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安徽 > 特别报道

"常勝將軍"衛立煌和他的故居

2015-04-07
来源:香港商報

  工人正在對衛立煌故居內復原的門窗進行噴漆裝修

  宋氏舊居

  修復后的衛立煌故居成為南淝河沿岸具有徽派建筑風格的人文景觀

  【香港商報網訊】 記者 龔舒斌 通訊員 王羅成報道:2015年清明節,記者來到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淝河鎮衛鄉村河口村民組,實地采訪了衛立煌故居和他的親戚。

  衛立煌(1897~1960),國軍名將,中華民國高級將領,愛國人士。字俊如,又字輝珊,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淝河鎮衛鄉村人。國軍陸軍二級上將軍銜。取得了中原大戰中擊敗石友三解除南京之圍、鄂豫皖"圍剿"、擊敗岡村寧次收復鄭州、緬北滇西反攻戰役(含強渡怒江戰役)等一系列戰役的勝利。

  建國后衛立煌曾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二屆人大代表,民革第三、四屆中央委員會常委等職。1960年1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4歲,安葬于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是蔣介石的五虎上將中的"虎將"。日軍華北最高司令香月清司稱其為"支那虎將 "。史迪威在回憶錄中稱其為國民黨軍隊中最能干的將領,美國出版的《中國人名大辭典》稱其為"常勝將軍",這種殊榮,在國民黨軍人中實屬罕見。他是著名抗日愛國將領,曾是國民黨軍中"五虎上將"之一,因在抗戰期間打通中印公路而名揚中外。1955年由香港返回祖國大陸。毛主席曾贊其為"堅持華北抗戰的領導者"、"有愛國心的國民黨軍政人員"。

  家族和子女及夫人

  衛立煌于1897年2月16日出生在安徽省合肥縣東郊衛楊村(現合肥市包河區淝河鎮衛鄉村河口村民組)。衛父正球字序東,清朝末年任合肥石塘橋鄉田賦冊書多年。后因職微俸薄,用度不濟,乃辭職回家務農。衛立煌母親宋夫人生四男三女,衛立煌在兄弟中排行第三。長兄衛立炯字朗如,辛亥革命時曾在柏文蔚革命軍部下任和縣軍事學習班主任。衛立煌10歲時,就讀于鄰村大戶靳子倫的家塾。他頗愛學習,強于記憶。在學習上,決不肯落在富家子弟之后。立煌自幼即具有果敢堅毅的性格。他雖身材短小,但體格壯實,力氣過人,村中群童,咸非對手。1912年初春,衛立煌毅然跑到和縣找到他的大哥衛立炯,懇求參加軍事訓練。立煌身材短小,患有疥瘡,入伍年齡又不足,隊里無法收他。大哥只好安排他為人代班站崗,借以糊口。這一年的7月12日,江西李烈鈞在湖口宣布獨立,首先反袁。17日,安徽獨立,柏文蔚任安徽討袁總司令。衛立煌隨大哥衛立炯參加了堅守和縣的戰斗,失敗后回到家鄉。之后追隨孫中山,逐步成長,最終成為國民黨軍中"五虎上將"之一。

  衛立煌在老家有原配夫人葛氏,是他在中山先生的衛隊當兵時,騎馬摔傷,回家鄉養傷時,老太太做主娶的。后來葛氏還去過廣東。葛氏生一子一女,不幸死于瘟疫。葛氏病故,老太太叮囑衛立煌續弦。衛立煌遵母命在廣東與田氏結婚,老太太還打發衛的兄弟前往參加婚禮,以示承認這個兒媳。田氏夫人也生一子一女,后不幸病故。衛立煌前妻:朱韻珩,基督教美以美會辦的鎮江崇實女子學校校長。是個孤兒,在教會長大,崇實中學培養高中畢業,后通過考試,獲得獎學金去美國深造。在美國卡羅瑞州丹佛大學獲得碩士學位。畢業后學校與教會執事詢問她的志愿,她表示愿盡快回國為祖國服務。回國后,先在蕪湖教會慈善機構工作了一年,然后回母校執教。衛立煌第二任妻子:韓權華,天津人,曾留學于美國,其父是位進步的知識分子。鄧穎超由廣西來天津讀小學時,和韓權華是同學。

