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對台灣經濟的衝擊

2020-03-10
来源:香港商报

   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潘錫堂

  隨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蔓延,台灣和全球一樣受到的經濟影響逐漸擴大。台灣「主計總處」發布2020年經濟預測,在新冠疫情衝擊下,將2020年台灣GDP成長率預測下調,其中又以出口影響最大。台灣的立法機構也快速三讀通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用來防治與因應新冠肺炎對台灣經濟的衝擊。究竟將收效如何?值得關注與探討。

  台灣經濟深受衝擊

  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台灣「主計總處」將2020年台灣GDP成長率預測下修0.35%至2.37%。其中,2020年第一季GDP成長率從3.02%下修至只有1.8%,為近15季新低。「主計長」朱澤民坦言,此次預測是根據SARS期間的狀況假設「疫情維持三個月」,下修經濟成長0.35%,亦即:疫情對台灣總體經濟的影響不止如此,尤其這取決於疫情期間的長短。在疫情仍不斷擴大之際,台灣民眾在島內外的消費均紛紛減少,包括避免出境到日、韓等地旅遊,盡量減少外出飲食、娛樂等消費,使得台灣經濟的表現自然深受衝擊。

  事實上,新冠肺炎疫情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包括以下各個層面:一、疫情擴大對民眾的消費信心衝擊較大的行業,如航空、旅館、旅遊、餐飲、零食、夜市、電影院等行業;二、大陸經濟的下行,將影響對台灣的需求,尤其是出口,如以大陸為主要市場的石化、機械、塑膠、金屬等產業;三、因疫情擴大,大陸開工、復工緩慢,所引起的「斷鏈危機」,如光學器材、資通訊、汽車零組件、醫藥產業等。

  再進一步言,在台商部分,由於大陸很多城市或「封城」或「封閉式管理」,所以嚴重衝擊零售通路、連鎖產業、餐飲業、旅遊業和會展產業,這些行業有很多台商,均會遭遇困難。因大陸內需市場的萎縮,會讓很多以內陸市場為主的台商陷入困境。此外,還有製造業部分,一是汽車產業,二是「斷鏈」的問題。前者,大陸汽車產業將很糟,而大陸汽車用台灣的零組件很多,使得這些以大陸市場為主的台灣零組件,都會產生很大影響。後者,大陸因疫情逐漸復工,但仍有不少員工無法上班,所以在生產過程中就會產生「斷鏈」的問題,大陸的廠商與台商均會深受影響。

  紓困措施效果不彰

  針對此波疫情對台灣經濟的衝擊,蔡英文當局擬定《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經立法機構三讀通過,匡列新台幣600億元特別預算,向三大產業紓困。這些紓困措施中,一般民眾最感興趣的當然是「振興抵用券」,但僅僅新台幣20億元能發揮多大作用,頗令人質疑。理由有三:一、蔡當局設計的是「折價券」而非「消費券」,這對夜市、商圈的小型消費而言,未必有激勵作用,意即民眾要先掏錢出來,蔡當局才會相對給予補貼折扣,誘因實在不大;二、最近一波結合經濟部門推出的「夜市抵用券」,甚至還有四成未被使用,顯示並不好用,這回又要推出「振興抵用券」,效果成疑;三、類似抵用券一發再發,除了效果遞減,只會使短期症狀掩蓋長期問題。

  尤有甚者,該《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僅針對內需型產業、農業及交通旅遊業三個範疇而發,眼狹隘,而無法聚焦於衝擊經濟更大的產業。原因很明顯,這些紓困措施幾乎全集中在農業及餐旅為主的服務業,對於牽動經濟更巨的資訊和傳產等製造業,則毫無墨。其實,這波疫情導致大陸數大城市「封城」,加上兩岸許多海空交通中斷,所引發的「產業斷鏈危機」,才是嚴重威脅台灣經濟的重中之重。對此,蔡當局卻不太關注。

  總之,蔡英文當局編列新台幣600億元紓困,但檢視目前運用在三大產業的項目,卻都只是為了救窮或杜庶民之怨,實在談不上任何「振興」的意義。若果真如此,600億元砸下去,只會石沉大海、效果不彰。吾人建議,在補助、紓困、融資的同時,也應同步植入升級轉型的思考。例如員工的訓練可以朝數位經濟的領域投入,兼顧救急與轉型。其次,供應鏈的紓困,應輔以全球布局的考量與融資。再者,「振興抵用券」的規模可以考慮擴大一點,限制少一點,以發揮更大的功能;尤其,「振興抵用券」的預算規模是新台幣20億元,金額似乎少了些,但建議使用地點、消費上限的金額,可以放寬一點,但有使用期限,才能發揮更大的效益。

[责任编辑:郭玉桔]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