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安徽 > 特别报道

梦幻黄山·礼仪徽州:打造全国“非遗大舞台”

2015-11-19
来源:香港商报

  

黄山市委书记任泽锋在开幕式上致辞.

【香港商报讯】记者 吴敏 古色古香的徽州建筑,精彩纷呈的民俗表演,现场互动的传统手工技艺……11月10日—15日,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安徽省文化厅和黄山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黄山市歙县成功举行。这是自2012年,黄山的非遗项目再一次在全国舞台上集中亮相。

  黄山市是古徽州核心区,秦初置县,已有2200多年历史。拔地千仞的黄山,流淌千年的新安江,粉墙黛瓦的皖南古村落,勾画成安徽南部壮美的山水画卷。

徽州民俗《叠罗汉》

  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徽文化的核心发祥地,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县城、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中国徽文化之乡、中国牌坊之乡等诸多荣誉。

  本届大展由开幕仪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非遗保护讲习堂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度主题活动等内容组成。全国知名非遗保护专家学者,各地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优秀专家及海内外数万宾客参加。

讲习堂里谈“非遗”

  大展期间,全国知名非遗保护专家学者,各地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优秀专家及海内外超过10万宾客参加和观展。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凤凰网,央视、安徽卫视,新浪、网易,中国文化报及包括本报在内的各大新闻社、卫视及门户网站等媒体竞相予以报道,在海内外引发关注热潮。安徽国际频道还特别制作了两期专题节目,将于近期在欧洲、美洲、澳洲和非洲等国家播出。

  開幕仪式 簡單出彩

  11月10日,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卫国,副省长谢广祥,文化部非遗司司长李雄,省政府副秘书长吴行,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主任杨果,省文化厅厅长袁华,省旅游局局长万以学等出席开幕式。

  黄山市委书记任泽锋,市长孔晓宏,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程迎峰,市政协主席毕无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路海燕,市委常委、副市长吴建春,副市长叶长荫等参加开幕式。

  谢广祥在致辞时说,安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劳动智慧,是我们珍贵的文化记忆。守望他们,就是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展示他们,就是展示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传承他们,就是延续我们的文化血脉。

  任泽锋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和传递着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和经验智慧,是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源泉,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黄山市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的发祥地,不仅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星罗棋布,而且徽墨、歙砚、徽雕、徽剧、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在黄山举办非遗大展堪称花植沃土、名至实归,对于搭建交流普及平台、促进非遗传承保护、推动科学开发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极富徽州特色的民俗表演为开幕暖场,也让观众沸腾。一首《徽州》,勾勒出一方水土的清幽和古朴的民风;《牧牛山歌》令人入迷,愈听愈入佳境;“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一群身着古装的美丽女子飘逸而至,一边绣花鞋,一边低吟缓唱,歌声如痴如醉。原来这是徽州民歌代表作之一《十绣鞋》;徽剧联唱《百花赠剑》、《游湖》、《水淹七军》等节目,突出古朴天然的民间文化色彩和吉祥喜庆的节日气氛,展示别具一格的非遗特色。

  随后,黄山区的《轩辕车会》、歙县叶村的《叠罗汉》和休宁的《得胜鼓》作为徽州特色文化展演惊艳亮相,引来连连惊叹和掌声。

  徽州府衙 复古书房

  此次展址选在耗资近2亿元修复的大型明清徽派古建筑、省保单位徽州府衙内。徽州府衙是古徽州的重要标志,是黄山乃至安徽文物保护的一个大手笔。被誉为徽派建筑的扛鼎之作,今年1月份徽州府衙修复工程获鲁班奖,是安徽省首个获奖古建项目。历史厚重的徽州古建筑与活态展演的传统技艺融合,彰显传统文化的古朴意趣。

