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本地新闻

湛江:追求加快发展的美誉度

2014-03-14
来源:

  湛江既要经济崛起,更要蓝天碧水。

  正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两会”上,治理雾霾是代表委员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李克强总理也曾表示,治理空气污染是“民生改善的当务之急”。作为粤西中心城市的湛江,虽然近年来有多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但空气质量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省环保部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湛江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再次在广东排名第一。“大工业时代”的来临,并没有遮住这座城市上空的蓝天白云。

  “省委书记胡春华要求湛江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坚决守住保护生态和维护稳定的底线。因此,湛江的重大课题是既要加快发展,又要追求发展的美誉度。”湛江市委书记刘小华说,广东省委、省政府推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战略决策,为湛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湛江在把“做大做优经济蛋糕”摆在首要位置的同时,也在自觉追求更高质量、更协调可持续、更惠民的发展道路,既要经济崛起,更要碧水蓝天,把老百姓的口碑凝聚成推动湛江“五年崛起”的强大力量。

   八方面提升发展美誉度

  —访湛江市委书记刘小华

  日前,湛江市委书记刘小华接受了媒体访问,对近几年湛江如何追求加快发展的美誉度作了全面介绍。对于湛江的发展态势,刘小华认为,当前湛江仍然是人口大市、经济小市,因此必须把加快发展摆在首位。但同时指出,湛江也要重视追求发展美誉度。不能重走部分先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不能因为追求经济总量而破坏生态环境,不能因这代人的发展而把子孙后代的资源“透支”;也不能因追求一时的快速发展引发大量的社会矛盾,因纯粹追求表面的繁荣而忽视了对民生的改善。

  如何追求加快发展的美誉度,刘小华介绍湛江正从八个方面努力。

  首先要全力推动湛江经济转型升级。最主要的任务是从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型;要从小项目向大项目转型,重点打造“三大产业航母”;要从单打一的企业向产业集聚转型,延伸产业配套,打造产业集群;从不太注重环保投入向装备最先进的环保技术转型;从传统产业向循环经济转型。

  其次是推动产业协调发展。湛江提出开创湛江大工业时代,不仅要把工业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还要把湛江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出来。其中,要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与港口物流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第三是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环境水平。湛江提出“既要经济崛起,又要蓝天碧水”的理念,如果只有经济崛起,只能打50分,必须加上蓝天碧水,才有100分。要细化主体功能区,实施“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科学选择主导产业;全面加强环保治理设施的建设;严格环保执法,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整治;开展“五城同创”与生态文明区城镇村创建活动,取得历史性的成果。

  第四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大城市。湛江要做广东地级城市扩容提质的排头兵、崭新的亮点,中心城区建设要提升规划,加快建设,打造亮点,细化管理,注重经营,重点是“拓展海东,提升海西,精细管理”;要把海东新区建设成为拓展国际合作重要门户、国家海洋战略重大平台、大西南出海主通道门户枢纽、粤西中心城市新兴载体、南亚热带生态型海湾新城。

  第五是建设便捷、立体、适度超前的现代化交通体系。湛江在原有交通基础上提出了“三环四通”,从更高水平谋划湛江交通体系,市区成环、湾区成环、半岛成环;对外通高铁,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快速,村村通公路;加快建设湛江新国际机场、环雷州半岛一级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

  第六是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使得湛江能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宁的地区。对于农村恶势力、欺行霸市、“两抢一盗”、“两清一禁”、征地拆迁、林地纠纷、宗族械斗等,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治理。实施信访维稳工作责任制,把信访工作做实做细,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推广诉前联调,着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社会综合治理,实行网格化管理,创新社会治安管理,发挥农村维稳律师团作用。

  第七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全面提升人文素质、文化软实力。要改善优化教育结构,特别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适应大产业、大工业发展的需要。提升各种文化设施,建设湛江文化中心、大剧院、博物馆、美术馆、艺术中心、图书馆、市民文化广场。

  第八要大力改善民生福祉,让湛江老百姓更多更快更公平地分享湛江发展的成果。一方面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抓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另一方面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改进党风政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改进作风贯彻发展全过程,要在推进崛起过程中展现当代湛江人的胸怀、理想、智慧、魄力和过硬的作风。

  1 产业提升

  以三大“航母”引领产业集聚发展

  去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对湛江的发展定位做出了这样的表述—“全国海洋经济示范市、广东对接东盟的先行区、粤西地区中心城市、竞争力强的现代港口城市”。然而目前湛江人均GDP只有全国水平的70%、广东的50%。面对空前的发展压力和难得的发展机遇,湛江将作出怎样的战略抉择?

