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研中心專家答本報: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有兩個亮點值得關注

2020-11-24 20:27
來源:香港商報網

 國新辦23日舉行例行政策吹風會,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圍繞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介紹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化改革開放、創新驅動發展等的理解與認識。國研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副部長田傑棠在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表示,五中全會在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方面,提出了「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加強共性技術平台建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這兩點值得關注,這將有利於充分激發調動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他還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要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關鍵在於三地形成合力。

 國研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副部長田傑棠

 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建議》中把「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擺在了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了專章部署,這是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歷史上的首次。在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全會還提出要在「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

 可以說,科技創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麼,企業如何創新?「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規劃《建議》強化了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出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怎麼向企業聚集?我個人認為還是要發揮市場作用」。田傑棠介紹,十多年前,房地產、金融、能源行業等行業利潤率高,吸引很多企業家轉向去做房地產和地下錢莊,脫實向虛。但這種情況在近年來得到了很大改善,比如現在提出房住不炒,金融行業強調控制風險,能源價格也開始下跌。這兩年市場比前幾年好一些,更多企業家願意去創新了,所以應該發揮市場作用。

 田傑棠認為,這次全會還專門提出了兩個方面值得關注,一是「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這實際上是賦予企業更多國家科技項目。另外一個是「加強共性技術平台建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共性技術平台可以聯合研究所和企業一起研究開發。

 「政府又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這次全會提出政府要以市場為導向,降低企業創新成本,政府也要幫助企業降低創新風險。因為任何一個創新都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田傑棠舉例說,比如政府可以對企業研發費用的稅收抵扣等等。

 五中全會還提出,布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田傑棠看來,作為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之一,粵港澳大灣區的實力在全球排名榜非常靠前,該區域內聚集了很多優質大學和創新型企業,比如香港擁有幾所世界准一流的大學,深圳現在也建了優質大學,廣東還有豐富的創新資源,優勢互補性很強,無論是香港的科技成果到廣東轉化,還是粵港澳三地研究力量在大灣區內合作,或者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創業,都是很好的合作形式,關鍵還是要形成合力。同時,他認為,在如何降低大灣區內的創新要素流動壁壘方面,廣州、深圳都做了很好的工作,比如廣東用財政補貼幫助到廣東創業的人才等。

 對於五中全會建議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田傑棠強調,科技自立自強,一方面意味着中國要做好自己的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向前邁進時要實現技術追趕;另一方面,在全球面臨新一輪技術變革和產業變革的情況下,中國一定要抓機會,因此也需要加大研發投入。他介紹,韓國在2000年前後人均GDP達到12000美元左右時開始大幅度增加基礎研究比重,當前中國人均GDP達到10000美元左右,已發展到提升基礎研究能力的階段。

 田傑棠進一步解釋,當前創新全球化遇到一些逆流,技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這讓中國認識到很多關鍵技術和「卡脖子」技術是買不來的。因此,為了自身經濟發展安全和國家安全,中國更要將科技創新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本報記者在國新辦吹風會提問

 科技自立自強並非要關起門來,國際科技合作是大趨勢。田傑棠強調,中國領導人此前已明確表示,越是面臨封鎖打壓,越不能搞自我封閉、自我隔絕,而是要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因此,中國的國際科技合作將在互利共贏基礎上進行,不單純以引進哪個國家技術為目的,而是希望合作各方都能夠從中獲益。「「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促進科技開放合作,研究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這意味着中國的科技合作並非針對某個特定國家,而是面向全球。「只要雙方有意願、有能力,我們都可以開展合作。」

 在開放領域上,田傑棠認為首先是公共衛生疫情防控領域的合作。此外,聚焦氣候變化,以及規劃建議中提到的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等方向也將是可能的合作領域。(記者張麗娟)

[責任編輯:靜文]
香港商报版权作品,转载须注明出处。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