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四川 > 旅游资讯

川長寧七洞溝爭創“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15-07-17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金山報道:以“美麗中國·山水宜賓”為主題的2015四川國際文化旅遊節將於8月22日至8月28日在萬裏長江第一城——四川宜賓市隆重舉行。7月14日下午,2015四川國際文化旅遊節會前媒體集中采訪團來到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七洞溝景區采風,作為四川國際文化旅遊節的重要參觀點之一,該景區積極備戰文旅節,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景區已經投入1.5億元,完成了遊山道12公裏鋪設、東漢崖墓群—七個洞觀景台、200米索橋、觀景大壩建設、修複了始建於東漢時期的古廟—川南古民居莊園式建築飛泉寺、打造了白馬溝、桫欏溝等七條溝和3公裏長的水上漂流以及胭脂湖遊湖觀光項目。這些景觀和綿溪河漂流項目,深得遊客的喜愛。

  另外,景區遊客服務中心已經建設完成並正式投入使用,按三星級標准打造的景區度假酒店正在抓緊進行裝修的收尾工程,即將投入使用。完成了2公裏遊客觀光步行道彩色地磚鋪設。遊客停車場、觀光車停車場等配套基礎設施正在進行掃尾工程。購置了400只皮劃艇、旅遊觀光車及各種交通運輸車輛20餘輛、一大批景區用垃圾箱。

  為方便遊客,在景區內的交叉路口均安裝中英文對照的標識牌。各標識標牌設計精美,布局合理,不影響景點整體形象與景觀協調。設置了專門的導遊全景圖,並安裝在醒目的位置,正確標識了主要旅遊景點和旅遊服務設施的位置,主要景點分別安裝導覽圖、景物介紹牌等。景區宣傳資料包括正式出版印制的導遊圖1種,宣傳片1部。

  據了解,七洞溝旅遊景區規劃面積30平方公裏,是與蜀南竹海錯位發展的新開發的以漂流為主的遊客參與式旅遊景區。景區內的綿溪河兩岸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漢崖墓群—七個洞,七條溝內分布著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桫欏、香樟、楨楠,河內常年有胭脂魚、丁桂魚、黃辣丁等珍稀水產魚類。

  七洞溝旅遊景區建設於2010年6月啟動,2014年5月份正式營業。景區以國家級文物保護點東漢崖墓群—七個洞和綿溪河大峽穀為依托,通過開發七條特色溪溝、打造七段水上漂流,力爭成為川南首屈一指、名列四川前列的漂流體驗旅遊景區。

  近年來,該景區依托這些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人文資源,不斷加大開發建設力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隨著基礎設施和景區各項服務功能的完善,七洞溝旅遊景區正式申報創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已於7月13日迎接省級驗收。

  相關新聞鏈接:

  景點介紹

  一、飛泉寺

  飛泉寺,位於七洞溝景區綿溪河大峽穀的穀口東面山麓處,是七洞溝的主要景點之一。在漢代,因寺廟背後的山上有一條清泉飛流而下,故名飛泉寺。

  飛泉寺始建於漢代,後經曆代和當代多次修葺,成為現在規模。飛泉寺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它背依丹霞台地,面臨綿溪河穀,周圍粗壯挺拔的楨楠環繞掩映,環境清幽,風景秀麗,讓人流連忘返。

  二、“金絲楠”物種基因庫——楨楠林

  各位遊客看到的這些樹林,就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楨楠。楨楠為中亞熱帶樟科楠木屬常綠喬木,樹幹高大挺拔,生長60多年便進入迅速生長成材期,最高可達30餘米,是馳名中外的珍貴用材樹種。

  楨楠的木性穩定,不翹不裂,經久耐用;再加上它性溫和、冬暖夏涼,清香宜人,被國人視為最理想、最珍貴、最高級的建築用材。

  楨楠在明末就已瀕臨滅絕,目前是我國重點保護的漸危樹種。由於楨楠十分珍貴,我國制定了嚴厲的保護措施。砍伐野生楨楠2株或者3立方米,就可以判3年至7年有期徒刑。對人工種植的金絲楠,經林業部門批准有計劃的間伐是允許的。

  長寧,自古以來就盛產楨楠。而在七洞溝景區,特別是在飛泉寺周圍,集中分布著200多株生長了數百年的楨楠樹。景致美麗,天下一絕。這裏也是四川省林業廳確定的楨楠樹種的取種基地,有“金絲楠”物種基因庫之稱。

  三、洪謨溝

  洪謨溝位於綿溪河大峽穀東岸,總長3公裏多,因明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國學名儒周洪謨小時候在此學習過而得名。

  周洪謨,字堯弼,號箐齋,又號南皋子,四川長寧縣上長鄉(今梅白鄉)人。明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金榜題名,殿試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他為官46年,曆經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5朝4帝,經曆土木堡之變、京師保衛戰和奪門之變;他被明憲宗朱見深稱為“為國名儒”,贊揚他“貫通經史,識達天文,具忠愛之誠,啟沃兩京,傳我文明”。