  好为标准、快字当先’,把做大做强经济‘蛋糕’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湛江市委书记刘小华如是回答,加快发展是湛江的首要任务,也是全市800万人民的共同心愿。

  “湛江能不能在粤东西北地区大发展中勇拔头筹,关键在于能不能叫响‘湛江制造’,加快打造‘工业湛江’。”刘小华说。钢铁项目是未来“工业湛江”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湛江正围绕着东海岛上的宝钢湛江钢铁项目,千方百计引进和发展钢铁生产辅料、钢铁产品深加工等上下游关联企业,形成钢铁产业的大产业链格局。同样是在东海岛上,湛江还以中科炼化项目为龙头,打造具有国际化水平的石化产业基地;以冠豪高新纸业和位于相邻的麻章区的晨鸣纸业两大项目为龙头,打造全国最大的造纸产业基地。届时,拥有三大“工业航母”的东海岛将成为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化产业基地,形成湛江临港经济发展的最强引擎、全国海洋经济示范市的最强支撑。

  为培育更多增长极,湛江还部署在每个县(市)和坡头、麻章区各建好一个以上主业突出的工业园区,抓好赤坎、霞山现有工业园区提升建设和工业项目增资扩产,要求有深水港条件的县(市、区)加快谋划建设临港产业园,推动工业向园区集聚,园区向城区靠拢。

  在迎来“大工业时代”的同时,湛江久负盛名的滨海旅游业和现代农业同样也在快速发展。南三岛滨海旅游示范区和湛江市旅游集团在去年正式成立运作,以“五岛一湾”为主的湛江各滨海旅游点共接待游客254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5.5亿元,分别增长13.6%和22.3%。全市农业增加值则达到421.4亿元,增长6.1%,总量在全省排首位,增速在全省排第二位。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数量和总收入均居全省前茅。绿色食品和农业类品牌产品数量连续3年稳居全省地级市首位。

  湛江不会因为发展工业就到处竖起烟囱,完全不顾其他产业的发展,而是继续建设美丽的生态型海湾城市,这也是发展美誉度的一部分。

  2 环境优化

  优化生态为扩容提质营造良好空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湛江人民引以为傲的巨大优势,也是湛江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湛江高度重视加强生态保护工作,这既是坚持走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也是全体湛江人民的迫切希望。

  在产业布局上,湛江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原则。其含义是指不能因为要发展大石化、大钢铁产业,就遍地开花,只能限定在一定的区域点上进行,湛江东海岛、奋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三岛、海东新区等都是集聚在特定区域发展,而且绝大多数的面积都实行了严格的生态保护。

  在产业和项目的选择上,湛江设置环保“高门槛”,着力引进技术最先进、实力最雄厚、品牌最响亮、环保最先进的企业,严格实行项目的环境评估制度,环评不过关的项目,即使是产值再高、税收再高也一票否决。数据显示,去年湛江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6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4%。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湛江生态建设的另一大特色。湛江市市长王中丙说,目前在湛江东海岛上,存在着全世界罕见的“隔墙经济”产业布局,那便是同时把炼化和钢铁的两个项目布局在一个岛上,而且两者之间相隔只有500米。通过一整套回收利用方案,两家企业所产生的气、渣、热都能互相利用,从而使得东海岛有望成为最大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

  针对环保违法行为,湛江则展开了铁腕治理。2012年,湛江投入近3亿元开展湛江湾清障行动,实现还海于民、还景于民、还岸于民。2013年,湛江又开展城市饮用水源保护行动,对鹤地水库、雷州青年运河以及市区备用水源赤坎水库周边环境进行专项整治,实现了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目前,湛江市近海域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100%,PM2.5常年保持在20以下,环境综合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优质高效的生态建设,为湛江城市扩容提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容量与空间。遵循“拓展海东、提升海西、拥湾发展、产城联动、市县统筹、精细管理”的“24字战略”,湛江正致力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亚热带海湾城市。

  3 民生改善

  政府财政七成用于改善民生

  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发展成功与否,归根到底要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来作出评判。追求发展美誉度,绝不仅仅需要GDP数字的增长,更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民众福祉的提升。去年,湛江市财政社会民生投入177.4亿元,增支20.5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70.2%,尤其是15件民生实事一一落实,凸显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以基础设施为例,湛江今年共完成农村公路硬底化建设里程约1010公里;建成各类视频监控平台27个;全市核准或备案的视频监控镜头34198个,已通过验收或核对的21722个,进一步完善了该市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建设。随着“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的全部完工,湛江66条村庄的村民从此告别井水、河水,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中国人追逐了几千年的小康梦想,多项民生实事的逐步推进,让湛江人朝着这些梦想的实现更近了一步。目前,湛江机电学校新校区用地已平整500多亩,校舍建筑设计工程基本完成,湛江职业教育条件又将再上一层楼。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新院建设累计完成投资额3.586亿元,完成土建工程投资的50.2%,2015年建成后将成为集医疗急救、预防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粤西一流的现代化综合医院,造福湛江市民。此外,湛江还与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和第三附属医院联网,并为7名异地住院群众完成了医疗费用结算,实现了医疗保险省内异地就医联网住院费用即时结算,免除了市民跨地区看病的后顾之忧。

  为让百姓安居,湛江去年已开工建设保障房4209套,面积29.5万平方米,开工率105.2%;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3210套,面积20.2万平方米,建成率160.5%,超额完成了2013年度目标任务。全市20条贫困村640户整村搬迁工作也已在去年完成。

  “满意不满意,老百姓说了算。”王中丙说,今年湛江还将实施十大民心工程和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力争再出新亮点。湛江市委、市政府将把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放上最主要的议事日程,把湛江这座美丽的海湾城市,建设成为一个幸福的城市、生态的城市和令人向往的城市,让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更自信、更自豪、更幸福。

[责任编辑:李寧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