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安徽 > 特别报道

讓古建生輝讓鄉愁永存 千年古黟驚豔世界

2016-06-27
来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吳敏報道:北緯30°,秦置古黟。黟縣地處皖南,素有“桃花源裏人家”之稱。相傳陶淵明曾到此遊覽並寫下了傳世之作《桃花源記》。

  千百年來,“桃花源”就是一個理想生活的圖騰,一個浪漫夢幻的鄉愁符號。

关麓人家 沈光洪摄影

“黟”气风发的屏山古祠堂——御前侍卫艺术精品民宿

醉美宏村-许晖

  作為古徽商的發源地之一,黟縣也是徽文化“活化石”徽派建築的故鄉,境內完整保存1590幢明清古民居和眾多古村落,擁有1座曆史文化名城、2處世界文化遺產、3個全國重點文保單位、6個全國曆史文化名村、31個傳統村落,為皖南之首。

  宏村,那裏別出心裁的科學的村落水系設計,被稱作“研究中國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西遞,古代民居建築的寶庫、明清民居博物館;南屏,那是中國古祠堂建築博物館;屏山,則是徽州風水第一村;盧村,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的木雕樓群而著稱,享有中國木雕第一樓之譽……

  這些村落古建當下依然活色生香,讓人有種穿越回明清的感覺。這不僅僅是當地曆史文化的實體表現,更是當地尊重曆史文化和一以貫之鍥而不舍推動古建築保護利用工程的碩果。文化遺產如何融入生活?在世界很多城市,文化遺產在被開發利用的同時,都以重視遺產的曆史內涵為前提,從而實現文化的傳播與傳承。黟縣這一科學之舉,不僅卓有成效地保護了生態環境,也極大地推動了文化傳承。向世界提供了一個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利用的典型案例。

  同時,黟縣作為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山水資源富集的世界文化遺產地,借由國際化的視野,挖掘本區域的文化內涵,在整合資源的基礎上放大文化DNA,以創意來提升和擴展產業外延,無疑是對創建國際旅遊度假目的地路徑的有益探索。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2200多年來,曆經行政區劃變遷與調整,作為古徽州文化的重要傳承地和核心地區,黟縣始終占據著徽州空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當曆史的榮光穿越過往的輝煌,新安古老郡縣的土地上,一座承載著千年曆史、閃耀著徽文化光芒的曆史文化名城,正從歲月長河中從容走來。

  “黟”往情深:“徽州符號”美譽全球

  古建築承載了一個民族的曆史和文化。1948年12月北平圍城之際,梁思成強烈呼籲:要保護好古建築。然而現在很多專家認為:古村落比故宮更難保護。故宮的價值大家都知道,但“鄉土民居”的價值不一定知道。

  在社會經濟發展建設中,古村落生存或毀滅考驗地方政府智慧。

  2000年11月,“船形村”西遞、“牛形村”宏村兩處黟縣明清徽式古村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黃山市成為中國繼北京後第二座同時擁有兩處以上世界遺產的城市,同時也是世界上首次把古村落古民居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毫無疑問,“世界文化遺產”帶來的不僅僅是榮耀,還給黟縣帶來了無限新的可能。如今,黟縣已然成為中國旅遊業的一張響當當的“名片”。現在發展的一切,都似乎沾染上“世遺”的色彩,無論是旅遊還是縣域經濟的發展。

  有數據顯示:中國每天消失300個自然村落,形勢相當嚴峻。

  巴黎的古建築讓人歎為觀止,他們把新老城區分開,老城區不允許現代建築踏足半步;而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把人和房子一起保護”(也稱“整體性保護”)的意大利同樣對古建築癡心一片;英國倫敦,則堅持走古老與現代的融合之路;西班牙巴塞羅那的“造城運動”被公認為世界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對有價值的曆史建築分三個級別,實行“活化曆史建築夥伴計劃”。

  可見,古建築保護是全世界面臨的選擇和難題。而古村落古民居的保護與利用已經成為黟縣文化傳承中最為精彩的一章。

  對於黟縣古建築而言,能屹立數百年不倒,實在難得,而世界文化遺產地、文保單位等“封號”也已經體現了它們的地位。另一方面,經曆過歲月的風霜,它們有些已風燭殘年,需要被照料。

  客觀上說,建築保護本來就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遊戲”,自然的破壞力是它們終其一生都逃不開的敵人。當然,還有那些對古建築缺乏敬畏的人類。