  弘治元年(1488年)十月,周洪謨請求辭職,朱祐樘同意了。周洪謨走到敘州府(今宜賓市)時,當地百姓在一條街上跪求他不要回長寧,留在敘州造福人民,這條街現在叫劉臣(留臣)街。

  周洪謨答應了,留在了敘州。他把一生的積蓄,加上退休時朱祐樘的封賞,全部拿出來辦學。他不僅參與書院的發展規劃,還親自上課授學。同時,他還倡導和主纂了《敘州府志》。

  弘治4年(1491年)二月二十三日,周洪謨在敘州家中訂證《尚書蔡氏傳》,“疾作,投筆端坐而逝”,享年72歲。朱祐樘聞訊後,很是悲痛,念他忠勤一生,專門派官員前往敘州致祭,賜予諡號“文安”。

  周洪謨去世前,還給朱祐樘上疏《安中國定四裔十事疏》,希望能幫助朱祐樘安定四境,讓百姓安居樂業。心裏裝著人民的人,人民的心裏也會裝著他。敘州人把周洪謨與周敦頤、程頤、程顥、張載、朱熹5個理學大師同列在翠屏山五賢祠裏。

  周洪謨以文起家,以儒名世,一生著述甚豐。他在史學、經籍、科貢、禮文、典制等方面,多有所建樹。他用春秋筆法編纂的《英宗實錄》,受賜“白金文綺”。他的《群經辨疑錄》3卷,《箐齋讀書錄》2卷被收入《四庫全書》。還有多篇祠記、碑記、廟記、奏疏、賦、詩等。如今,峨眉山的“峨眉天下秀”這句享譽世界的形象口號,就來自周洪謨的《眉山天下秀》。

  周洪謨8歲至11歲在古河鎮的史家埠學習。在這3年多的時間裏,他經常跟隨老師到綿溪河大峽穀中,特別是這條溝穀中的石壁上、洞穴中勘查、學習東漢時期的文字圖形,以及山川水文、漁業知識。明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29歲的文林郎周洪謨與英宗講論魚事,作《禦講魚賦》,其中的“為鯉、為鯧、為鱌、為鱑……”等魚的知識,來源於當時在七洞溝的了解和認知。

  後人爭相效仿,希望把孩子培養成周洪謨這樣造福桑梓的有用之人,也經常把孩子帶到這裏學習了解漢學知識。為了紀念這些事兒,人們就把這條溝命名為洪謨溝。

  目前,洪謨溝中沿溪流而上,兩邊修建了環形遊覽步行道,單面最長384米,環線全長720米。主要景點有:洪謨齋、洪謨墨、洪謨硯,等等。

  四、琴蛙石

  在綿溪河大峽穀東岸,有一塊紅色砂岩,凸兀於路旁,形狀如一只正在彈琴鳴奏的彈琴蛙,人們就把這塊巨石稱之為琴蛙石。相傳,這塊琴蛙石是穆槐姑娘的化身。在明朝時,周洪謨把一位名叫穆槐的小姑娘背過綿溪河以後,不想,這位姑娘就愛上了周洪謨。從那以後,她經常到這裏等待周洪謨的到來。而她不知道的時,周洪謨背他以後,就離家外出求學,再也沒有出現過。為了打發枯燥的日子,姑娘學會了彈琴。時間如綿溪河的流水,一去不複返,穆槐也由一位活潑可愛的小姑娘變成了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穆槐的執著和愛念感動了在此煉丹的太上老君,他就將穆槐變成一只活潑可愛的彈琴蛙,永遠地停留在這裏彈琴,等候周洪謨的到來。而今,除了冬季以外,每到夜晚,都可以聽見穆槐發出的“叮叮”、“咚咚”的鳴叫聲。

  五、白馬溝

  白馬溝位於綿溪河大峽穀東岸,溝長3公裏多,是明代的禮部尚書、太子少保周洪謨讀書和在京為官回鄉省親時,經常拴白馬的地方,故名白馬溝。

  相傳,周洪謨愛騎白馬,在報恩寺讀書時,也經常騎白馬到綿溪河大峽穀考察和研究漢文化。他騎的白馬就喜歡拴在這裏。

  白馬溝是東漢岩墓群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在紅色的砂岩石壁上,高高低低分布著近30個崖墓。有些矮的崖墓,遊客還可以走進洞中考察或觀賞。

  白馬溝已經修建了760米長的遊覽步行道,將綿溪河邊的遊覽步行道、七個洞東漢崖墓群連成旅遊環線。白馬溝旅遊環線又通過時光索橋,將峽穀對岸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七洞溝大的旅遊環線之一。

  六、東漢七個洞崖墓群

  位於綿溪河大峽穀東岸的七個洞崖墓群,是國務院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建於東漢年間,共有近30座崖墓洞穴,距今約1800多年的曆史。因為最早僅發現7個崖墓洞穴,故名七個洞。

  目前發現的七個洞崖墓群,主要集中分布在景區七個洞至白馬溝的環形遊覽線上的3個區域。第一處是七個洞。此處共有8個洞穴,有7個集中分布,是崖墓群最早發現的洞穴。另外一個被植物遮擋,開發七洞溝旅遊景區時被人意外發現;第二處是七個洞北面的岩壁上,有5座崖墓。其中4座集中分布在一起,另外有一座墓穴在遊覽步行道旁邊;第三處是5座崖墓,集中分布在紅色崖壁上。