  衛立煌有三子一女。衛道然是衛立煌的幼子,衛道然年幼就跟隨南征北戰的父親。1960年父親病逝后,聽從周總理建議,他毅然偕夫人回國。衛道然早年曾是英國遠東航空學院的優等生,畢業時就考取了國際職業航空執照。他本可以過優裕生活,但當時國內并沒有相應的單位安置他,衛道然回國后就在北京市汽修公司,一干就是一輩子。如今,已是七旬有余的衛道然樂天知命地生活在北京東城一處略顯破舊的小四合院里,他是北京市七、八、九屆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委員(八、九屆)。北京市衛生系統特邀行風監督員。

  衛立煌子女還有兒子衛道熙、衛道杰。女兒衛道蘊,1930年初出生,是衛立煌與朱韻珩所生。

  衛立煌故居

  衛立煌故居。修復前,衛立煌故居在淝河鎮衛鄉村河口村民組,曾經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清代建筑,后來只剩下三間門樓。宅子的造型、風格和久遠的滄桑在周圍房屋的掩映下,顯得格格不入。這座老宅的主人是衛立煌的侄子,據衛道詢介紹,他已在這里守護了幾十年,只有在這里,他才能找到家族的皈依感和精神上的依附。每當有陌生人過來,衛道詢總是很熱情地介紹著老宅的往事。關于這座老宅的準確年齡,衛老也不大清楚。他聽父親衛立濤說過,伯父衛立煌就是在這座房子里出生的,那是1897年2月16日(光緒二十三年農歷正月十五)。衛立煌15歲那年,離開家參加辛亥革命,以后就很少回來過。不久,衛立濤也離家入伍,家里只剩下衛老太太在看護。今年71歲的衛立煌的侄子衛道詢,他告訴記者,自己守候這座老宅生活了40年,這座100多年的老宅,曾經有三進共16間,包括門屋、敞廳、廂房、大樓、庭院、水井等。房子最后面是一座三層的西式小樓,小樓一度被作為防守用的炮樓使用。這個建筑群曾經輝煌一時,直到解放初期,還是完好如初。但1960年,村中幾個孩子在小樓里燒蠶豆吃,不慎引燃了小樓的木質結構,熊熊燃燒的大火吞噬了整個小樓,并殃及了其他建筑。在隨后的幾年里,殘存的房屋無人問津,相繼倒塌,在2011年之前,就只剩下西側的一間堂屋了,是當年衛立煌警衛們的住所。

  2011年,包河區與市文管部門對衛立煌故居進行重建,雖然建筑的大部分已經損毀,但在勘察的過程中露出了當年的地基,再加上村中衛氏后人的回憶,重修的工程人員基本復原了衛立煌故居,但由于其中木雕等工程較為費時,工程歷經了三年。到2014年年底,衛立煌故居經過三年重修,已經修葺一新。 只見一片青磚黑瓦的徽式建筑院落呈現在村莊內,院落的東北角,一處西式的三層洋樓矗立在院內,此前存留的廳堂中黑色的木料、斑駁的墻面還能凸顯出這座建筑群的滄桑。院后一口老井仿佛在訴說著這座老宅幾十年來的風風雨雨。相傳衛立煌幼年就吃的這眼井水,現在仍然可以飲用。 看著如今已經整修一新的故居,衛道詢告訴記者,整修后,基本上和原先的故居一樣。