  黟縣現存徽州古民居體量巨大點多面廣,隨著經濟的發展,在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中如何守望這片“鄉愁”,處理好傳承與發展、修複與創新、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做到可持續發展,浸潤在徽文化熏陶中的黟縣人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探索。

  曆屆黟縣主官都有著一個深刻的共識:古建築的壽命取決於和它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們,取決於政策、資金、技術、人才、平台和社會的整體理念。對黟縣這千年古城而言,唯一不能做的,是等待。

  “要讓珍貴的徽州文化留下來、活起來”、“保護好祖輩們留下的這一脈燦爛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曆屆主官語調鏗鏘,努力實現徽文化由“軟實力”到“硬產業”的嬗變。

  “黟”心“黟”意: 保護利用模式成鮮活樣板

  如果祖先再回到巴黎,他們依然可以找到回家的路——這是法國人對自己的建築設計的自信。那么古人穿越回黟縣呢?他們今天同樣可以欣慰地看到從前的模樣:小橋流水人家,青磚小瓦馬頭牆,回廊掛落花格窗,故鄉,依然遺世獨立又婉約細膩。

  唯一改變的是,那種山水環繞的意境、那種粉牆黛瓦的風情、那種炊煙嫋嫋的韻律,已經成為無數攝影家癡迷的焦點、旅行者永恒的記憶、都市人心中的家園。

  黟縣古村落古民居,不僅僅是當地曆史文化的實體表現,更是當地尊重曆史、尊重文化和認真保護、切實行動的表現。

  讓古建築留在故土、讓古村落完好保存。據不完全統計,2001年以來,黟縣共籌措古建築保護利用資金16.5億元,不斷強化對31個以西遞、宏村世界文化遺產為代表的古村落、古民居的保護管理。實施了近500幢古建築和17個古村落保護利用,打造產業類和事業類業態19種360餘處,讓古建築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同時,黟縣旅遊業快速崛起。全縣旅遊接待人次和旅遊直接收入每年以20%以上的幅度增長,以遺產地文化旅遊為龍頭的支柱產業已經形成。

  時代因有意義而載入史冊。1997年,黟縣政府按照“政府主導、企業運作、村民參與”的方式,在宏村啟動了實質性的古村落保護和整治行動。其後,成立了專門的文化遺產管理機構和保護基金會;在全國首次建立了文物建築認領保護機制,廣泛吸引民間投資,共同參與搶救古民居資源。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對古民居重點保護、掛牌保護、異地保護、集中保護等模式。其中,開發古村落旅遊的利用保護模式,激發了廣大村民的參與熱情。如今宏村、西遞等地,80%以上的村民從事旅遊,村民80%以上的收入來自旅遊,成為皖南古村落保護利用的樣板。

  而發軔於2009年、由黃山市委市政府部署決策的“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則為古建築披上了“黃馬褂”,這更加堅定了黟縣決策者的信心,由此把黟縣古建築保護利用帶到一個新階段,更多的徽派古建築因此像西遞宏村一樣,進入社會各界視野,實現科學保護、合理利用、永續傳承。

  奮楫者先,創新者強。近年來,黟縣在保護和發展的關系處理上,跳出一段富有平衡美的精彩華爾茲。該縣把保護曆史文化資源作為核心競爭力,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遺中心合作,以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和皖南國際旅遊示范區為平台,不斷實施、推進和提升徽州古建築保護利用工程、古民居產權流轉等各項工作,打通社會資本與古民居保護聯接、利用的通道,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古民居保護開發,借助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形成多元保護利用的良好勢頭。探索了一條“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實現更好保護”獨具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古建保護是產業發展所依賴的基礎,產業發展是古建保護可持續的保證”,務實的行動和創新的思維如虎添翼,此過程中,人們看到了文明的傳承和進步。

  坐擁豐厚的曆史厚贈,其保護的重大使命不能畢其功於一役。當前,黟縣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利用工作走上法制化、規范化、程序化軌道,古建築保護利用已經從修繕為主向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實現更好地保護,形成保護與利用在較高水平上的良性互動、良性循環的新階段。

  “黟”如既往 :十三五啟“古建築+”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這對遺產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黟縣《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十二五期間,黟縣徽州古建築保護利用工作卓有成效,黟縣美譽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遊客接待量、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詩詞歌賦”般的田園意境更具神韻。

