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指點】高雄市長補選的檢視與展望

2020-08-26 07:47
来源:香港商報

  

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潘錫堂,资料图

      高雄市長補選,毫不意外由陳其邁勝出。乍看之下,他是大贏,尤其得票率七成,輾壓李眉蓁的約26%及吳益政的4%。但這場補選最引人關注之處,是投票率幾乎與6月的罷韓投票率相仿。

  罷韓以近94萬票通過,但此次陳其邁卻只拿下67萬票,高達27萬票的落差,留給各政黨相當大自我省思的空間。

  罷免案成立後,蔡英文當局要求兩個月後舉行補選。有限的時間讓各政黨無法透過民眾熟悉的民調或初選開展提名,只能以徵召方式提出自己的候選人。選前民調顯示,國民黨支持者僅有八成支持自己的候選人,民眾黨則更等而下之,顯見在野黨支持者對被徵召的候選人存在正當性的懷疑。雖然在野黨高層在過去兩個月內,頻頻南下月台輔選,希望強化提名人的正當性,但效果顯然有限。換言之,倉促的補選,使在野黨無法強化被提名人的正當性,再加上民進黨執政的資源優勢,使得這場補選擺明是不公平的競爭。

  補選的看點

  這場補選有幾個看點值得注意:一、如果說補選的社會關注度本來就較低,陳其邁的得票不如預期可以理解,但在罷韓投票率與補選投票率相近之下,罷韓支持票高達94萬票,這些票理應移轉到陳其邁身上,結果不但沒有,還短少近27萬票,只說明幾個道理:高雄人討厭韓國瑜多於喜歡陳其邁,而且這次有的選擇不投票,有的則投給了李眉蓁或吳益政。尤有甚者,此次補選,可謂陳其邁和民進黨的對手並非國民黨,更不是民眾黨,而是自己。試觀民進黨自年初大選勝選以來,表現出一副更傲慢、更腐敗的執政態度,選民看在眼中,不可能無感。從補選結果可見,即使是在高雄這個傳統綠大於藍的地方,選民仍不會把「否定國民黨」轉移成「支持民進黨」。

  二、這場補選,堪稱是一場代理人之戰,李眉蓁代理國民黨主席江啟臣,陳其邁代理蔡英文,即使連吳益政都可視為代理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李眉蓁即使知名度不高,也可視為代表江啟臣的改革新路線;陳其邁尚難稱得上有政治魅力,但補選成績可看成是高雄選民給蔡英文的「小考」;至於吳益政最後只得票4%左右,說明高雄現階段沒有第三勢力的空間,尤其直指柯文哲旋風不僅消逝,柯在台北市以外的縣市影響力已所剩無幾。值得注意的是,從吳益政得票率只有約4%,可見即使高雄選民對藍綠都不滿,但所謂的「賭爛(意即強烈不滿)票」也未能轉移到民眾黨身上,難怪有人說這一場補選其實是藍綠白三黨都輸的結果。

  三、此次補選,國民黨候選人李眉蓁只拿下24萬多票,「333防線」潰敗,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林為洲在臉書喊話「告別韓流」,慘遭韓粉出征,逼得林趕緊澄清,其本意是大選單靠一股力量是不夠的。李眉蓁得票不佳,除了本身政治魅力不足,不論是「海水沖馬桶」政見或是選戰模式,均遭民進黨打成韓國瑜2.0,加深選民「才罷免韓國瑜,女版韓國瑜又來了」的印象,這也是李眉蓁無法獲得年輕人支持的原因。補選後再度出現檢討韓國瑜的聲浪。挺韓方稱韓大於國民黨,黨反而是包袱;反韓方則認為韓只能固守少數選民,屈從韓粉,國民黨永遠無法獲得中間選民的青睞,重返執政。到底何者有理?從數據來看,確實可以理解當前國民黨面對韓流的困境。反韓,可能喪失僅有支持者的認同;挺韓,則難以爭取到中間選民與維持現狀派的支持。從此來看,跳脫反韓、挺韓之二分思維,或許才是國民黨面對韓流的最佳出路。

  救亡圖存新策略

  總之,陳其邁在上台後,唯有趕快拼出政績,形塑區隔性的形象定位、建構天王格局,力拼2022年連任選舉衝高票,才能再補強政治能量,提升在中生代梯隊中的排名。國民黨若要救亡圖存或許只能從兩個戰略層次手:一是人才甄補方式必須跳脫傳統派系脈絡的框架。二是黨中央制衡及主導議題的力道得再強化;尤其,江啟臣應盤列黨未來4年面臨的重大選戰、政治與法案之攻防清單,就各種可能邀相關人士進行沙盤推演,預為籌謀;黨主席的責任不在指定誰應在哪裏參選,卻可提出更高明的戰略,或發掘更吸睛或更有戰力的人選,以提高黨的整體勝算;至少,不能像罷韓或補選之役一樣只是消極應付,或在地方勢力裹脅下被動承受。至於民眾黨,政治風險不輸國民黨,只拿不到4萬票的敗績使柯文哲的光環盡失,也凸顯該黨極大的罩門:第一、柯文哲的光環要轉給該黨候選人非常困難,「柯獨強而黨卻弱」的困境無法跳脫;第二、選得太差,可謂其政黨力量的擴散力有未逮。(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潘錫堂)

[责任编辑:劉亞寧]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