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醫學院:亞裔剖腹產嬰花生過敏機率高八倍

2021-05-28 16:35
來源:香港商報網

  港大醫學院發現分娩方式、母親族裔、嬰兒腸道菌群發展與食物過敏之間的因果關係

 香港大學指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香港大學—巴斯德研究中心團隊與加拿大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剖腹生產、包括類桿菌屬持續維持低水平、有大量變形細菌及難辨梭菌於腸道寄居之腸道菌群發育延遲與嬰兒花生過敏的因果關係,而上述情況在亞裔小孩中更明顯,比其他族裔小孩高4倍,至於研究結果已於科學期刊《腸胃病學》發表。

 港大表示研究人員使用次世代定序方法,研究3至4個月大和1歲嬰兒腸道菌群之組成特徵,這研究是發現4種細菌發育軌跡,其中一種是類桿菌屬持續偏低水平,這於剖腹分娩嬰兒中常見,而類桿菌屬或可製造鞘脂,對細胞發展和傳送訊號起關鍵作用。

 港大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巴斯德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黃世萬表示類桿菌屬數量一般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直至腸道微生物組發育成熟,是小孩腸道微生物組成熟的指標。

 港大透露參與研究之嬰兒在1歲和3歲分別接受皮膚點刺測試,當中包括蛋、奶、大豆及花生,以評估他們對不同致敏原的致敏情況;結果顯示擁有低水平類桿菌屬嬰兒在3歲前出現花生過敏機率比普通嬰兒高3倍;在此類嬰兒中亞裔母親嬰兒過敏機率高達8倍,而研究中有12%嬰兒擁有亞洲血統,當中41.5%為華裔,他們對花生過敏機會比白人嬰兒高(9.4%對2.4%)。

 港大指研究團隊更以中介分析方法找出亞裔血統和花生過敏之因果關係,而黃世萬認為上述分析為腸道菌群的早期發展和剖腹產之間的因果關係提供證據。

 港大表示研究結果與過往研究相呼應,指出西方國家—如澳洲出生之亞裔小孩對花生過敏機率高於亞洲區內出生小孩;許多產期前後因素,包括飲食改變、微生物暴露和存在環境均是導致食物敏感的潛在原因;更多證據顯示腸道菌群早期發育與過敏性疾病有關,然而嬰兒時期腸道菌群之生態變化和它與食物敏感中宿主因素的相互作用仍然未明。

 黃世萬指腸道菌群和腸道免疫系統在嬰兒時期是同時發育,人們需訓練腸道既能應對病菌,又能適應人們所需食物中的致敏原;至於分娩方式、哺乳方式、抗生素和化學消毒劑及有否兄弟姊妹與飼養有毛寵物都可能影響早期微生物在人體內落地生根。

 港大提到避免可能引起食物敏感之最好方法是如非醫療必要盡量避免剖腹分娩;居於西方國家的亞裔家長應小心孩子出現於西方流行之過敏性疾病風險;家長亦可保持傳統飲食習慣、避免過度使用清潔劑及在家中飼養有毛寵物。

 黃博士表示衞生假設認為過分乾淨環境會窒礙兒童免疫系統發育,嬰孩在成長頭3年應該接觸更多不同微生物,減低患上過敏性疾病和哮喘的機會。

[責任編輯:鄭嬋娟]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