  以古村落、古民居為主體的曆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對徽州古建築實施全面保護利用,是戰略延續,是深度創新,更是曆史擔當。記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間,黟縣加大曆史文化名城名街名鎮名村保護力度,加快22個中國傳統村落保護項目建設進度,深化徽州古建築保護利用工程。同時,將實施徽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工程,推動徽文化創造性發展。其中健全古建築修繕、產權交易審批管理制度,總結古民居流轉試點、古建築委托管理經驗,創新祠堂、古道、名人故居等古建築保護利用方式。籌建縣博物館,推進西遞千藝坊等非遺基地建設。

  “古建保護是產業發展所依賴的基礎,產業發展是古建保護可持續的保證。只要科學規劃,有序推進,保護生態,注重協調,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創新業態,活化機制,就一定能把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打造成為經典工程、傳世之作”,黟縣主官表示。今年,黟縣被確定為黃山市徽州古建築“效益提升實驗區”,將繼續探索市場化保護利用新途徑,這不僅是工作拓展,更是戰略延伸,是整體提升和深度創新。包括推進整體形態古村落和單體形態古建築的保護利用,形成集群化的徽州古建築特色主題發展空間格局,構建以“黟縣民宿”為代表的特色產品服務體系。同時,推進攝影、寫生、演藝、收藏等衍生產業發展;爭創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在古城區建設民宿、懷舊影院、藝術館、酒吧、非遺展示中心等,填補古城文化休閑旅遊的空白。

  黟縣把古村落古民居作為一張名片,一直堅持全面、正確、規范闡述蘊含其中的徽文化內涵,通過科學合理的策劃、設計、包裝,注入文化、休閑、體驗等因子,一批散落、閑置的古民居,被成功打造成別具風情的古民居客棧、文化酒店、鄉村會所、酒吧茶吧。差異化、市場化的保護利用之路將飽經滄桑的古民居推向了另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

  以西遞宏村為龍頭,以周邊山水、古村落資源為基礎,黟縣近年來打造了以世界文化遺產地為核心、非遺產地古村落為基礎、其他鄉村景區為補充的較為完備的旅遊產品體系。現在,以國際山地車賽、攝影大展為主軸線的各大文體旅遊精品大放異彩。截止目前,全縣共開發旅遊景區景點22處,其中國家5A級景區2處、4A級景區4處、3A級景區1處,旅遊專業村6個。2015年,全縣接待遊客1308.3萬人次,旅遊總收入99.53億元、同比增長12.72%。全縣近30%的居民不同程度參與到鄉村旅遊發展,22處景區周邊群眾70%收入來源於旅遊業。

  放眼黟縣青山秀水間,古色古香而各具特色的古村落,以完整的生態系統和時空形態呈現在人們面前,多型態景區構成五彩繽紛的旅遊版圖。從豬欄酒吧、萬巢酒店、黃嶽畫院、繼善堂到現在的禦前侍衛……越來越多的老房子通過認養、認租、認購、認領等方式,重綻華彩並且華麗轉型 。一批藝術會所、民俗客棧、傳統手工作坊、主題博物館等新型業態搖曳多姿,像鯰魚一樣激發了村民們保護利用老房子的活力。不僅沒有淹沒於現代化發展大潮,反而實現了保護與利用的和諧統一,煥發了新的價值和商機,成為黟縣名片上生動的文化記憶、旅遊市場上的新寵,深得中外遊客的喜愛。

  “黟”寸丹心 電影“老炮兒”匠心獨運

  古建築合理利用需要創新、需要有創意,才可以達到活化目的,才可以延續到未來。在古建築保護利用工程推進的道路上,有太多的黟縣人和新黟縣人持續不斷的的在述說他們深愛的這座縣城。

  在引入更多的力量來保護上,黟縣將整體保護、重點保護、活態保護、特色保護相結合的保護體系和多主體參與、多元化投入、多業態發展、多價值挖掘相結合的利用體系結合起來,既讓物質文化遺產“凝固住”,也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守住古村落、古民居的 “筋骨肉”。促進鄉村社會和城市發展共融共生,真正實現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

  6月8日,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利用與民宿發展論壇在西遞舉辦。本次論壇是2016年中國文化遺產日安徽省主場活動的一項重要議程,由安徽省文物局和黟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論壇上黟縣民宿代表禦前侍衛業主張震燕就如何做一個好的民宿論題進行“黟山論劍”。

  事實上,有很多熱愛徽州文化、鍾情於徽派建築的外來人士,積極投身於徽派古民居的保護。

  豬欄酒吧在西遞和碧山村用古民居改造成鄉村民宿,它的房價比黃山市五星級酒店還高,並且從不打折;境外一家花旗銀行的董事坐私人專機到黃山機場後驅車到這裏住上一夜;法國歐萊雅老板和奧斯卡金像獎得主、威尼斯國際影後朱麗葉·比諾什帶著她的家人來這裏度假……

