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 開辟中國革命新天地

2017-07-24
来源:江西日报

  龍市新貌

  本報記者 陳斌華 齊美煜

  一條龍江河,宛如一條碧綠的腰帶,將整座小鎮輕輕地攬在一起。河的兩岸,分布著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客家建筑。其間,身穿紅軍服的參觀者,不時來往穿行,為這座寧靜的小鎮增添了不少活力與生機。

  這里是井岡山市龍市鎮。2017年盛夏,當我們走進這里,首先見到的是紅四軍建軍廣場那座高大偉岸的雕像。雕像中的朱德和毛澤東,目光注視前方,雙手緊緊地握在一起。

  九十年前,朱德和毛澤東兩位偉人,正是在這里,正是像這樣,緊緊地握住了對方的雙手。這一握,標志著朱德領導的八一南昌起義部隊,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勝利會師在井岡山。這一握,開辟了中國革命的新天地,標志著農村包圍城市革命思想的初步形成。這一握,將龍市鎮與中國人民解放軍,與中國革命的偉大進程緊緊連在了一起。

  徜徉在龍市鎮,沐浴在陽光里,望著一件件歷史文物,聽著一段段真實感人的故事,觸摸著一處處革命遺跡,九十年前在這里發生的波瀾壯闊的歷史,漸漸在腦海里清晰。

  會師雕像

  當機立斷——

  移師井岡保存革命火種

  歷史不會忘記,1928年的春天,共產黨人曾一度在湘南地區掀起革命高潮。歷史將永遠銘記,1928年的春天,危難之時,是朱德當機立斷移師井岡。

  1928年1月上旬,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軍余部從粵北轉至湘南宜章縣境。1月12日,起義軍智取宜章城,揭開了湘南起義的序幕。隨即,南昌起義軍余部被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1師,朱德任師長,陳毅任黨代表,并組建了宜章農軍。在粉碎國民黨軍許克祥部反撲后,于2月6日建立宜章縣蘇維埃政府。

  革命一旦爆發,就如同奔騰的河流,傾瀉直下。在中共湘南特委和各地黨組織領導下,工農群眾紛紛起義。得益于工農革命軍第1師的幫助,郴縣、資興、永興、耒陽等縣城先后被農軍所占領,并相繼建立了蘇維埃政府。革命的火種,在湘南熊熊燃燒起來!

  趁著革命的東風,1928年3月中旬,中共湘南特委在永興縣太平樓召開湘南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了湘南蘇維埃政府。在革命斗爭中,革命武裝也逐步壯大了起來。于是,中共湘南特委將宜章、耒陽、郴縣和永興、資興五縣農軍,分別編成工農革命軍第3、4、7師和兩個獨立團,共8000余人。

  就在革命的烈火熊熊燃燒之時,國內的政治局勢悄然發生了變化。寧漢戰爭結束,唐生智部通電接受南京政府收編,使他們可以騰出更多力量來對付湘南的農民運動。

  為了撲滅這場武裝起義的熊熊烈火,湘粵軍閥根據南京國民政府的命令,糾集了七個師,從湖南衡陽和廣東樂昌兩個方向南北夾擊,進逼湘南。地圖上,南北兩支國民黨軍就像一把巨大的鉗子,將起義軍死死夾在湘南地區。

  龍市一角

  外有國民黨軍日益緊逼,內有地主武裝瘋狂反撲,起義軍腹背受敵。是拼個魚死網破,還是盡快轉移?

  乍暖還寒時節,起義軍生死存亡之際,朱德想到了井岡山,想到了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此前他們曾多次聯絡。1927年10月底,起義軍到達信豐時,朱德第一次聽到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的消息。后在江西轉戰時,朱德又派毛澤覃到井岡山,同毛澤東取得聯系。

  關鍵時刻,朱德當機立斷,揮師上井岡山!工農革命軍轉危為安,開始了新的發展階段。

  勝利會師——

  革命力量匯成鋼鐵洪流

  龍江書院,一座客家風格的院落,建于1840年。院內屋宇參差,天井錯落,回廊串通。這里先是客家子弟的學堂,后為滿足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對基層軍官的需求,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在這里創辦了第一期軍官教導隊,也就是國防大學的前身。

