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脈搏】疫情下的安老問題

2020-09-02 01:53
来源:香港商報

  莫世民

  2020年是新一個10年之首,可惜出現了新冠肺炎疫情。第三波新冠病毒疫情逾36%患者為60歲或以上的人,死亡病例大部分都是長者。醫管局一直呼籲長者避免外出,為了安全,長者大多選擇留家避疫。然而長期深居簡出,部分長者產生精神健康問題,出現擔心、驚慌、困擾、疲累、失眠、無胃口,血壓升高和體重增加等症狀。

  長者支援的不足

  2016年的中期人口統計顯示,有部分老年人並不是與直系親屬同住,當中有15萬為獨居長者。隨着香港人的平均壽命蟬聯全球最高,人口老化已帶來一連串的社會問題。政府亦不怠慢,一直增撥資源提供多項不同的安老服務。正規服務方面有長者地區中心、綜合家居照顧、長者鄰舍中心、長者日間中心等滿足社區長者各類需要。但面對疫情威脅,這些安老服務大部分被迫停止。陪診、個人護理、送餐等服務被削減,讓長者感到無奈。在缺乏社區支援的情況下,他們難以「安老」。院舍服務方面,香港有8%的65歲或以上長者入住院舍。雖然安老院員工都受過感染控制培訓,但仍有多間院舍不幸爆發疫情。安老院舍已經暫停家屬探訪,處於「半隔離狀態」。

  非正規支援方面,鄰居、教會、親友、義務工作人員等都發揮了守望相助精神,盡量讓長者得到適切關顧。不少民間團體在疫情下關注弱勢社群,給予他們物資和精神上的支援。很多義工主動上門為長者送上防疫口罩、消毒搓手液、維他命丸以及午餐肉等。為防止長者疫情下留家感抑鬱、焦慮,一些教會及熱心社工透過電話、WhatsApp等方式表達關懷。

  有家人的長者多依靠家人支援,相關調查發現有過半數長者稱疫情期間接受的支援主要來自家人,三成來自社福機構,獲鄰舍支援的有1%,有一成半則感到沒有任何支援。

  居家抗疫 長者生活被改變

  過去8個月,長者大多躲在家裏避疫,「家」雖然能給長者安全、安心和安定的感覺,但亦有下列問題。

  活動範圍狹窄化:隨着球場、泳灘、戲院等公共場所的關閉,長者的生存空間局限於家中斗室,這就是其生活的整體環境(Total environment),與社區無邊界的生活完全不同。飲食、睡覺、如廁、洗澡等生活活動都在狹窄房舍內進行,活動機會及空間變得狹窄化。

  生活安靜化:沒有日常社區生活的喧鬧及刺激,對很多長者來說疫情下的生活重點多放在「安靜」上,整日呆坐,無事可做。

  社交稀疏化:為避免身體接觸及保持社交距離,雖有社交熱情,但長者社會性活動逐步被迫中斷,增加了孤獨感。長者在社交上最希望得到的是兒女、親朋的關顧及支持,但為怕感染,這些主要照顧者都減少了探視。

  生活隔離化:有獨居長者因疫情多不敢外出,「唔敢買外賣,又唔敢去街市買餐,唯有食急凍食物……」長困家中。

  生活單一化:每天生活的情況都差不多,家裏沒有一點生氣,也沒有說話對象,只能安靜、無聊地過着刻板、沒有太多選擇的生活。長者每日接觸到的人及環境固定在某範圍內,生活變得十分單調,失去了原有生活的多樣性。

  毋庸置疑,隔離式的生活影響長者的精神健康,引起他們不同的情緒問題。一項調查發現,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期間,長者尋求社工心理輔導的個案較去年急升72%,當中更有三分之一個案需要進一步的情緒支援。

  疫情使社會失去平衡

  為何疫情下長者得不到適當的照顧?這是疫情中社會失衡的一個現象,顯示福利發展策略欠缺了全域觀,安老服務設計不完善,不能微細地照顧有需要的長者。疫情下安老問題引起市民的關注,成為社會常議、熱議的話題。長者曾是社會的支柱,為社會作了貢獻,他們的命運也將和香港七百多萬人命運交纏在一起,他們能否安享晚年,絕對值得我們關心。

  因此,在等待疫情盡快過去的同時,社會福利署等政府部門應繼續密切留意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逐步、循序漸進地恢復資助的安老服務,逐步加強其服務密度及次數,讓長者得到應有的支援。此外,在抗疫期間,服務機構應發展多元化介入手法應對反覆的疫情,利用科技令長者在疫情下嘗試適應新生活模式,例如長者學苑、長者地區中心等可考慮網上直播線上課程,教導長者在家運動等,利用靈活手法提供服務,讓長者繼續獲得適切支援及關懷。社福和醫護機構亦應攜手合作,在疫情期間為有需要長者制訂有效方案,提供適切支援。同時利用不同途徑,加強長者對新冠肺炎及預防方法的認識,減少因誤解而引起不安。其他民間團體在疫情下應多關注弱勢社群,給予無助長者更多身、心、社、靈的支援。

[责任编辑:董岳昕]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