  豬欄酒吧項目的成功實施帶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古民居的保護利用工程。巢酒店系列、宏村糧庫咖啡、關麓小築等遍布鄉野的充滿徽州風情的特色民宿風生水起,異彩紛呈。

  “你們把那邊的房間退了,我就在這裏住。”前不久,香港北角的張佰裕先生到黟縣,本已入住一家五星級酒店,但看到古色古香的禦前侍衛時,便忙不迭要朋友換住處——這家民宿,同樣是黟縣徽州古建築保護利用工程的成果之一——禦前侍衛藝術酒店。

  不管是曾經廢棄已久的老屋,還是曾經是險遭遺棄的祠堂,在黟縣,它們得到了悉心的呵護和保育。其中一些老房子在設計師的巧手下一座座“起死回生”,變身成為各具特色的民宿精品。

  禦前侍衛位於宏村與西遞之間的屏山古村。2014年,和老謀子合作了二十多年、著名電影人張震燕與此地結緣,投入800萬曆時三年細工慢琢,破敗不堪的祠堂煥發風采,現代與複古、徽派與海派交織相融。今年5月,央視財經欄目予以近半小時的專題報道。2016年初開業以來,已經吸引了海內外諸多遊客流連駐足,馮小剛、范冰冰、郭濤等眾多明星大咖都曾是這裏的座上賓。

  此前的2008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他參與建起了秀裏影視村,還原黟縣百姓生活場景,450棟古民居,各自展現著不同的曆史文化傳承。這裏也曾是電影武林外傳的拍攝地,被譽為“濃縮版徽州”。

  影視城之後,張震燕偶然間在屏山發現了這處禦前侍衛於是就有了這家精品民宿的誕生。

  制片人、建築狂熱者、藏家、民宿老板,張震燕身份多樣,但如今記者更願意將其看作是一個徽州古建保育者。

  在景區周邊,一些在古民居室內陳列徽州四雕、藝術畫作、徽州楹聯的文博館與私人藝術工作室日益增多,延伸了古民居、古村落旅遊的文化內涵。

  黟縣的古村落、古民居是拍電影的天然場景,《菊豆》、《臥虎藏龍》、《畫魂》、《蘇乞兒》、《三城記》、《搭錯車》等著名影視劇作都在這裏大量取景。

  受此啟發,另一位跟隨張藝謀20多年專門從事電影場景制作的黟縣人胡中權則利用古民居集中保護政策,投資過億在陶村打造了一處古民居異地搬遷集中保護利用的典型——守拙園,形成了一個集影視攝影、休閑度假等多種文化旅遊業態的保護利用新模式。

  這是黟縣吸納社會力量“活化”古建築、讓老房子被賦予時代之音的幾個小縮影,也是古建築保護利用工程的成功典型范例。專家認為:“這些業態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礎上豐富內涵內質、提升品相品位,在對接市場中提高了附加值,從而更好更快更充分地發揮徽州古建築的經濟社會效益。”

  “田園風光+文化村落+鄉居生活”的黟縣民宿,帶動了黟縣鄉村旅遊品質飛躍,成為黟縣旅遊又一大特色品牌。該縣旅遊部門把特色民宿與景區一起分類包裝,有針對性的將“黟縣民宿”服務產品推向海外市場。每年春節黃金周,黟縣古村落和鄉村客棧過大年活動備受海內外遊客青睞,每每出現一房難求的局面。“桃花源裏過大年”已成為知名品牌。

  在去年11月於黃山舉辦的中國民宿大會上,徽州民宿二十佳名單公布,黟縣的民宿占了13席。這些民宿的住宿價格,從100多元至2880元不等。今年“五一”和端午期間,這些民宿幾乎全部爆滿。

  今年,黟縣入選十大“中國鄉村民宿發展示范縣”名單,為安徽省唯一上榜城市。目前,該縣民宿已逐漸形成產業鏈,擁有“複古、文化、賞景、休閑、體驗”五大類、98家精品特色民宿及150家特色農家樂,精品文化客棧服務體系漸成規模。