  據了解,衛立煌故居維修工程包括此處衛立煌故居,還包括不遠處的宋氏祠堂、吳氏炮樓,總投資約700萬人民幣。此前,衛立煌的后代也來到合肥,捐獻了衛立煌生前使用過的煙嘴、胸章等多件重要遺物。市文物處的布展工作也在緊鑼密鼓的向前推進,在不久的將來,這些遺物都將在修葺一新的衛立煌故居中呈現。

  吳氏炮樓

  衛立煌家族故居群還包括宋世科舊宅和吳氏炮樓。宋世科舊宅已經于2013年早于衛立煌故居修復完成。吳氏炮樓保存完好,修繕工作也將于2015年著手進行。

  宋世科是衛立煌的表弟,也曾是國民黨將領。宋氏舊宅始建于1918年,總面積約一千二百平方米。廂房為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風格,廊柱為水泥澆成的羅馬柱,是合肥現存最早的水泥柱。該建筑古樸雅致、極具觀賞價值。墻基由一塊塊青石壘成,堅固如初。墻頂處有波浪紋的裝飾。門框是石質的,上面雕刻著龍鳳呈祥、人物山水的圖案。大門有鐵皮包裹,,隱隱透露出往昔的威嚴。房屋的梁、椽等處全部采用木刻花紋,斗拱上有鏤空的人物圖案,山墻上也有許多精美的扇形的花草紋,立柱的柱礎四周雕有各式花紋,就連地面上的方磚也都刻有幾何紋,讓人目不暇接。老宅的廂房為中西合璧的風格,其廊柱為水泥柱。柱子為古希臘柯林斯柱式,柱頭有忍冬草,令人眼前為之一亮。在這樣的一個村落中,竟有如此精美的住宅,真是難得。這也顯示出了當年老宅主人對于中西方建筑風格融化碰撞的較早嘗試。原來宋氏舊居有一百多間房子,解放后這里曾作為"宋村小學"。到了八十年代房屋損毀嚴重,便又拆了許多老屋來蓋教室。現在只剩下三十多間了。現存的建筑只有兩部分,分別是兩棟三層高的大樓和約70平方米的走馬轉心洋房。故居前墻部位每隔2米有一個石質拴馬的"鼻眼";大門上曾雕刻有龍鳳呈祥、人物山水圖案;梁、椽等處全部采用木刻花紋。其古樸雅致的建筑風格頗具藝術鑒賞價值在經歷風雨侵蝕后,曾經輝煌煊赫的故居,顯得破敗不堪,看到那似乎即將掉落的磚塊,和斑駁滄桑的老墻,讓人頓生一絲絲的落寞與凄涼。

  吳氏炮樓建于1931年,由衛立煌和他的姐夫吳鑫尊合建。據悉,當年這里土匪橫行,攪得村民不得安寧,加上時常發大水,不少百姓無處安身。衛立煌和姐夫商議決定建個炮樓,一則可防土匪,二來也可在洪澇時讓鄉親們存放糧物。該樓建成后,讓附近村民受益不小。據傳,有一年土匪進村搶劫,村民全部上了炮樓避難,土匪就用手榴彈把炮樓鐵門炸了個彈洞,彈洞至今仍在。剛解放時,合肥縣民政房產局將此炮樓定為公產,作文物古跡管理。上世紀50年代,炮樓曾被用作辦公用房。文革期間炮樓內遭破壞,部分板木遺失。走進炮樓,記者看到這座建筑全部是由青石青磚壘砌而成,設有射擊孔、了望口,門窗包有鐵皮,為典型的仿徽式建筑,是合肥市目前僅存的一座保存較為完好的炮樓。

  今年是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隨著三處文物的修繕完畢和即將開放,合肥市包河區及淝河鎮設想結合巢湖南路修建和南淝河右岸整治,將衛立煌故居、宋氏舊居、吳氏炮樓及唐大樓等文物串接起來,打造一處民國文化特色街區,讓衛立煌家族故居群成為南淝河畔具有徽派建筑風格的人文景觀亮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