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政議政】公共衛生危機下的通關機制

2021-08-04 00:36
來源:香港商報

 香港市民對於通關可以說是望穿秋水。但內地最近由南京祿口機場境外輸入引發的局部傳染已經影響到十多個城市,近期內正常通關的可能性再度破滅。

 香港最近情況尚好,已經55天本地個案清零。這是一個來之不易的結果,是政府努力、市民配合的結果。但可喜可賀之餘,還需要隨時保持警惕,不可斷纜。特別是在全球更具傳染性的變種病毒Delta出現、風險加大情況下,更要做好外防輸入的工作。

 不應被動抗疫

 不過,對於抗疫其中一個關鍵要素的疫苗注射,香港尚不理想,迄今已接種第一針的人口為47.9%,已接種兩劑的為36.2%,距離醫學專家提出的70%至80%以上相去甚遠,須要加快步伐。

 全球抗疫超過一年半時間了,幾個月前的曙光初現因變種病毒的蔓延,令全球再度陷入悲觀。美國總統拜登宣布新措施,要求每名聯邦政府員工須申報接種新冠疫苗情況,否則工作時要戴上口罩並定期接受檢測。而科技巨頭Google和facebook要求美國員工在返回公司辦公室之前須接種疫苗。以色列開始為60歲以上人群施打新冠疫苗第三針加強針。而最早提出「群體免疫」的英國,卻以另類方式進行「試驗」。雖然疫情加劇,但政府8月19日按計劃在英格蘭地區實施最後階段「解封」,引發眾多科學家反對。

 目前,全球疫苗接種率依然很低。綜合WHO等數據,截至8月2日,全球78億人口總接種41.4億劑,每百人平均53劑。發達國家每百人普遍超過100劑,但也有一些發展中的小國家百人不足1劑。中國內地每百人116劑,香港目前每百人平均約76劑,在發達經濟體中是相當低的。

 不少醫學科學家估計,短期內全球控制疫情無望,人口的自由流動也不可能較快時間恢復。新冠病毒「常駐化」,與人類共存的機會很大,就像流感那樣。1918年爆發的致命流感,導致兩年間全球4000萬至5000萬人死亡,估計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約18億人)感染這個病毒。100年來,科學家不遺餘力研究,生產出流感疫苗和專治流感的「特效藥」,令流感成為一般性的傳染病。當年肆虐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成為人類常感染的病毒之一,2009年還在墨西哥、美國等地爆發。

 推特殊機制助通關

 針對此次新冠病毒,除了被動地通過社交隔離、戴口罩等自我防護手段外,更需要民眾廣泛接種疫苗,並達到相當比例。同時科學家還在爭分奪秒研發針對新冠疫情的特效藥。只有接種率高,特效藥問世,此次公共衛生災難才會逐漸過去。相信這不是短時間能做到的。

 面對全球公共衛生災難,作為「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特區,須要與內地攜手共抗疫情,直面困難。眼下最須要解決的是,如何面對公共衛生災難,以及以後其他可能發生的災難性事件,設計出一套既針對眼前,又考慮長遠的口岸人流管制指導思想和具體機制,同時也為市民提供指引。兩地非正常通關已經持續了一年半,這期間的通關限制對於兩地抗疫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對兩地人員交流、家庭團聚,對港人融入大灣區發展,產生一定障礙。對香港而言,也影響經濟復蘇。

 為了14億中國人的健康,中央政府在這一年多時間裏,窮盡一切辦法,成功抗疫。但境外輸入「壓力山大」。無論是此次南京,還是不久前的廣州,都是外來輸入防不勝防所導致。而且內地人口眾多,流動性大,對于正常通關有抗疫成效和接種率嚴格要求實屬必然。

 不過,經過一年多抗疫實戰,無論是內地還是香港,已經有了相當經驗。此時制訂兩地現在與未來公共衛生危機下人流管理機制,令非常態下的風險有常態化的管理指引,有經驗可循,也有迫切性;同時有即時實踐探索及糾錯的空間,比如熔斷機制人數的限定、接種兩劑疫苗及48小時核酸檢測後,究竟多少天隔離更科學等等。機制既要保障公共衛生風險(或其他重大事件)不擴散,也需要在可控範圍內實現適度的人員流動和正常管控。這是科學,也是民生,必將給市民以抗疫方向和信心。

 (作者: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 葉建明 图:中新社)

[責任編輯:蔣璐]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