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脈搏】國民教育和一國的認同

2020-10-08 09:07
來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自1997年7月1日脫離英國統治,正式回歸中國的懷抱,也就結束了英國藉着1842年的《南京條約》把香港掠奪的155年歷史,在現代中國歷史上是一項偉大的成就。在基本法下推行「一國兩制」賦予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維持回歸前的獨立法治及自由出入境和言論自由等人權。但在回歸後23年,香港大部分青少年對一國的認同仍然模糊,甚至出現否定的意識形態,相信當初制定政策時也沒有想到會有這情況出現。

 香港自回歸那一天開始便強調兩制的優點、對香港社會的經濟民生及今後的種種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但卻忽略了「一國」的凌駕性。沒有一國,何來兩制?這是在推廣基本法時政府有關部門的缺失,教育部門在基本法教育方面也沒有灌輸青少年對國家應有正確的認識,加強作為國民的認同及責任。近年不同民調機構問卷所得的結果都是大部分香港青少年對自己是中國人持有負面的回應,大多數把自己歸納為「香港人」。但香港並非一個主權國,所以根本就沒有「香港人」;只能說中國的香港人,就和中國的廣東人、北京人或上海人那樣沒分別。

 加強「一國」的認知

 筆者認為亡羊補牢,未為晚也。香港政府在繼續宣傳基本法及國安法的同時,要在國民教育方面加強「一國」的概念。說實話,如果20多年來我們在「一國」的國民教育工作有下過工夫,今天的香港社會不會有這樣混亂的局面。怎樣加強教育香港青少年對「一國」的深入認知和認受,便要從中國在改革開放政策下國家的社會發展,從人民生活整體的改善以至國家科技的發展,從一個落後的農村社會發展到可以在外太空漫步,再建立自己的太空站,向月球火星等以前只在童話中才可認識的星球進發等資訊入手,讓年輕的一代認識到今天的國家並非19世紀的清朝那樣任由外國掠奪欺凌。中國以一個發展中國家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是中國人應該自豪的。從歷史教育帶出國家今非昔比,改變崇洋的心態。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年輕人的生活體驗。在中小學加強和內地學校建立姊妹學校,讓學生在初中或高中的階段可以選擇到結盟的學校上課一學期甚至一年,真正從日常生活中認識國家,這比什麼宣傳教育都更為有效。

 中央政府強調一國的凌駕性,那麼對香港居民的身份認同也要積極考慮作出政策上的改變。中央政府雖然自2018年開始推出一連串便利香港居民移居內地的政策,憑「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的香港居民可獲得等同內地居民的待遇,但他們不能申請中國護照。這便把香港人區分了,很多國內朋友都說你們是香港人持有中國特區護照,但不是真正中國人,因為你們沒有中國護照。這種身份上的意識形態差別,令香港居民對「一國」缺乏了真正的歸屬感。容許愛國愛港的香港居民持有中國護照,一國在香港才更有意義。(聯合國世界人民理事會國際顧問 顧明仁)

[責任編輯:黃逸]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