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脈搏】融入「雙循環」香港大有可為

2020-10-15 01:50
来源:香港商報網

 廣東行政學院 許德友教授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並不會削弱香港在中國對外開放進程中的特殊地位,反而進一步凸顯香港作為全球標杆自由港的示範作用,放大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全球貿易航運中心和世界航空樞紐的功能,從而為香港提振經濟帶來新的可能和機遇。在逆全球化回頭浪衝擊和中美經貿摩擦加劇的背景下,內地企業「走出去」面臨更多困難和挑戰,因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差異造成的摩擦和衝突,將會以更常態化的方式高頻次出現,而香港基於獨特的歷史文化(中西交融)、商業邏輯(普通法系)、國際網絡(全球城市)、經濟地位(金融中心)等有利條件,是包括大灣區在內的中國企業走進「一帶一路」沿線和相關地區的最佳平台。

 香港與內地深入互補

 不論是基於歷史還是現實的洞察,香港與內地在經濟層面的深入互補、互動,有助於香港產業發展的豐富化、立體化,亦有利於內地對外開放和國際循環。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21世紀,香港的製造業轉移恰逢內地的改革開放,大量的製造業資本、技術和設備由香港進入內地,深圳、東莞等珠三角地區「三來一補」的加工製造業由此興起。香港是前面的「店」,負責收錢、轉運、設計,並由此發展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珠三角是後面的「廠」,負責生產、加工、組裝,並由此成為全球製造中心、世界工廠。「前店後廠」所面對的正是全球市場,「中國製造」最早通過香港走向世界。

 此後,香港與內地經濟的互補特徵和互動模式不斷升級和迭代,香港在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領域的優勢,特別是香港作為自由港的開放地位,依然無可替代,但其自身也面臨持續增長乏力、產業空心化的風險。與此同時,內地經濟持續轉型和升級,轉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的高品質發展,並對世界市場、專業服務產生了更多的渴求,特別是在對外投資、國際市場規則對接等領域。內地企業所需,恰是香港所能,通過「所能」滿足「所需」,有助於香港充實產業發展,產業發展帶動就業增長,就業增長促進民生改善;也有助於內地通過香港拓展國際市場,推動國際循環發展。

 香港應借鑒內地防疫經驗

 但在當前新冠疫情全球持續蔓延的大環境下,香港要發揮自身所長、融入「雙循環」,必須統籌和平衡好疫情有效防控和復工復產復業的關係。在國際交往受限、全球大循環動能減弱的約束下,通過採取切實有效的精準防控舉措,盡快創造條件恢復與內地的健康互認和人員互通。作為一個國際交往中心,疫情的全球肆虐極大地衝擊了香港的經濟和民生,特別是跨境交流和旅遊業,商業的有序復蘇有賴於疫情的有效防控,而疫情的有效防控必須依靠充分的檢測、及時的隔離和精準的追蹤。香港理應對比世界各地的疫情控制策略和成效,學習和借鑑內地適宜的防控經驗和做法,遵循科學的方法而非受困於泛政治化訴求。

 國家層面看,中央政府一直十分關心香港的疫情形勢,積極回應特區政府提出的請求和給予支持,通過派遣內地核酸檢測支援隊來港幫助檢測,短時間內大幅提升香港的病毒檢測能力,順利推動普及社區檢測計劃,並支援香港建設社區治療設施和臨時醫院,加強特區應對日後疫情的能力。只要防控得力,疫情完全可以被控制在對經濟影響最小的範圍內,這是全面恢復經濟的最關鍵一步,也是香港接下來要走出困境應盡快做到的最重要一步。

 香港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也是大灣區城市群開放發展的主引擎,更是內地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界面,其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更全面更深度地融入「內循環」,更大範圍更高水準地助力「外循環」,香港專業服務的優勢、國際交往窗口的價值能得到更充分發揮,實現最大程度的獲益。

[责任编辑:劉亞寧]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