  7個崖墓鑿在綿溪河東岸的紅色砂岩峭壁上,從上往下排列四層,面積80多平方米。從下往上,古墓第一、二層各有1座,第三層有3座,第四層2座。其中兩座墓穴內有雙石棺,兩座為單石棺。

  崖墓的特點就是利用山崖開鑿墓室,從東漢時期開始至之後的約500年間,是四川,特別是川南的長江及其支流兩岸地區典型的一種墓葬方式,在整個中國都非常具有代表性。七個洞的崖墓葬已有近2000年的曆史,崖墓裏的屍骨、文物早已蕩然無存。目前,石壁上尚刻有:“延遠元年”和“熹平元年”字樣;墓門和峭壁上有風格迥異、栩栩如生的浮雕,如飛龍、舞女、雜技、燈籠、官員、花卉等圖案189幅和29種類型的文字題記,再現了東漢時期的民風民俗,社會經濟發展情況,是古巴蜀文化的縮影,具有旅遊、考古、探險價值,並對研究川南東漢時期曆史和文化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七、桫欏溝

  桫欏溝因溝穀中分布有20多株有“活化石”之稱的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桫欏而得名桫欏溝。從桫欏溝往上,溪流形成一條高近100米的飛天瀑布。桫欏溝景區規劃建設面積5平方公裏,現環繞溪流瀑布建有長近2公裏的觀景和遊覽步行道。桫欏溝內景點主要有:進士潭、天下第一蛋、飛天瀑布等景觀。

  七洞溝是塊風水寶地,成為了“活化石”桫欏的“避難所”。

  七洞溝的桫欏,不僅單株聳立,而且還與慈竹、硬頭黃竹等長寧的特有竹種,構成茂密的植物景觀。更為獨特的是,桫欏還與其它蕨類植物一起,形成獨特的層片結構。這種現象不止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十分罕見。

  層片,是植物群落結構的一種基本單位。層片由一定種類植物組成,這些植物具有一定的生態生物學一致性,形成一定的植物小環境。

  在植物群落垂直屬性劃分中,同一層植物通常由若幹生態要求上很不相同的種組成。例如,喬木層中有喬木和靠喬木支持的同等高度的藤本植物。而層片,則有生態生物學一致的植物組成。

  七洞溝的層片結構以南亞熱帶的高大蕨類為主,除桫欏外,還有小羽桫欏、齒葉黑桫欏、華南黑桫欏、中華蓮座蕨等等。這些蕨類作為孑遺植物中蕨類的代表,成為了研究蕨類植物起源、植物地理學和古地理環境變遷的“活教材”,具有極其重要的保護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以及觀賞價值。

  長寧縣位於四川盆地南緣,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長江及其支流兩岸,有南亞熱帶氣候屬性。處在長寧縣的七洞溝處在綿溪河大峽穀內,氣候溫暖濕潤,使得桫欏、小羽桫欏、齒葉黑桫欏、華南黑桫欏、中華蓮座蕨等蕨類能夠很好生長,形成世界罕見的蕨類植物的層片結構。

  八、象鼻溝

  象鼻溝位於綿溪河大峽穀東岸,長約3公裏。相傳,在東漢時期,象鼻溝內有一座寺廟,叫象鼻寺,寺廟裏供奉有普賢菩薩。人們在晚上經常看到六牙白象在這條溪溝裏吸水,於是,人們就將此溝稱為“象鼻溝”。周洪謨在史家埠報恩寺讀書時,經常在老師的帶領下,到象鼻寺向主持方丈學習。

  九、綿溪湖

  綿溪湖全場5公裏。主要是開發打造水上遊樂中心。觀光小火車等。還在建設中。

  十、綿溪河大峽穀漂流

  漂流是七洞溝旅遊景區最主要的旅遊項目。每年的4月至10月,遊客都可以在這裏盡情地享受漂流帶來的快樂。

  綿溪河大峽穀內的綿溪河漂流,從胭脂湖大壩至幸福大橋,全長3000米。上半段1600米為急漂區,下半段1400米為緩漂區。

  大峽穀內,綿溪河水淙淙流淌,幽深秀麗。兩岸的竹林樹林中,飛瀑高懸,奇石崢嶸,有“活化石”之稱的國家珍稀保護植物桫欏,或孤傲聳立,或三五成叢,美麗無比。

  綿溪河中,築壩成湖,河水平緩。沿壩而下,修築的漂流道上,河水湍急。七洞溝,坐在皮劃艇上,在時而湍急時而平緩的河水流中漂流,既有博擊水浪的激情豪邁,又有河中乏舟的柔情舒展,刺激而又安穩,小朋友在大人的陪同下也可以感受體驗,鍛煉成長。

  七洞溝漂流,激流澎湃,水浪奔湧,水花親吻,酣暢淋漓,身心爽暢。

[责任编辑:董慧林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