  本次大展与首届大展不同的是,采取专题展的方式,分类展示非遗之美。共吸引全国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房用品非遗项目共100余项参与。通过整体展陈设计、复制该项目的文化生态环境,全方位展示该项目的历史渊源、工艺流程、现存流派及核心技艺特点,并设置观众体验区,通过互动和参与,最大程度提高观众对各非遗项目的感性认识。

  展会还邀请了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徐艺乙、中国艺术研究所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习堂活动,以专家讲座和民间对话相结合的形式,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议题进行集中探讨,充分呈现非遗多元共生、民众共享之特质。

  黄山市文化委主任胡建斌介绍:黄山市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发源地,是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和主体地区,是安徽省非遗资源大市。徽州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和程大位珠算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0项(占全省28%)、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占全省三分之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0人(占全省27%)、省级非遗项目71项(占全省21%)、省级非遗传承人145人(占全省25%)。

  “古代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如今是‘千修万修,生在徽州’。”11月11日—14日,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率队来黄山市调研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情况。他指出,非遗传承创新一定要秉承传统,不失其本。要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让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逐步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国家品牌。

  据悉:黄山市或将在成片传统古村落建立依托非遗传承人的非遗综合传习中心,同时在街区建立非遗展示基地试点。

  百工献艺,徽韵流芳

  大展期间,徽州古城星光熠熠,大师云集。走进府衙,墨香浓郁。

  湖笔、徽笔、徽墨、端砚、澄泥砚、歙砚、连四纸、桑皮纸……一件件非遗文化珍品汇聚,为人们带来一场非遗饕餮盛宴。

  传统工艺宣纸手工制作要经过多少道工序?剖竹篾、制浆、捞纸、揭纸、烘干、剪切等十几道工序,需要手艺人的臂力、眼力,更需要他们的心力和智力。

  从事桑皮纸制作35年之久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同烟介绍,迄今已有1770多年历史的桑皮纸的制作要经过选料、蒸煮、拣皮、制浆、帘捞、焙烤等。但令刘同烟骄傲的是,他们的桑皮纸是文物典籍修复的上乘材料,在十多年前是故宫大修的特选材料。

  在另一个展厅内,来自江西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连四纸”也颇引人注目。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纸原料要用毛竹的嫩竹竿,纸料需经几个月的日晒雨淋,使之自然漂白,生产周期长达一年。我国古代鸿篇巨著如《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明史》《十七史》等均采用过连四纸。

  藏族印经工艺是首次来皖展示,包括造纸、制版、印刷等程序,可谓“惊艳”全场。工作人员介绍, 2009年,作为传统技艺的四川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产业代表名录。其造纸原料是一种名叫瑞香狼毒草的根须,经版则选用红桦木为原料,印刷流程完全延续了传统的印刷工艺。

  胡建斌介绍:此次传统技艺展示上,超过85%的项目来自安徽,其中徽州传统技艺占三分之二以上,徽州砚台雕刻、徽州家具、徽州墨制作等动静结合,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第一次参展,吉林省八吉集团总裁桑钜霖带来了东北的松花石砚,引来惊叹不少。桑钜霖告诉记者,参展的歙砚不少,觉得很不错。歙砚制作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祖伟介绍:“一个砚台的好坏需要从多方面来衡量,名砚、名坑、名品、名家、名作及构图设计、雕工制作、神韵意境等都需要考虑。”

  广东非遗保护中心的董帅表示:非遗大展是一个很好平台。笔墨纸砚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忆。本次大展让文房用具背后的故事“跃然纸上”,让文化典籍“穿越”时光,受到了众多参观者的青睐,也提升了此类展览的水准。

  记者观察:守望非遗 续写传奇

  “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炼烟、和料、成型、晾墨、打磨、彩绘……拥有1200多年历史的徽墨制作工序繁杂,一块成品徽墨,从点烟到阴干,历经13道工序,至少需要8个月的时间。让观者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一次大展,展出的不仅仅是几项工艺,更是一个民族文化血脉的体现。漫步府衙展馆,政府在非遗调查、非遗宣传乃至非遗立法方面的努力显而易见。

