装备,是带有试验性的,经过此次跨海区试验后需要进行调整修改。

  李杰表示,山东舰此刻回厂检查和完成扫尾工程,非常正常,外界压根不需要开展新一轮“怀疑论,猜测论”,对山东舰的质量和建造进度产生质疑。“就像新车进行一次长距离远行之后,需要返回4S车店进行保养,对新发现的问题进行检查和改造。”

  打消外界怀疑的另一明证是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26日在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山东舰“一切顺利”。吴谦称,山东舰入列以后将按计划继续开展试验工作和编队训练,通过训练来形成体系作战能力。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 吴谦

  在记者会上,吴谦还发布了国产航母山东舰的纪念封和舰帽。

  一位军事专家26日对《环球时报》表示, 山东舰入列对中国海军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由山东舰的入列开启了国产航母加入人民海军序列的先河。为了纪念首艘国产航母入列,中国邮政特制了纪念封、明信片、个性化邮票等纪念物。将会激发全舰官兵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激发广大国民关注海洋、关注国防,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热情。

  在中国邮政发行的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相关邮品的介绍材料上,发现了舰载机起飞和实际武器运用的画面,这些画面是首次对外公开。这显示山东舰在此前海试中进行了舰载机的起飞训练,并具备了良好的舰机协同能力,表明山东舰能顺利和可靠保障舰载机的起飞和降落。舰载机飞行员也已经可以熟练地在国产航母上进行起飞和降落。这和当年辽宁舰入列相比有飞跃性进步,辽宁舰在入列两个月后才开始进行舰载机起飞和降落训练。此外,武器装备系统的试验在整个海试过程中处于较后阶段,其海试依序要进行的是单机测试,分系统测试,最后是全系统测试,以便检验全系统是否符合设计指标和性能要求,是否满足战斗需要。这些画面的公开展示出山东舰良好的战技性能,一方面证明武器装备系统性能良好,另一方面表现出指挥员和官兵具备了熟练使用武器的能力。

  李杰认为,即便此次山东舰没有走出第一岛链,也不用着急,这是早晚必然会发生的,在不久的将来,山东舰一定会走向太平洋、印度洋和更远海域。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