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山西 > 地方产业

“北米之最”--晋祠大米喜获丰收

2014-10-31
来源:山西晚报

  稻谷飘香,风光独好。今日,太原市晋源区北大寺村300亩稻田内,一辆收割机来回穿梭在金灿灿的稻田里开镰收割。20多位庄稼把式分守在稻田间照应,不时扛着一袋袋沉甸甸的稻谷往外运送,一派喜获丰收的繁忙景象。根据晋源区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至今该区晋祠大米复产面积已接近3000亩,今年最高亩产预计可达1300余斤。其中,继北大寺村、王郭村等复产的基础上,今年东庄村、长巷村等又新增种植近1000亩晋祠大米。

  当日上午,在晋源区北大寺村,望着金灿灿的稻谷,丰收的喜悦挂在了64岁的庄稼汉李全生的脸上。李全生是北大寺村共计300亩稻田的“保姆”管理员。从开春的插秧季到此时的收割季,他从早到晚守着稻田,“喂”它们水、封堵开缝隙的灌溉坝口、查看水稻的异常情况。对于晋祠大米,他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他说,晋祠大米同天津小站米一起并称为“北米之最”。晋祠的水好,黑土地十分肥沃,稻田的生长环境好,大米的质量自然好。晋祠大米的特点是颗粒大而饱满,质色稍褐而透明,素有七蒸不烂之说,意思就是大米热七次都不会发黏,吃起来香甜可口。

  去年,北大寺村的水稻收割于10月13日开始,300亩地收割了30万斤大米。今年收割水稻相对推后了十多天的时间,主要是因为恰逢闰九月,气候相比往年同期温暖,天公作美、水稻的积温充足、光合作用强、长势旺盛,最高亩产预计可达1300余斤,相比去年收获30万斤大米,预计只多不少。

  北大寺村的大寺荷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表示,该村完成收割需要大约半个月时间,在此期间,每天收割的稻谷,都要在稻谷场进行晾晒,晾晒好的稻谷装入袋子中统一存入粮库、统一出售。除了北大寺村外,晋源区晋祠镇所属的晋祠大米产地的村庄也陆续开始收割稻谷。

  晋祠大米种植历史悠久,因晋祠泉水浇灌而名,更有“北米之最”“皇家贡品”的美誉,吃起来“晋祠大米香喷喷、肉筋筋”。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环境、水源、土地等原因,晋祠大米濒临绝迹,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近年来,晋源区在晋祠镇王郭村、北大寺村、南大寺村相继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先后恢复试种晋祠大米。截至2013年年底,晋祠大米种植已近2000亩,当年最高亩产已达1300余斤,口感品质接近过去的原汁原味,晋祠大米重获新生。与此同时,晋祠农场王郭村的千亩稻田基地,已实现了插秧、收割的机械化作业。

  据晋源区政府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初,该区提出治理芦苇滩、恢复水稻田,将晋祠大米复产面积扩大为近3000亩。复种晋祠大米的消息重燃起村民的信心,东庄村、长巷村等村民,在撂荒的芦苇滩上割掉了芦苇草、栽种了水稻。

  此外,在今年晋源区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晋祠大米还特别要求,提升现有近3000亩晋祠水稻品质,重振“晋祠大米”品牌。

[责任编辑:李宁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