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陕西 > 特别报道

華州非遺 絢麗多彩歷久彌新

2015-12-29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悠久的文化歷史,賦予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遺產。在這些觀之不竭的文化遺產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其中一朵珍貴的奇葩。信手采擷幾個,便能窺見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在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的中部,奇險峻秀的西岳華山腳下,「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殷商文化」等數十處古遺蹟,記載著炎黃子孫在此繁衍生息,開創歷史,創造文明的軌跡。作為陝西乃至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區域之一,華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獨特的魅力聞名遐邇。香港商報記者胡秦玉通訊員梁思娟

  華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不僅有華州皮影戲、華州肘木偶、華州秧歌戲等動人心弦的傳統戲劇,有華州皮影制作技藝、華州面花、華州竹編技藝等巧奪天工的傳統手工技藝,有華州糧食字畫、華州花鳥字剪紙等精美絕倫的傳統美術,還有華州背花鼓、鐵里芯子等傳統民俗……無不彰顯出華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絢麗多彩。目前,華州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9個。其中:縣級非遺項目39個,市級非遺項目25個,省級非遺項目9個,國家級非遺項目1個。代表性傳承人縣級192人,市級50 人,省級12人,國家級4人。近年來,華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為進一步加快推進這項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實施辦法,在建立名錄體系、傳承人命名、遺產普查、重點項目保護和重大宣傳活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全區範圍內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氛圍已經形成。

  多措并舉激發非遺活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承載在人身上的活態的文化遺產,貴在繼承與發展。只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大膽的創新,古老的民間藝術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才能有可持續發展的生存空間。為此,華州一方面積極發掘、培養、引進具有領軍作用的高素質管理人才,悉心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劇目和優良活動品牌,帶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快速發展;一方面積極推進機制創新,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活力,探索切合文化市場發展規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資模式,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另一方面,華州積極挖掘旅游景點的文化資源和文化旅游看點,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旅游產業緊密結合起來,以文化帶旅游,以旅游促文化,帶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壯大。同時,華州還不斷擴大對外宣傳力度,提高華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使其成為華州的地域文化符號,成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金字招牌。

  鎮宅辟邪之寶華州糧食字畫

  「五穀」在佛教和道教規儀中,地位極高,被視為奪天地之精華的吉祥物,民間將「五穀」作為辟邪之寶,并用之作畫,懸挂高堂,寓意家宅平安。據考證,糧食字畫起於唐,盛於清,是一門古老而精深的民間藝術。它所用的原料是五穀雜糧和各類植物種子。經過嚴格的篩選、浸泡、熏蒸、烘烤、風乾、晾曬、窖藏等防蟲、防腐、防風化處理后,再采用獨家配制的膠水粘貼而成。用「五穀」做的畫,不但富有立體感,而且保留了糧食的天然色彩。華州糧食畫集繪、雕、塑等工藝技法於一體,涵蓋民俗畫、山水畫、花鳥畫、書法字等6大類,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目前,華州芙蓉園藝術傳播有限公司是全國唯一一家規模最大的糧食字畫專業合作社,年產值逾500萬元,其產品銷往英國、中國台灣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如今,華州糧食字畫已被批准為國家知識產權專利產品,這種生產技藝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的智慧結晶,且難以用現代技術所替代,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遺產。

  千年傀儡戲

  華州肘木偶

  華州木偶戲舊稱傀儡戲,民間也稱「肘葫蘆」、「肘娃娃」等。主要分布在華州大明鎮和畢家鄉,久演不衰。華州木偶戲的偶人身高1.2米,頭部為20公分。其結構分為三部分。一是:除木偶外部著裝外,其內部有一主杆,長約一米左右,多用桐木木質刻制,在主杆的頂部設有幾根拉線,用以操縱頭部、眼、耳、口、頭发等靈活轉動;二是:木偶左右手上各用一根操縱杆,操縱杆用苦竹棍制成并帶有一定彎度;三是:在兩根操縱杆頂端與手連接處用鑽眼將釘子釘牢或用膠水將其固定起來,在操縱時使木偶的手和胳膊非常靈活。華州木偶戲表演形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木偶在表演過程中用錄音磁帶,一台戲5人即可;一種是木偶在表演過程中用打擊樂和文樂器,需要10-15人不等,需要演出的木偶人多達20-30個。表演時,演員在幕后一邊操縱木制玩偶,一邊演唱。木偶戲的唱腔主要以秦腔、迷胡、碗碗腔為主。表演劇目多以傳統劇目為主,如《轅門斬子》、《周仁回府》、《雙官誥》、《鍘美案》等。

  世界電影之父 華州皮影

  皮影,又稱燈影,以在燈光照射下用獸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戲而得名,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皮影戲發源於2000多年前的漢代,唐以后流傳民間,元代發展到鼎盛時期,此后傳向西方,走向世界,堪稱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間藝術。眾多的史料典籍記載印證:世界影戲源於中國,中國影戲源於陝西,而華州是陝西皮影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華州皮影戲將中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流傳千年仍保持原始風貌,被譽為「中華一絕」。作為陝西東路皮影的代表,華州皮影的唱腔以細膩悠揚的「碗碗腔」為主,表演演技精甚,在中國傀儡戲劇中獨樹一幟。2006年,華州皮影戲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華州被命名為「中國皮影藝術之鄉」,華州皮影文化產業群亦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華州皮影的雕鏤制作,均以上等牛皮為原料,經刮、磨、刻、染、燙、綴等20多道工序精工細作而成,造型精巧別致,刻工細膩形象,線條分明流暢,著色考究豔麗,既能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不失民間藝術的古樸淳厚,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華州皮影戲的表演由「前聲」、「簽手」、「上檔」、「下檔」和「后槽」5個人完成。共操持月琴、板胡、二弦、長號、嗩吶等二十多種樂器。生、旦、净、丑四個角色均由「前聲」一人演唱。同時,「前聲」還要操持月琴等五種樂器。而幕布上的所有皮影表演都由「簽手」一人操控。華州皮影戲曾多次赴英、法、德、日、美等國家演出,參加國際交流活動,受到當地觀眾熱烈追捧。

