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專題二:創新科技】兩年95億注入創科基金

2021-02-25 01:38
來源:香港商報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談到,「創新及科技基金」批出的金額在過去7年增加7倍多,接着會連續兩年分別向基金注資47.5億元,即合共95億元,支持旗下17個資助計劃及50多個研發實驗室未來3年的工作。業界對此表示支持,同時歡迎一系列支持年輕人到大灣區發展和就業的措施。

 首批研發實驗室首季啟動

 陳茂波稱,當局在2018年底修訂《稅務條例》,為合資格研發開支提供額外稅務扣減,鼓勵企業投放本地研發資源。實施後首個課稅年度申請科研扣稅的研發開支總額較之前增加逾一倍,其中七成均獲額外稅務扣減,成效顯著。

 他表示,自從內地科研資金獲准「過河」後,國家科學技術部、廣東省政府及深圳市政府,過去兩年已批出超過3.4億元人民幣,讓香港的大學和研發機構進行研發或建立實驗室,為本港的研發活動注入更多動力。

 陳茂波又指出,「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下專注醫療科技的「Health@InnoHK」和專注人工智慧及機械人科技的「AIR@InnoHK」,吸引了世界多間頂尖院校和科研機構,首批約20間研發實驗室會於今年首季陸續啟動,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研發合作中心的地位。

 港深創科園獲325億撥款

 深港發展方面,陳茂波表示,政府正全力推動位處落馬洲河套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創科園)的發展。項目已獲撥款約325億元,以開展建設工程,預期第一批設施可於2024至2027年分階段落成,估計對香港經濟貢獻每年達55億元,以及創造約4800個職位。全面發展後的創科園會是香港歷來最大的創科平台,提供120萬平方米總樓面面積,規模約為科學園的3倍,估計對經濟貢獻每年達520億元,以及創造約5.2萬個職位。

 陳茂波又指,科學園首階段擴建的兩座大樓超過八成地方已有機構進駐,而位於將軍澳工業邨的數據技術中心自去年第4季投入營運已有16間企業進駐或簽訂租約;另外,不少企業亦對進駐該中心表示興趣。在科學園旁邊的「創新斗室」去年底落成,提供約500個具靈活設計的住宿空間,配以共用工作室等設施,支援科學園的科研人員,將於今年上半年招租及試業。

 業界樂見政府加大創科投資

 生產力局主席林宣武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樂見特區政府加大創科投資,包括連續兩年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每年注資47.5億元,支持旗下17個資助計劃及50多個研發實驗室未來3年的工作。另外,生產力局表示,歡迎政府注資推行多項培育創科人才的計劃,以及成立多個創科平台,並為智慧生產和高端製造業帶來科研及生產基地。

 香港銀行學會行政總裁梁嘉麗則表示,歡迎一系列支持青年人到大灣區發展和就業的措施,這有助促進香港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之間的人才流動,對跨境金融知識及銀行專業資格的需求亦會因此增加。業界一直致力於大灣區內加快創新金融服務及發展多元化產品,而本會將繼續致力推動跨境資格互認安排,積極提供更多與跨境業務相關的專業培訓及課程。

 香港商界會計師協會認為,其中一個使經濟復蘇的方法是鼓勵香港人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該會建議為到大灣區創業的商家或工作的青年提供首次創業起動基金或首年生活津貼,上限5萬元。(記者 姚一鶴)

 政策摘要

 ●預留2億多元,推動「奇趣IT識多啲」計劃,資助小學通過課外活動加強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認識及應用

 ●把資助本地大學理工科學生參與創科行業短期實習的先導計劃恒常化

 ●分兩年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共95億元

 ●金融管理局研究提升監管沙盒,縮短創新金融產品推出市場的時間

 ●全力推動位處落馬洲河套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發展

 ●繼續推動科學園擴建及興建數碼港第五期

 ●繼續支援5G網絡和應用服務的推展

 ●在今年首季陸續啟動「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首批約20間研發實驗室

 【預算案拆局】期待創科基建的乘數效應

 新冠肺炎疫情反覆,香港經濟正值深度衰退。要重拾經濟動力,除了靠大型基建,究竟還有什麼法寶,才能令香港經濟安然渡過危機?

