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寻觅朝鲜战争的遗迹

2020-06-15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仁川登陆作战纪念馆。文、图/马剑

       在韩国寻觅朝鲜战争的遗迹

  发于2020.6.15总第951期《中国新闻周刊》

  仁川车站看上去很像国内六七十年代的建筑,灰色的水泥墙,单调的窗户,与周围光鲜的房屋显得格格不入。车站最初建成于1908年,朝鲜战争期间被严重炸毁,战后重建。

  仁川原名济物浦。19世纪晚期,在西方的坚船利炮和清政府的被迫支持下,如同隐士一般的朝鲜王国首次向世界敞开了大门,仁川是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之所以选择仁川,是由于这里是朝鲜京城的门户所在,又与中国的山东半岛隔海相望,位置最为便利。很多殖民地风格的建筑,在这里依旧能够找到痕迹。

  车站对面便是中华街。在殖民时期,这里是清政府的租界。如今,街上红红绿绿的店面让人眼花缭乱,听华人店主的口音,多半来自隔海相望的山东。

  华人对这里最大的贡献是炸酱面,经过改良的中式炸酱面已成为韩国的又一张舶来名片。炸酱面的韩语发音与中文无异,显示了其正统的来源。炸酱面分量不大,比起京味炸酱面,菜码品种略显单一,炸酱更加浓稠,还略带几丝甜味,再搭配上当地特有的泡菜,味道实在不敢恭维,倒也算新鲜。

  顺着街道,走到邻近的松月洞童话村,村里的每条街道都被卡通式涂鸦渲染得亦真亦幻,犹如童话世界。这里曾是开港后外国人居住的地方,如今更是洋味十足。

  再往前翻过一座小山,便来到了自由公园,这是韩国的第一座西式公园。由于殖民地时期位于公共租界内,又被称为万国公园,二战后才改为此名。公园里雕塑随处可见,但最显眼的无疑是指挥仁川登陆的麦克阿瑟将军铜像。将军一手拿望远镜,一手插着腰,眺望着远方的大海。

  当年仁川登陆的地点并不难找。沿着海边公路走不多远,便能看到一块不算太高的纪念碑,即便看不懂上面的韩文,碑上几个硕大的数字“1950.9.15”也足以让人明白它的含义。从那一天起,约7万余名“联合国军”士兵在260余艘战舰的掩护下出其不意地从仁川登陆。当时已经打到釜山附近的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被迫后撤。

  纪念碑东南10公里左右,是仁川登陆作战纪念馆。纪念馆藏在半山腰,坡度陡峭,需要攀爬一段令人生畏的楼梯才能到达。场馆内布置简单,在白炽灯的照耀下显得阴沉,像是走入了防空洞。所有展示均有韩英中日四种语言的注释。展览当然是站在韩、美立场,不过对我而言,更关心的是有关中国的部分。

  仁川广域市立博物馆,展示当年仁川开港时的样子。


  展览的介绍认为,中国之所以参战,主要是为了保卫自身安全,其中特别提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人海战术”,承认对方虽然武器不利,仍给联军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最后联军不得不止步于三八线上。

  参观的人并不多,除我之外还有一对来自英国的夫妇。闲聊时得知,这位男士的爷爷曾经参加过朝鲜战争,他想来看看爷爷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听馆员讲,来这里的本地游客并不多,反倒常有西方游客前来参观。

  如今的仁川依旧是登陆韩国的桥头堡,每年7000多万人从机场或码头抵达。这里有当地人引以为傲的长达20多公里的仁川大桥,还有现代感十足的松岛国际城,但大部分游客只会将这里作为一个中转站,就犹如当年的仁川登陆,目标是36公里外的汉城。

  如今汉城已经改名为首尔,摩天大楼林立,霓虹灯闪烁。70年前,这里几乎完全被摧毁。除了北村韩屋村保留的部分古宅外,很难再见到富有历史味道的老房子。即便是景福宫等历史古建,大多也是战后重修的。唯有首尔韩国战争纪念馆外停放的那架犹如巨兽般的B52轰炸机还在提醒着人们,战争并没有真正远去。当时双方签署的只是《停战协定》,和平协定至今不见踪影。这里距离朝韩军事分界线不过40多公里,任何一颗炮弹都可以轻易地落到这里。