  中国非遗大展创办于2012年11月,由文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引起较大反响。2015年,经全国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领导小组批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作为大型国家级展会得以保留。节俭、务实、特色、多元成为本届大展的创新关键词。

  主办方称:希望进一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广普及,探讨探索非遗保护方式,形成政府主导、业界推动、民间促进、群众参与共同保护非遗的社会格局,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永续传承并与现代生活和谐共生的良好环境。

  黄山市堪称“非遗”大市、文物大市、民俗大市。黄山市文化委主任胡建斌认为:非遗理应在为现代生活服务中薪火传承、文脉不断;而现代生活,更应该以仰视与欣赏的姿态,崇尚非遗、珍惜非遗、礼赞非遗、研究非遗。

  谈及非遗保护的“黄山范本”,胡建斌如数家珍:以“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古徽州山水村落的保护性旅游开发,“世界非遗”中国珠算在大位小学的传承与发展及“珠心算”的衍生,“非遗”新安医学仍在悬壶济世为现代人防病治病推陈出新,“非遗”徽墨、歙砚、徽笔、徽州漆器、徽州木雕、徽州砖雕等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形成,“非遗”徽剧的进校园、进社区……

  这注定是一次成功、精彩、难忘的文化盛会!白纸黑墨五彩砚,个个都有故事。

  古老手艺传至今日,各个分支门类的独门绝技在国内外的交流展示平台上频繁亮相,大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的氛围日益浓厚。手艺人带着看家本领,从幕后走向了台前。

  歙县国家级传承人郑寒介绍,在技艺类非遗项目中,文房四宝这一体系的传承者稳定增长。以歙砚为例,包括江西婺源地区,目前有数千人在从事歙砚制作生产。

  徽墨非遗传承人周美洪告诉记者,“为了产品创新,我们在墨里面融入很多现代的元素,比如刻墨的模具,我们现在就加入了卡通系列的,包括生肖、黄山图,都是我们新创作的集锦墨。”

  不仅是徽墨,参展的其他多种非遗传统技艺,也都与时俱进,拿出来在当下社会立足的新产品。

  甘肃甘南卓尼的洮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前来参展的洮砚技艺传承人李海平告诉记者,甘肃卓尼县有2400多人在从事这一行业。砚台生产制作呈现行业化、规模化的趋势。

  众多传承人的叙述传递出四个信息,一是传承队伍日渐庞大,二是传统技艺职教蓬勃开展,工匠们都在进行着“华丽转身”,三是技艺类非遗项目逐渐走上生产性保护的道路,四是文房四宝的生产者们不约而同地顺应市场需求,积极研

  发新产品。

  歙县老胡开文墨厂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周健告诉记者,如今墨厂一年产量约为60吨,产品类别丰富。上世纪80年代,墨厂80%至90%的产品都销往国外,而今出口和内销各占一半。

  临泉毛笔的传承人张修尧也有同感。他制作的毛笔有100多个品种,其中既有启功、刘海粟等书画大师们使用过的经典款,也有种类丰富的学生用笔,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

  来自广东的端砚则搭上了 “一带一路”的顺风车。梁焕明是广东省端砚制作技艺传承人,家里世代制作端砚。目前,他开设了端砚博物馆,成立了端砚学院,创办了在线商城,在雕刻技艺领域注册了商标“阴阳双刀”。上月底他去了趟法国,把自家的端砚作品带到了罗浮宫 “一带一路”书画展上。

  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各地独具特色的非遗技艺展示展演,已经提高了民众对非遗的认知度。非遗项目无论是走进寻常百姓家,还是走出国门成为跨国文化交流项目,都体现出非遗保护传承已初见成效。通过恢复传统非遗项目重塑文化生态,未来可期。

[责任编辑:李宁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