  看的是風景,賞的是文化,留住的是根。古建築保護利用工程的推進,特色民宿的建設,成為了黟縣文化與旅遊聯姻雙贏的一個符號。

  作為國內鄉村旅遊開發(尤其是古村落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當前,黟縣正在全力打造現代國際鄉村旅遊綜合示范區。有理由相信,擁有“國家生態示范區、中國旅遊強縣、中國文化旅遊示范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范縣、”等十多張國家級名片的黟縣,將煥發出更加美麗的姿彩。

  記者手記:

  “黟”往直前:保護民居村落 賡續古黟薪火

  古建築是一座城市的“記憶”,是社會發展的“年鑒”,是區域文化的“展板”。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它們或許滿臉皺紋,但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當古村落穿過曆史的塵埃,與村莊整治等現代文明交彙碰撞,帶給我們的並不是非此即彼的簡單二元選擇。保護,我所欲也;發展,亦我所欲也。魚和熊掌如何兼得,其實考驗著地方政府的智慧。

  前段時間,習總書記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曆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

  面對新一輪的文化遺產旅遊開發熱,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的矛盾也不斷凸顯,文化遺產如何告別孤芳自賞,商業開發怎樣把握好度?

  在黟縣,政府和民間共同探索,重投入,深挖掘,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實現更好的保護。同時強化田園風光保護利用,堅定邁步,持之以恒,文化遺產的“活路”已經越來越寬廣。從西遞宏村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地、古村落保護利用工程為代表的古建築合理利用,到守拙園、禦前侍衛等的橫空出世,已經巧妙地找到了“保”與“用”的平衡點,並且走出了一條讓文化遺產能夠“活”在當下並融入我們生活的成功之路。

  在這裏,文化遺產就活在現代生活。紛至遝來的遊客們說,這裏的山、這裏的水、這裏的老屋,讓我們找到了鄉愁,找到了回家的感覺。

  央視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播出的黟縣屏山村的曆史變遷及民間習俗,梳理傳統村落的發展脈絡,展現了黟縣民居、民俗、小巷特有的風情以及古黟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觀念,也聚焦了海內外華人記憶中的鄉愁。

  心安之處是故鄉,記者就是在黟縣出生與成長的。走在鄉愁裏,故鄉在心中。徜徉黟縣,一座座古村宛如一本書,一棟棟建築、一條條街道好似“字”和“句”,一處處古橋和牌坊是“章節”,一幢幢院落是“注釋”,寫就了古徽州獨特的文化底蘊。

  在西遞宏村,我們可以感知徽州古村形成與發展的一個縮影。那些祠堂、牌坊、民居、深巷、拱橋、溪流、池塘,處處透出時間與空間的意象。

  黑與白,是徽州民居最為明顯的視覺符號。佇立在西遞的村口,遠山、近水、粉牆、黛瓦,構成“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的田園詩意境。

  隨著黟縣對古建築保護利用工程的縱深推進,每一幅畫卷裏,都是人們神往的家園意象。遊弋其間,不由感歎,今兒有幸,還能走過看過這些迷人美麗的鄉村古老小村落,說不定哪時它們就自然消失了,漸漸的,或許就沒有知道了。它的曆史,它的美麗,它哺育的後輩亦或許能憶起,卻也不能一踏故地,尋覓兒時那些種種頑劣及純美。

  曆史上先輩創造了徽州古建築,當他們回望我們正在不遺餘力地加以保護與傳承,一定會深感欣慰;現代人創造了城市文明,當他們在水泥森林包圍中感歎仍有這方“有山、有水、有鄉愁”的精神家園,一定會倍加驚羨!

  美國知名的蓋蒂保護研究所曾出過一本書,大意是說建築遺產保護就是與自然的破壞力賽跑,本質上我們永遠跑不贏,但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盡可能將它們更長久地保存下去。

  房子有人住,才不容易壞。人的生活才是文化遺產的靈魂,對於古建築,活化其用途,嵌入現代生活,為大眾所用,其生命才算真正得到延續。因此,盤活古建築,才是對它最好的整體性保護。

  春秋遞嬗,鬥轉星移。現在黟縣從政府到公眾都非常重視古建築保護、強化文化內涵,並找到了一條“活化”之路。

  時代大考見證了古黟曆史的榮光與輝煌,也紀錄了曆屆主官的責任和擔當:保護好、利用好、宣傳好,讓遺珍生輝,讓鄉愁永存。

  山含書卷氣,水流翰墨香……賡續在乎內核。常變的風景,永遠不變的是傳統的精髓。保護文化遺產,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馬頭牆奔騰不息,讓我們齊心協力,保護好文化遺產,在現代語境中賡續傳統、賡續民族文化的薪火!

[责任编辑:朱剑明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