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青講港】民生有改善 民心有歸依

2020-08-18
来源:香港商報網

   作者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協會成員 趙陽

  疫情之下,立法會選舉推遲。人大常委會決定,現屆立法會成員資格順延一年。不知道現屆立法會成員,對於這因應疫情而「意外」到來的一年怎樣的看待,但有一個事實需要各方力量必須認清:如果香港社會經濟停滯不前,民生得不到改善,彌合社會撕裂就沒有基礎,也就很難有民心所向。換句話說,民生有改善,民心才能有歸依。

  發展經濟才能改善民生

  經歷了去年的社會風波,又經歷了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香港2020年第一季度本地生產總值同比及環比分別下跌8.9%和5.3%,均為有紀錄以來單季最大跌幅。拉動香港GDP的三駕馬車——外貿、消費、投資均嚴重失速。貨物出口和服務出口在第一季度同比下跌9.9%和37.8%,私人消費同比下跌10.1%,投資同比下跌14.3%。第二季度至今,由於疫情反覆,本港經濟更不容樂觀。

  沒有經濟發展,就沒有民生改善。特區政府當前的首要任務,不應只關心抗擊疫情,而是要「一邊抓抗擊疫情,一邊籌謀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先「保民生」,再逐漸「改善民生」。對於「保民生」,眼下最迫切的就是保就業。勞工市場的情況在今年上半年進一步惡化。僅第一季度,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升至4.2%,為逾9年來最高。就業不足率升至2.1%,為近10年最高。總就業人數也出現有紀錄以來的最大跌幅,表明有大量職位流失。政府在發放紓困金時,要求企業不得裁員。這顯然也是保就業的舉措。但隨着全球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本港貿易、航運等傳統優勢行業進一步疲軟,政府的智囊團應該盡快研究更強有力的舉措激勵企業「保就業」。我認為,應該將本港企業依照「內地業務」比例,進行分類。凡是內地業務(按應收金額計)比例高,尤其是實業比例高的企業,應該有更加硬性的僱傭香港本地員工的要求。因為,內地第二季經濟增長3.2%屬V型反彈,在目前經濟雙迴圈的大勢之下,凡是內地業務點多面廣的香港企業,其復工復產與業務發展明顯有內地背景優勢,對於促進香港本地就業,有能力做出更大的貢獻。

  改善民生,應該寄望於培育後疫情時代香港經濟社會的新增長點。所謂的新增長點,就是要充分研究疫情對社會生活帶來的深刻變化。疫情衝擊將加速催生新業態和新模式,這其中最關鍵因素就是科技創新。凡是科技含金量高、線上布局早、數位化強的行業和企業,受疫情影響小、恢復快、增長大,在市場競爭中容易搶得先機。科技型企業日益受到投資者的青睞,這應該是香港社會經濟觸底反彈的發力點。在此方面,各方政治力量都應該加速研究,提出有實質推動作用的議案,為政府決定提供幫助。

  此外,疫情還催生了智慧醫療、智慧製造、線上辦公、線上消費等新需求。香港商界應進一步加速研究以數位化、線上化為核心的商業模式發展進程,推動香港的經濟發展融入新型全球化「數字新大陸」,以獲得後續發展的長遠動力。

[责任编辑:黃鶯]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