  歷史的硝煙雖然遠去,但會師的歡呼聲,依舊回蕩在亭臺樓閣之中。

  得知朱德起義部隊即將到來,井岡山上的工農革命軍與群眾熱情高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劉克猶的談話記錄》里這樣描寫:“除了糧食還要籌備豬肉蔬菜,龍頭街上和附近的村莊都要騰出房屋給部隊住,還要攤好鋪草。古城、新城的農民打著松明火連夜送糧。短短的幾天內籌備了十幾萬斤糧食,堆滿了張家祠和天后宮幾個地方。”

  紅四軍建軍廣場

  1928年4月中旬,陳毅帶著工農革命軍第1師主力一部和湘南農軍第3師、第7師以及何長工、袁文才、王佐帶領的第2團一起到達酃縣的沔渡,和朱德率領的主力部隊會合。接著,朱德、陳毅帶領直屬部隊從沔渡經睦村到達井岡山下的寧岡礱市(今龍市鎮),分別住在附近的幾個小村子里。4月下旬,得知朱德已到井岡山,毛澤東率領部隊從湘南的桂東、汝城返回礱市,到龍江書院去見朱德。

  在井岡山會師紀念館原館長胡衛華的帶領下,我們沿著朱德、毛澤東當年見面的足跡,依次走進大門,穿過院子中間的石橋,來到龍江書院里。

  “他們見面之后,經過道明堂,最終來到了天星閣舉行了一個座談會。”胡衛華指著位于書院最里面的天星閣說,就是在這個地方,朱德、毛澤東就部隊會師、主要干部的配備問題進行了座談。爬上古樸的木質樓梯,6張長桌、6條長凳組成的一個簡易會談桌便呈現在我們眼前。桌上擺著紅底白字的桌簽,左邊寫的是“毛澤東同志座位”,右邊寫的是“朱德同志座位”。環顧四周,并沒有墻壁,幾根立柱支撐起了整個閣頂。

  “這些都是原樣復制的。”胡衛華介紹,經過座談,兩人決定于1928年的5月4日,在龍江河旁的沙堆上,也就是今天的紅四軍建軍廣場上,舉行盛大的會師儀式,成立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

  談起會師的意義,胡衛華有些激動。他認為,井岡山會師極大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保存了一大批堅定的紅軍政治干部和軍事干部,聚集了湘贛邊界武裝力量的精華,壯大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武裝力量,加快了井岡山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勢,推動了井岡山革命斗爭繼續向縱深發展,迅速取得了“4至7月4個月的各項軍事勝利和群眾割據的發展”。

  還看今朝——

  率先脫貧發力未來

  歲月更替,斗轉星移。90年時間,滄海一瞬。井岡山,這片紅色的熱土,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7年2月26日,對井岡山市來說,是一個永遠值得銘記的日子。就是在這一天,井岡山市甩掉了貧困的帽子,成為我國第一個脫貧摘帽的縣級市。

  ——“有能力”的“扶起來”,實現家家有致富產業。實現每個鄉鎮有一個產業示范基地、每個村有一個產業合作社、每個貧困戶有一個增收項目,確保家家有一個致富產業,戶戶有一份穩定的產業收入。

  ——“扶不了”的“帶起來”,實現個個有資產性收益。采取股份制、聯營式、托管式等多種合作模式,通過吸納貧困戶或以資金,或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參與產業發展,固化貧困戶與企業、基地、合作社的利益聯結,讓每家每戶有一份穩定的資產性收益。

  ——“帶不了”的“保起來”,實現人人有兜底保障。使貧困人口盡可能享受低保,盡可能享受更高標準的低保,讓低保線略高于貧困線標準,通過政策兜底保障,實現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

  ——“住不了”的“建起來”,實現戶戶有安居住房。通過開展“消滅危舊土坯房,建設美麗鄉村”攻堅行動,確保每一棟危舊土坯房都能拆得動、建得起、住得進。

  ——“建好了”的“靚起來”,實現村村面貌提升。推進鎮村聯動和美麗鄉村建設,實現25戶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通自來水,所有行政村衛生室、文化室、黨建活動室均已達標。

  脫貧以后的井岡山人并沒有滿足。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井岡山市全面推進全國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誓將井岡山打造成紅色最紅、綠色最綠、環境最好的一流景區。

  ——注重紅色培訓引領,充分利用獨特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采用情景再現、體驗式游覽等方式,讓游客的心靈與歷史展開零距離對話。

