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重庆 > 本地新闻

重庆人为何创业激情高涨

2014-07-17
来源:重庆日报

  平均每个工作日诞生118个微企

  重庆人为何创业激情高涨?

  位于梁平县回龙镇的重庆市宏胜伞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人在缝伞。(本报资料图片)

  曾经的劳务输出重地,如今成了创业热土。近年来,随着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启动、向东向西开放战略的推进和微企政策效应的释放,重庆8.2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正涌动着一股强大的创业热潮——

  曾经冷清的合川太和镇亭子村最近突然热闹起来了。

  随着返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过去村里的撂荒地都金贵起来。种藕、种菜、种黄桃——小小的亭子村,竟有87户村民返乡创办起微型企业,仅去年就创收3900多万元,还有1046位乡亲在这些“家门口”的企业里上班领工资。

  在当地,农民开“帕萨特”种菜,到城里买房,已不是啥稀奇事儿。

  “亭子村的变化,都得益于市里扶持微企发展的政策。”村支部书记姚世明说,过去,很多村民“孔雀东南飞”到沿海打工。现在,更多的人却选择了回乡,自主创业。

  1、人人想创业

  申办微企突破18万人次

  亭子村仅仅是我市农村发展微企的一个缩影,据了解,目前返乡农民工已成为我市创办微企的主力军,他们已累计创办微型企业5.46万户,占到全市微企总数的45.68%。

  比如在万州区,当地返乡农民工围绕优质水果、蔬菜、粮油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搞乡村旅游。截至今年6月,该区已建成10个“微企村”,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而在城市,同样创业热潮涌动。江北区网商产业园,一群80后的年轻人“扎堆”创业,有的是渝商二代,有的是海归,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愿继承父辈衣钵坐享其成,而是主动创业,从头干起!

  大学生对创办微企更是热情高涨,创业率已经达到2.5%,而全国的平均水平只有1%。在川美,数千平方米的大学生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园早已一房难求,学院每5个大学生中就有一个在创业。

  “过去的大学生,热衷考公务员,现在他们则更希望自己去创业。”四川美术学院学生处处长贾安东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学生在大二、大三时就开始申办微企了。

  “2010年,我市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1%。”市工商局微企处处长聂刚告诉记者,现在却在全国领先。

  除了大学生,城市里面下岗待业人员也是我市三大创业主力军之一,占我市微企总数的23.41%……

  “重庆申办微企的人数在不断增加,目前已突破18万人次。”聂刚告诉记者,截至今年6月底,我市已发展微型企业11.83万户,平均每个工作日就有118个微企诞生。

  2、政策“给力”

  激发民间创业活力

  微企是大中型企业的摇篮,也是实现“民富”的重要途径。

  2012年,市委书记孙政才到重庆履新后,公开作出的第一个批示就是,要高度重视,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微型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此,重庆在全国首开先河,将微型企业从中小企业中分离出来,量身定制系列优惠政策进行专门扶持,尤其是“1+3+3+3”模式,政策优惠十分“贴心”——只要申办微企,每户可享受政府一次性给予3—5万元创业资本金补助,10万元以内的税收奖励,以及15万元以内的无抵押担保的基准利率创业扶持贷款等政策扶持。同时,市里还专门确定了下岗待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九类人群为微企创业扶持对象。

  随后,扶持政策还持续“加码”。2013年,我市出台微企代账补贴、社保补贴、会展补贴等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2013年6月,我市率先在6个区县、3个微企孵化平台试点“先照后证”、注册资本金从实缴变认缴、“住改商”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创业激情。

  “重庆是一座老工业城市,过去创业氛围不浓,很多人不敢‘当老板’。”聂刚说,2010年我市申请办微企的不过1万人,为鼓励大家创业,我们还要到处开动员会。随着微企政策的实施,很多重庆人开始大胆“试水”创业。

  “除了政策,重庆大力度搭建创业平台、改善创业环境也让大家有了争当老板的勇气。”重庆社科院专家王秀模称,近年来,重庆大力修建公租房,启动户籍制度改革,改善交通条件,全方位为创业者营造了一个好的创业环境。“更深层次地讲,重庆现在是一个机会很多的城市,五大功能区域战略实施、丝绸之路建设、沿海产业转移承接等等,使得重庆的发展潜力巨大,创业机会很多,多重利好点燃了重庆人的创业激情。”王秀模说。

  3、成活率达90%

  “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开公司容易,做百年老店很难。微企创办了,如何让它们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我们的做法是,扶上马还要送一程。”聂刚称,为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创业前,我市将为创业者免费提供为期5天的创业培训,目前已培训12.15万人次。此后,还要开展后续培训,提升管理水平。此外,我市还成立了微企创业导师团,随时帮助微企解决“成长的烦恼”。

  同时,我市还成立了市及区县(自治县)微企协会43个,健全微企服务体系,微型企业一律免费入会。

  “微企协会就像微企的家,有什么事都可以找到我们。”市微企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协会向微企提供免费咨询、代账、融资、法律援助等服务,帮助微企与大中型企业建立协作关系,并定期组织微企参加展会和各类论坛、沙龙。

  为帮助微企解决场地问题,我市还相继设立了207个微企孵化园、创业基地、特色微企村,入住微企9315户。

  此外,我市在高校、园区、乡镇、街道、社区和工商所设立微企创业指导站,解决微企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目前全市已成立了1200个微企创业指导站,聘请了3200名微企创业指导员。

  一系列帮扶措施,让我市微企的发展快马加鞭,势头强劲。

  据统计,我市微型企业成活率达到90%。其中,已有1.12万户微型企业发展壮大,成为中小企业,占了微企总数的近10%,有的微企还成功改制上市。

  行业协会如何真正助推微企发展?

