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倒逼行業思考核心價值 實體書店亟待轉型重生

2020-04-20
来源:香港商报

 

  深圳書城羅湖城熱銷書籍。

  【香港商报网讯】隨着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的好轉,大部分行業已復工復產,但疫情帶來的創傷卻遠沒有那麼快恢復。實體書店就是其中一個典型,雖然重新營業已近兩個月,但人流較之從前天差地別。長期以來,實體書店一直受到網絡書店的挑戰,而此次疫情的到來毫無疑問將實體書店面臨的困境擴大了。疫情之後,可能會有一批實體書店「倒掉」。但從業者們相信,實體書店作為民眾休閒娛樂的場所,仍然有它繼續存在的價值。香港商報記者 伍敬斌

  大型書城創傷未癒

  2020年的年初,與許多行業一樣,實體書店行業也被按下了「暫停鍵」。寒假本來是傳統書業的旺季,但今年的寒假對全國民眾來說尤為艱難,更給書業帶來了沉重的衝擊。據較早前的一項統計顯示,近百家較大規模書店中,超過80%的書店1月銷售碼洋同比呈現下降,其中個別書店最大降幅達到90%。

  如今,中國疫情控制基本穩定,各行業已復工復產,實體書店所遭受的創傷是否恢復了呢?2月21日,停業27天的深圳書城重新開始營業,本報記者實地走訪了深圳書城羅湖城,看到各類書籍都整齊地擺放在書架上,偶爾有顧客走過,但似乎工作人員的人數比顧客還要多一些。近日,記者又去了一趟羅湖城,這種狀況明顯改善了很多,但與疫情之前的熱鬧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深圳書城羅湖城:書籍整齊擺放在書架上

  一位店員向本報記者表示,深圳書城羅湖城是深圳第一個以「書城」進行命名的大型書店,也是很多80後、90後深圳青年的回憶。此次疫情對羅湖城的衝擊相當大。店裏以前人來人往的密度很大,但疫情之後就變得相當冷清,現在比剛復工時好一些,但也很有限,疫情對書城造成的影響還遠遠談不上恢復。

  在深圳中心書城,記者看到的狀況比羅湖書城稍好,願意在書店享受閱讀樂趣或是來購書的民眾還是有一些,但他們都自覺保持一定的距離。

  顧客劉女士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還是比較喜歡在實體書店的購書體驗,以前經常來看書。由於疫情的關係,好久沒來了。現在全國疫情基本已被控制住,深圳各個場所的防範也比較讓人安心,所以我又來這裏逛逛了。」

  不同規模實體書店同比增長率對比

  一位中心書城的店員向本報記者說:「復工以來,雖然來書城看書、買書的民眾少了很多,但每天還是有一些人流。出於對疫情的防範,以前扎堆看書的情景已經不復存在了。深圳書城每天都會定時做好消毒工作,而且還為來書城的民眾派發塑料手套,防止接觸傳播的可能。」

  當問到書城的經營壓力時,該位店員表示:「應該說疫情對書城的經營確實造成較大壓力,每日的營業額可能只有以前的一半。但我不認為這會傷及根本,畢竟像書城這樣的大型書店都有國企背景。」

  小型書店臨生死劫

  對於大型書城來說,此次疫情造成了較大損失。但對於私營的中小型實體書店,此次疫情卻讓它們傷筋動骨,面臨生死劫。前不久,有不止一家「網紅」書店通過微信公眾號向社會以及讀者求助,希望人們能夠通過線上購書以及充值活動幫助書店渡過難關,這一處境無疑是疫情之下許多實體書店的縮影。

  深圳書城羅湖城:復工初期員工比顧客多

  眾所周知,實體書店最大的成本在於租金、人力和庫存壓力,而微薄的圖書銷售所獲利潤根本無法儲備足夠的資金,以至於許多實體書店難以為繼。

  深圳物質生活書吧是一家非常有名的書店,其經營者孫嬌向本報記者表示,她太理解小型書店目前的困境。

  位於深圳百花二路的物質生活書吧已有二十年的歷史,其創辦者曉昱曾是深圳電台一位著名節目主持人。這家得名於法國著名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的隨筆集《物質生活》的書吧,是集書店、酒吧、咖啡廳於一體的休閒、商務活動多功能場所,也是文化名人和商界精英常常聚集的地方。

  孫嬌告訴記者,物質生活書吧現在雖然開業,但人流量卻大不如從前。從剛開始的一兩個人,到現在的十幾個人,書籍的銷售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書店本來就是一個利潤比較薄弱的行業,經過這次疫情的衝擊,到目前為止每日的銷售量仍達不到盈利的標準。