  「隔帳陳述千古事,燈下揮舞鼓樂聲。奏的悲歡離合調,演的歷代奸與惡。三尺生絹作戲台,全憑十指逞詼諧。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一張牛皮演盡喜怒哀樂,半邊人臉收盡忠奸賢惡。」就是對華州皮影藝術的真實寫照。目前,華州皮影遠銷加拿大、法國、日本、德國、中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年產值達3億元。華州皮影雕刻大師汪天喜的作品《松鶴圖》被作為禮品饋贈給台灣領導人馬英九。

  剪紙文化瑰寶華州剪紙

  華州剪紙的圖案、內容多有講究,寓意深刻,可謂每圖必寓意,其意皆吉祥,且種類繁多,形式多樣,花鳥魚蟲、祥草瑞獸,戲劇人物,團花、牆圍花等應有盡有,代表著廣大民眾祈福納祥、嚮往美好生活的淳朴願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華州花鳥字剪紙作為華州剪紙中最能反映漢字文化深刻內涵和外延的一種剪紙藝術,既保持了古老的傳統風格,又展露出現代人的審美品位,被譽為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剪紙文化瑰寶。華州花鳥字起源於蒼頡造字,大膽地用鳥作為文字的主載體,輔以花草,從此打開了花鳥字藝術之門。華州花鳥字是把剪紙、書法和繪畫三者融為一體,吸收了書法中行、草、楷、隸、篆五體之精華孕育而生的獨特書體。其作品均為純手工制作,題材廣泛,構圖嚴謹,造型生動,虛實相生,誇張奇巧,既有現實主義色彩,又富有浪漫氣息。華州花鳥字剪紙是勤勞智慧的華州人民把華州剪紙與華州花鳥字這兩種傳統藝術完美結合而創造出的一種新穎的藝術形式。它具有自然美、情趣美、形態美、哲理美、含蓄美、意境美、和諧美、韻味美、結體美「九大」鮮明特色,完美的表現出了天人融洽,物同我一的生活境界,給人以喜慶、吉祥、快樂的藝術享受。

  傳統手工技藝

  華州竹編技藝

  華州竹編作為一項傳統手工技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已有千餘年歷史。據記載,秦漢以來,華州從事竹編的藝人很多,晚清至上世紀初,華州有「十里紅杏,綠竹千頃」的優勢,竹編遂成為農戶的家庭副業。華州竹編主要分布在沿山地帶,竹器編織的主要原料是青竹和部分木質材料,其工藝最主要的是破篾和編織。竹編制品不但構思獨特,工藝精湛,而且造型精美,種類繁多。1960年,華州群眾為人民大會堂陝西廳編織竹沙發54套,讓華州竹編美名遠揚。改革開放以后,在竹編老藝人靳天寶、張凌雲、李龍本等指導下,華州竹編在陝西及西北一帶聲望很大,產品更遠銷國內13個省市及日本等國。目前,華州竹編已經形成了產業化發展,有力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民間祭祀群舞 華州背花鼓

  華州背花鼓是一種民間祭祀性群舞,主要表演者扎一種巨型扇面五彩舞飾,挎鼓於腹前,雙手擊之而舞,舞姿粗獷原始,舞步多以跳為主要特徵。身后的背花隨著舞者的跳動和舞姿的變化,如孔雀開屏,似旌旗飄蕩。配以鼓聲、鑼聲和舞者節奏強烈粗獷豪放的呼嘯聲,聲威雄壯,有排山倒海之勢,現場氣氛莊嚴而狂熱。時隔近三千年,殷周「雩舞」的表演形態只能在古籍史料中尋求一些記載,但當今華州背花鼓的步法,卻和歷史典籍中所描述「雩舞」的步法及其相似,由此推斷,華州背花鼓就是殷周「雩舞」的沿續。華州背花鼓作為取水迎神祭祀活動的一種專用舞蹈,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具備相對的穩定性,保留了較為古老而原始的面目,為當今繼承發展民族民間藝術以及研究古代有關祭祀舞蹈的淵源、演變、流傳提供了珍貴的活資料。

  傳統風俗禮饃 華州麵花

  華州麵花俗稱「花花饃」,是廣泛流傳在華州民間的一種傳統風俗禮饃,貫穿於歲時節令、人生風俗禮儀之中。華州面花內容豐富,造型千姿百態。無論是歷史人物、民間傳說,還是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或意象生動而巧功天成,或誇張變化又栩栩如生。既是嚴肅莊重的禮儀麵食,同時具有適用性及觀賞價值,是藝術性頗高的民間藝術品。華州麵花捏制的形象種類繁多,最突出的特點是:一般不著色,花面潔白如玉,保持了麵食自然的白、香、形,造型質樸厚重,簡潔明快,內涵豐富,富於變化,大膽誇張,不以形似,而以神似為滿足,同時又有嚴肅莊重的禮儀文化。1989年8月,應中國美術館邀請,華州人民政府組織,以華州麵花為主打參加了華州民俗風情展。展出期間,原國家主席李先念和無產階級革命家習仲勋親臨現場參觀,并給予了華州麵花高度評價。

[责任编辑:郑婵娟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