  韩国战争纪念馆入口处,一群韩国士兵正在排队等候进馆参观。在韩国,一般20岁至28岁的男性公民都必须服兵役,战争的压力对于这个国家的男人们似乎从未减轻过。

  纪念馆一共三层,朝鲜战争展区位于二楼。人群围观最多的是1953年的《朝鲜停战协定》,略带泛黄的纸张上一眼能认出彭德怀的签字。一个电子屏幕上循环显示着当年斯大林与毛泽东、金日成之间的多份密码电报的解封电文。如斯大林1950年1月30日给苏联驻朝鲜大使什特科夫的密码电文写道:“1.您的报告已接到。我理解金日成同志的不满,但他应当理解,他想对南韩采取如此重大的行动,是需要充分准备的。此举必不能冒太大风险。如果他想同我会谈此事,那么我随时准备接见他并同他谈。请把此事转告金日成,并且告诉他在这件事上我准备帮助他。2.我对金日成同志有个请求。苏联十分缺铅。我们希望每年至少能得到2万5千吨铅供应……”

  相对于首尔,远在南部的釜山更像是小资们的天堂,有着数不清的教堂、看不完的电影节、随处可见的流浪艺人……当年,这里是唯一一座没有被朝鲜人民军攻占过的城市。

  釜山市区有一座联合国纪念墓园。1955年,墓园的土地被赠送给了联合国,因此这里算是唯一一块不属于釜山的土地。

  走进墓园,举目四望都是绿色的草坪、各色的雕塑、灰色的十字架和墓碑。最醒目的是一排排国旗,旗杆下是各国军人的墓碑。一些墓碑前,有人刚刚来献过鲜花。

  各国墓碑在草坪上有序排列着,只是没想到这里最多的并不是美国军人的墓碑,而是英国和土耳其军人的。葬于此处的土耳其军人一共有462人。战争中,这支土耳其旅与志愿军一交手,便迅速被击溃,共阵亡741人,负伤2068人,失踪168人,被俘244人。

  挪威国旗下,只有孤零零的一个墓碑。当时挪威并没有派遣军队参战,只派了一支医疗队。不知道这位军医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世的,只是觉得他好孤单呀。

  公园一间展览室的墙上,贴满了长眠于此的这些年轻士官和士兵的照片。展览室的讲解员是一名老人,得知我来自中国,他特意介绍说,他的祖辈是明朝时从中国迁来的,算是华裔。老人告诉我,在战争中联军死亡者大部分都被运回国安葬,葬在这里的只有11个国家的2300名军人,其中包括36名韩国军人。每年,公园举办各种纪念活动。

  韩国境内,距朝韩军事分界线几公里的京畿道坡州市积城面畓谷,还有一处朝鲜和中国军人的墓地。

  在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牺牲了18万以上的人,其中只有不到3000人回国安葬,大部分葬在了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后,双方互相归还了遗骸,但仍有一些因为各种原因遗落未归。其中,约1100具朝鲜和中国军人的遗骸被葬在了韩国的这个墓地。

  这里以前只是一块荒草丛生、少有人管理的“敌军公墓”。随着中韩关系的密切,韩国政府对墓地做了修缮。大理石的墓碑替代了白色的碑木,标注了遗骸发掘的时间和地点,墓地的名称也改为“北韩-中国军墓地”。

  2014年,韩国将葬在此处的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归还中国。从2014年到2019年,韩方已连续六年向中方移交志愿军烈士遗骸。

  显然,烈士的归家之路还没走完,这段历史也没有画上一个最终的句号。历史将何去何从谁也无法预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谁会愿意自己国家的年轻生命再埋葬在异国他乡的冰冷地下吧。

[责任编辑:郑婵娟]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