  「我們現在開業,也只是告訴大家我們開業而已。作為一個實體書店,物質生活書吧在線上的銷售也有一些嘗試,在網上開了微店,並在微信群和社區裏告訴大家,這邊有一些購書的渠道。不過現在的銷售效果還不是特別好。本來,很多書吧除了銷售書籍,其收入來源也十分多元化,比如咖啡飲品、文創等。而此次疫情將這類收入都衝擊掉了。之前有向房東申請減免房租,但是沒有結果,因為物質生活書吧的地段還是不錯的,租金很昂貴,這部分壓力非常大。現在我們也在關注政策的扶助,店面也在做一些活動,爭取讀者的青睞。只是現在這樣的狀況,也很難預測什麼時候能夠『滿血復活』。而最壞的打算可能就是關門大吉。」孫嬌說。


  中心書城:一名市民席地而坐

  紓困應線上實體聯動

  實際上,目前實體書店面臨的困境,並非全由此次新冠疫情而起,更有可能是源於上次「非典」疫情之後催生的互聯網經濟。深圳簡閱書吧的一位負責人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從某種意義上講,確實如此,此次疫情對實體書店的線下零售和線下活動有很大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來自網絡書店的競爭和挑戰。

  深圳出版發行集團旗下的簡閱書吧目前設有40餘家門店,駐紮在深圳各區的大街小巷。受疫情影響,目前僅有十餘家簡閱書吧在營業。該負責人說:「抗疫仍未完全結束,每天到店的讀者較往日下降很多,店內書籍的銷量也比往日有較大的下降。目前的壓力主要來自書吧經營所需的人工成本和水電物業費,以及書吧對合作經營商戶的部分運管費減免。疫情之前,簡閱書吧的收入來自書籍銷售、文創銷售、活動策劃、水吧、培訓業態合作經營等等,而疫情使得這些業務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與之前相比,簡閱書吧的收入減少了近50%。如果商戶無法開門營業的情況繼續下去,正常的運管費也將難以收回,書吧的運轉也將變得困難。」

  為了應對目前的挑戰,簡閱書吧也加入了一些新的經營模式。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有團購收入--以定制『簡閱讀書包』的方式,我們已經服務了多個企業的員工和親子家庭,為他們送去精神食糧。去年我們建立了線上銷售平台,並陸續改進完善相關功能,於今年啟動使用。我們的線上銷售業務還需要繼續培育壯大。」

  兩周銷量比較(按周劃分的春節前後)

  未來發展亟需轉型

  有從業者認為,實體書店面臨的困境,最根本的一點就是互聯網時代,讀者不需要去書店找書了。實體書店的經營,一定要實現從「讀者找書」到「書找讀者」的轉變。此次疫情也是實體書店經營者們靜心思考、加強培訓苦練內功的最佳時機,書店要做精選書籍的行家,做薦書者和導讀者,並要學會走出書店拓展業務。

  簡閱書吧相關負責人表示,實體書店的優勢在於它能給讀者朋友提供全身心沉浸的閱讀空間,在感官體驗上更加豐富和友好。相信實體書店不會就此沉寂,它仍然是看書買書的重要場所,只是在如今的大趨勢下,經營者需要反思既有的經營方式,思考如何為讀者朋友開拓更多更好的服務渠道。

  而孫嬌則表示,雖然之前提到最壞的打算是關門大吉,但是也不會輕易做出這個決定,今年書吧二十歲了,也伴隨?周邊居民一起生活了二十年。不管是從個人情懷也好,書吧存在的社會價值也罷,未來還是要盡力堅持下去。實體書店的經營困境一直都有,主要在於它的商業模式,注定是社會效益大於經濟效益,所以才更需要社會、政府的關注、支持。日益增長的租金、人力成本與日益減少的圖書消費的矛盾只會擴大,不會減少。總之,書店要向綜合型文化體驗場所轉換才有生機。

  中心書城:已有一些市民願意前往閱讀。

  她說:「後疫情時代,我們更需要認真思考,有了電商之後,線下書店存在的獨特、核心的意義。是它的溫度、觸摸書籍和在書的圍繞中喝杯咖啡的氛圍?還是人與人在這個空間思想的啟迪和碰撞?我相信這種文化體驗是線上不可替代的。書店要嘗試一種『如果脫離線下這個實體空間,還能做什麼』的思考,我認為其核心就是『信息的篩選』,做書籍與讀者之間的橋樑。相信不管在什麼時代,實體書店都有它的價值,可以看到這次實體書店在疫情當中受到很多關注,其實這是人們對精神生活嚮往的一種折射。特別是當人們失去行走的自由,困守於家中,不用工作,沒有社交,沒有日常活動的填充和佔據,你有更多的時間面對自己,更加重視精神的追求。文化不是麵包,但它是你心靈和生活的滋養。」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