 環顧全球,昔日美國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過後,時任總統小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於1933年起推出一系列新政(New Deal),包括提供資金予當地私人公司啟動逾萬項工程,包括在田納西河谷興建水壩。這項被視為應用凱恩斯理論(Keynesian theory)、從而為經濟創造乘數效應的經典案例,被視為財政政策的鼻祖。

 港研發開支低於亞洲多地

 相隔近90年,香港在疫情打擊下,正處於百業待興的階段,按照凱恩斯理論,香港經濟重生的關鍵在於加大政府投入。與1930年代的美國不同,香港已經高度城市化,若要啟動大型基建,可能阻力重重,與時俱進地應用凱恩斯理論的話,則可以加大創科基建的投入。內地正在大力進動的「新基建」就是珠玉在前。

 事實上,林鄭月娥自就任行政長官以來,在加大創科投入方面,一直不遺餘力。除了加強「硬件」建設,包括興建位於落馬洲的港深創新科技園、擴建數碼港及科學園園區設施外,「軟件」方面亦有着墨,包括加強對學生在資訊科技方面的培訓,及支援研發實驗室的開支。

 林鄭月娥上任之初曾訂下目標,2022年本屆任期完成前,要將本地研發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提高至1.5%。只是據統計處數據顯示,至2019年,相關比例只有0.92%,距離1.5%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看來林鄭月娥在這方面需要加多一把勁了。

 退一步來說,即使林鄭使出洪荒之力,明年本地研發開支的支出能夠達標,這個目標較亞洲各地區普遍指標為至少2%之上,還是明顯落後。

 香港經濟暫時遇到了困難,但還不至於「山窮水盡」,加大創科基建的投入,創造乘數效應,就是挺明顯的一條出路,加油香港。(記者  鄺偉軒)

 今年經濟實質增長料逾3.5%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表示,2021/22年度政府的總收入預計為5911億元,未計及發行綠色債券,過去財政年度赤字已逾2500多億元。他又指出,隨着世界多個地方相繼展開疫苗接種計劃,環球經濟有望在下半年起出現較明顯的改善,香港經濟今年可望恢復正增長,但復蘇進程將視乎疫情發展,預測今年經濟實質增長介乎3.5%至5.5%。

 業界:2022年才可恢復至疫前水平

 星展香港經濟師謝家曦表示,業界預估相對保守,預測今年經濟實質增長在4%左右。即使增長達到政府預測的最高值5.5%,經濟也未能回到疫情前水平。所以可能至少要到2022年,甚至2023年才有可能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政府想增加收入可以考慮賣地及發行政府債券等措施。

 陳茂波表示,上半年本港和歐美等國家仍受疫情困擾,外部需求和商旅往返仍然受限制,令經濟復蘇動力較慢,但相信隨着疫情受控,疫苗獲廣泛接種,預計經濟環境在年中開始會比現時好。他表示,香港是全開放的經濟體,受外圍因素影響大,包括中美關係和地緣政治等因素。

 有消息人士指,去年上半年本港經濟收縮9%,基數效應下,首季經濟有機會按年回復正增長,按季則要視乎現時疫情緩和後消費反彈情況。消息人士提到,本港出口動力在去年第4季已經回復,相信亦有利今年首季經濟,估計全年經濟按季會先低後高;至於整個財政預算案推出的各項措施,估計對經濟的貢獻為2個百分點。

 發電子消費券可提振經濟

 為刺激消費,財政預算案昨日公布,每名合資格18歲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與新來港人士,均獲發放5000元的電子消費券。政府消息人士粗略估計,有關措施可對本港整體經濟有0.7%的提振作用。香港商界會計師協會表示,十分高興財政司司長採納了該會去年的建議,認為此舉不單可以提振經濟,更可以促進本地經濟走向數碼化,提升本港經濟的競爭力,一舉兩得。(記者 姚一鶴)

 

 專家回響

 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創會會長

 洪文正

 雖然政府不斷提升香港創科的開支,但香港企業沒有動力投入創科計劃,建議應為企業投入創科開支提供稅務優惠,包括扣稅。另政府過去批出「創新及科技基金」時過於保守,建議政府就設立相關資金設定目標。

 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

 洪為民

 樂見特區政府向多個和科技有關的基金注資,但關鍵仍是要打通廣東和香港之間的投資通道,尤其是南向的科研基金,已經有不少落地。反觀香港的基金包括創新科技署的夥伴基金仍局限於香港企業受惠,就此應作出檢討,讓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企業也可符合資格申請。

 生產力局主席

 林宣武

 樂見特區政府加大創科投資,包括連續兩年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每年注資47.5億元,支持旗下17個資助計劃及50多個研發實驗室未來3年的工作。歡迎政府注資推行多項培育創科人才的計劃,以及成立多個創科平台,並為智慧生產和高端製造業帶來科研及生產基地。

 星展香港經濟師

 謝家曦

 即使經濟實質增長達到政府預測的最高值5.5%,經濟也未能回到疫情前水平,所以可能至少要到2022年,甚至2023年才有可能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政府想增加收入可以考慮賣地及發行政府債券等措施。

[責任編輯:黃逸]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