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時評】提供誘因便利鼓勵接種疫苗

2021-01-13 03:13
來源:香港商報

 疫苗是人類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最佳武器,世人對此望穿秋水;現在疫苗卒之面世,不少人卻抗之拒之。中大昨發表的研究顯示,少至37%受訪市民願意接種,比率不單遠低於其他地方的60%至90%,更遠低於達至群體免疫的最低70%要求。坊間一直有人提議,應以派錢誘因鼓勵接種,但專家指這或適得其反,令人誤以為打針是「高危活動」,所以特首林鄭月娥昨亦表示,當局不會提供金錢誘因。如何是好?其實,除現金外,還有很多辦法可提高接種率。

 是次中大調查於去年7月底至8月底進行,結果或嫌滯後,亦有其他團體機構調查數字遠高於此;不過,考慮到當時正值第三波疫情高峰,市民應已充分理解疫情的嚴重性,故時至今日研究仍具參考價值。其中一大發現,乃青年及盛年人士的接種意欲最低。背後原因,專家認為是年輕人自覺並非高危一族,故建議政府應加強宣傳教育,令市民意識到受感染的嚴重性。的確,新冠疫情初期主要針對年老一輩,但現已蔓延至其他年齡群組,就如昨本港新增的60宗確診病例,只有7宗屬於65歲以上,說明年輕者絕非「免疫」。縱然青年患者的死亡率仍非常之低,但大家也別輕視後遺症問題。醫學雜誌《刺針》日前更發表報告,發現達76%患者病發半年後仍有至少一種病徵;況且,當青年人遭病毒感染,亦易將病毒傳予身邊親友。所以,接種疫苗絕對是為己為人為港之善舉。

 此外,讓市民清楚明白接種疫苗的風險不比不接種高,同樣重要。多個國家已積極推進疫苗接種步伐,全球接種劑次已達2825萬,中美兩國已分別涉及900萬劑次,英國亦涉逾200萬劑次;迄今為止,出現嚴重副作用個案仍是絕無僅有。美國已有38.5萬人死於疫情,而香港死亡人數亦增至160人、累計9000多人確診;在關注疫苗致死及副作用案例「一宗都嫌多」之餘,豈不應該同等關注如何遏止病死及染病個案「一宗都嫌多」?

 各地政府均為推高疫苗接種率煞費思量,譬如英國就研究延遲第二劑的接種,甚至容許第二劑疫苗來自不同藥廠;美國疾控中心(CDC)亦制訂了提高疫苗接種率的策略,包括提高疫苗服務的可達性、提高社區內的接種誘因、加強系統性的介入等。其中降低注射成本方面,比資助接種或納入醫保等更進一步,港府早已決定讓全民免費接種了;在全港18區廣設注射中心之餘,市民亦可到公私營醫療機構接種,當局並會提供院舍外展服務;透過新上架的應用程式「智方便」設立「提示功能」,提醒合資格組別者可以接種、及提醒按時接種第二劑等,都是金錢以外誘因。此外,推動「『疫苗版』旅遊氣泡」,與其他地方資格互認,容許已接種疫苗者「豁免檢疫」出入境,也可望大大增加疫苗接種率,並穩妥地重啟口岸、重啟旅遊。

 辦法總比困難多。醫學科研幾經努力,才成功研發疫苗;接下來,全社會好應科學、理性、務實地看待疫苗接種,以免出現「有針無人打」之窘。打好疫苗,走出疫困,是下步最重要工作!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

[責任編輯:程向明]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