  ——访重庆网商协会会长胡刚

  一个民间自发成立、会员皆为小微企业的行业协会,不是靠收取会费生存,提供的也不仅仅是会员联谊、咨询、法律等较为单一的服务,而是通过实体经营,真正成为富有号召力的行业枢纽和产业平台,做大做强整个产业。重庆网商协会是如何做到的?7月16日,本报专访了该协会会长胡刚。

  记者:你当初为何要创办这个网商协会?

  胡刚:我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教育研究院作执行院长,这份工作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也培育了一颗公益心,后者是办协会最重要的心理准备,因为要靠办协会收会员费盈利,就肯定办不好协会。

  2010年前后,电商产业在重庆风起云涌,但我发现整个产业很分散,电商企业之间少有交流合作,完全没有产业链的协同效应。能不能把大家凑拢来一起做生意?2010年末,我创办了重庆网商协会。

  记者:行业协会要带动一个行业发展,首先需要的是号召力,换句话说,大家要愿意加入你的协会。你是如何做到的?

  胡刚:开始大家并不相信我,协会刚成立时只有50家会员。于是我做了两次活动:一是评选出一批优秀电商,让那些重合同守信用的电商获得了更多客户,网商协会开始获得一定的公信力;二是组织了重庆首届网上采购大会,让网商和生产商对接,节约了交易成本。

  评选活动相当于为行业树立了一面旗帜,采购大会让网商看到了协会带给它们现实的好处,于是很多网商加入我们协会,目前我们的会员有200多家了。

  记者:大家加入协会,指望你能带他们一起“致富奔小康”,你是如何做的?

  胡刚:和一般行业协会不同,我们亲自参与了经营。2012年,我们找了一家投资商,共同成立了园区管理公司,然后租赁了5万平方米的办公楼,分割成小块用于租赁,这就给网商提供了一种集中经营的场所。

  但人家为什么要来?我们就搞了园区的10大集约服务,来这里,你的经营成本会降低。比如,单个网商找物流公司送包裹,由于件数少,没有规模效应,每个包裹至少需要8元,但我这儿只需要5元,因为规模大了,成本就低了下来。

  让重庆成为创业之城

  每个工作日就有118个微企诞生,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数字,它所折射的,是重庆这座新兴直辖市旺盛的创业热情。

  创业有多么重要?对市民而言,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增加市场主体,增添就业人数,增强经济活力。一个城市发不发达,根本上取决于市场主体数量的多寡,我市与发达省市的差异,正是在于市场主体太少。

  重庆,并不缺乏创业的基因。从历史文化上看,坚韧执着的纤夫文化加上开埠以来的商业文化融合,形成了重庆特有的码头文化。重庆人热情、豪爽、好动,不甘寂寞,勇于打拼,有这种品性的群体,更好创业,而非打工。也正因为此,重庆也一度是发达的商业城市。从重庆开埠到辛亥革命前后,重庆每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川的80%,全川民营工矿企业超过4成在重庆。

  重庆,也并不缺乏创业的土壤。直辖以来,重庆逐步打造低融资成本、低税费成本等“五低”投资环境,被国际资本视为投资“洼地”。

  尤其近年来,我市陆续出台鼓励微企发展的政策,更成为点燃重庆人创业热情的“导火索”,已诞生微企10多万户,还不包括个体户和其他类型的市场主体。

  发现机会,闻风而动,面对良好创业环境,重庆人勇敢创业,体现了低调务实、少说多干、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务实作风!在一份“你的梦想是什么”的调查中,近4成的重庆人把创业排在第一位。

  在重庆,农民工为创业重返故里从头干起;大学生为创业不当白领,勇闯商海;海归人为创业千里返乡,一试身手,人人谈创业,时时谈创业……激情澎湃的创业热情,立言立行的创业行动,折射出重庆人崭新的创业就业观念。

  创业无止境。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深化,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新的战略机遇期的到来,必将唤起重庆人更高的创业热情,重庆,正在向创业之城努力迈进。

  看江北

  “三部曲”做大“网上军团”

  电商产业园是微企“扎堆”的地方,势单力薄的小微企业,如何炼成活跃一方的电商交易?

  在繁华的观音桥商圈,车水马龙的背后就隐藏着一个巨大的虚拟交易市场——2013年,江北区数百家小微企业组成的“网上军团”,网络零售额达到30亿元,占到全市的20%,占该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4个百分点。

  7月16日,该区副区长邓光怀向本报详解了政府在电商产业扶持上的“三部曲”。

  首先是搭建电商平台,扶持本土电商企业。2012年末,重庆首个网商产业园落户观音桥富力海洋广场,营业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规模在西部首屈一指。产业园为电商企业提供性价比更高的物流、带宽、商品摄影展示、人才招聘和代办工商执照等10项服务,相当于整合了电商产业链的全部环节,让电商企业运行成本降低。

  看准平台所产生的产业集聚发展优势,200多个电商企业纷至沓来。2013年,该园区实现交易额54亿元,网络零售额近8亿元,直接带动就业2000人。

  其次是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通过对入驻园区的企业给予10万~20万元专项补贴等优惠,知名电商易迅网等企业落户江北。2013年,易迅网实现零售额8.7亿元,在西南的日均订单量突破1.5万单,并培育了数十家配套服务企业,较好地发挥了带动和示范作用。

  三是引导传统产业“触网”,做大电商产业总量,同时也提升传统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例如,华亚家私公司正建设网上整装宅配平台,计划2015年建设体验店360家,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海外旅业公司通过搭建旅游百事通电商平台,预计到2016年线上网络年组团收客量将达到200万人次,实现年营业收入17亿元。本报记者 曾立 本报首席记者 吴刚

[责任编辑:朱劍明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