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學者: 拜登首要任務爲創造職位

2020-12-15 20:42
來源:香港商報網

 哈佛大學教授羅德里克認為,拜登上台對於美國中產階級就業是重大利好。早在新冠大流行之前,美國中產階級的就業空間就因為自動化、去工業化、全球競爭和「零工經濟」而不斷遭到壓縮。但幸運的是,拜登上台後可能會找出對策,緩解這一趨勢,促進經濟復蘇。

 新冠肺炎大流行之後,美國經濟千瘡百孔,勞動力市場「傷痕累累」。疫情期間,有2000萬人失去工作,而這些人中,僅有50%可以再就業。失業對弱勢群體和受教育程度低的勞動者的打擊尤為沉重,影響尤為深遠。而這無疑繼續加劇了美國勞動力市場兩極分化的趨勢。

 須供需兩端齊發力

 為了恢復美國經濟、社會和政治各方面的健康,拜登政府必須直截了當地回答:優質工作職位到底從哪裏來?

 優質工作需要特定的技能,而只有多產高產的公司才能提供優質工作職位。因此,若想創造大量優質的工作機會,需要同時解決供給方和需求方的問題。在供應方面,工人必須具備生產性企業所要求的硬技能和軟技能。在需求方面,則必須有大量既有生產力又有能力擴大就業的中小型企業。

 過去幾十年的經驗證明,各級政府都要積極參與,僅靠市場解決不了問題。好消息是,美國已經積累較多的相關項目經驗。

 在工人技能培養方面,美國開展過諸多較為成功的培訓計劃。這些計劃超越了傳統的培訓:它們與僱主緊密協調,根據特定行業的需求發展特定技能,如醫療保健或信息技術等等。參加這些計劃的工人除了接受培訓和認證外,還可以獲得從兒童保育到就業安置的種種福利。

 同時,在需求端,美國也擁有有助於開展工作的豐富經驗。稅收優惠和投資補貼政策可以吸引企業進駐落後與貧困地區,但效果不是特別明顯。更有效的做法是,向當地公司提供定制的商業服務或基礎設施服務,如提供管理和技術建議、供應高技能勞動力,或協助當地進行土地開發。基於企業的特定需要,這類援助可以助力企業突破種種限制,提高生產率,並擴大就業能力。這些項目要想成功落地,需要在當地公司和了解他們需求和能力的潛在投資者之間建立關係,以便快速有效地作出反應。

 但遺憾的是,這些以工人和公司為中心的項目目前規模很小,不成氣候。部門培訓項目通常由社區團體或非政府機構運營。這些項目資金非常有限,且各州及聯邦政府也對他們興致寡淡,因此項目規模也極難擴大。

 聯邦與地方政府應積極合作

 歸根結底,要想創造優質就業機會,就必須根據特定社區的需求量身定做相關計劃。在此過程中,地方領導必須進行大力推動。聯邦政府也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它可以為這類項目提供巨大的資金支援,並鼓勵各州和地方效仿其他成功項目,並進行更多嘗試。因此,對拜登政府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拜登承諾提高聯邦最低工資,並進一步促進工會的發展。除了這些重要措施外,他的計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稅收優惠。根據他的提議,在美國增加就業的公司將獲得稅收抵免,而那些在海外投資並促進進口的公司將面臨稅收處罰。他還打算增加聯邦政府在美國國內製造商品的支出,並增加政府研發支出。

 拜登政府這些稅收激勵、採購和創新計劃預計將耗資數千億美元。相比之下,先前提及的聚焦當地企業,並增強當地開發和管理以創造就業機會的項目似乎一下子微不足道了。但拜登政府應該走得更遠。他們應吸取這些項目的成功經驗並在此基礎上再接再厲,使其成為他重建美國戰略的基石。(記者 徐浩 編譯)

[責任編輯:刁瑾玲]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