  ——注重旅游全域覆蓋,強化山上山下互動。啟動“旅游+”“茨坪+”行動計劃,山上與山下互動,景區與城鎮互通,旅游產業發展活力和潛力更加集聚。

  ——注重市場經濟理念,強化旅游宣傳營銷。“請進來”“走出去”,全方位宣傳,多層次推介,井岡山旅游品牌得到提升。

  …………

  2016年,井岡山接待來山游客、旅游收入及門票收入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并成功入選“全國重點生態旅游目的地”“全國十大最熱門的紅色旅游目的地”“我最向往的黨史紀念地”。

  (本版圖片均由本報記者陳斌華攝)

  (故事一)

  工農革命軍的“三大任務”

  槍桿子里面出政權。1927年11月下旬,工農革命軍第二次打下茶陵縣城,建立了湘贛邊界第一個工農兵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譚震林任工農兵政府主席。

  打下茶陵的后期,發生了團長陳浩企圖脫隊投敵的事件。團政治部主任宛希先及時派人向前委報告,關鍵時刻,毛澤東率領一個連趕上部隊,逮捕了叛徒陳浩等人。

  根據打茶陵出現單純軍事觀點的狀況,毛澤東代表前委在礱市宣布了工農革命軍的“三大任務”:第一,打仗消滅敵人;第二,打土豪籌款子;第三,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

  “三大任務”的頒布,明確了軍隊政治與軍事的關系,為人民軍隊的建設和發展指明了方向,是政治建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工農革命軍不單純是打仗的工具,還是一個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需要做群眾工作,還要自己解決經濟給養。

  (故事二)

  龍超清“招安”袁文才

  寧岡的革命基礎非常深厚。1926年11月間,成立了中共寧岡縣黨支部,龍超清為書記。

  龍超清是寧岡的官宦子弟,早年在南昌求學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回到家鄉后聯合一批先進分子,籌建了中共地方黨組織。

  黨支部開展的一項重大活動,是動員袁文才率“馬刀隊”接受“招安”,借機把他爭取過來。袁文才是井岡山綠林“馬刀隊”的參謀長,掌握著實際兵權。龍超清代表縣公署在寧岡上坊村親自與“馬刀隊”的代表談判。

  曾為“馬刀隊”成員的李少恒回憶,1926年9月,袁文才率50余人、36條槍開赴縣城新城,接受縣公署的“招安”,編為寧岡縣保衛團。就在“招安”后的一個多月,在黨支部的動員下,袁文才抓住北洋兵駐軍撤離的機會,率領保衛團武裝起義,繳獲縣清鄉局的槍支,掌握了全縣。

  在黨支部領導下,寧岡成立了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權,各級群眾組織也建立起來,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工農運動。

  (故事三)

  紅旗插上井岡

  1927年9月29日,工農革命軍到達永新縣三灣。袁文才、王佐對工農革命軍的態度是能否在井岡山建立根據地的關鍵。為了解袁、王等人的情況,毛澤東一到三灣就給袁文才寫了一封信,派人送往寧岡。袁文才接信與部下研究后,派出陳慕平與龍超清等三人前往三灣,與毛澤東接頭。

  毛澤東得知袁文才確系共產黨員,表示歡迎工農革命軍開往寧岡。10月3日下午,部隊從三灣開到寧岡古城。當天下午至10月5日,前委在古城召開擴大會議。古城會議的主要內容,一是總結了秋收起義的經驗教訓,二是確定在以寧岡為中心的湘贛邊界建立根據地,同時決定對袁文才、王佐地方武裝采取團結、改造的方針。古城會議結束的第二天,即1927年10月6日,毛澤東率陳浩等人來到古城與茅坪之間的荷花鄉大倉村,與袁文才見面。

  大倉會見,雙方氣氛極為融洽,毛澤東代表前委送給袁部100條步槍,袁文才等人非常高興,回贈了1000塊銀洋,表示歡迎工農革命軍進駐茅坪,并包攬部隊的糧餉。井岡山的寨門,在袁文才手上打開了,工農革命軍把武裝割據的紅旗插上了井岡山。

  (故事四)

  井岡山分田

  1928年5月20日,湘贛邊界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茅坪謝氏慎公祠召開,到會的有地方黨和軍隊黨代表60余人。

  毛澤東主持會議,他分析了中國革命的特點和形勢,總結了邊界斗爭的經驗教訓,回答了“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問。會議的第二項內容是討論黨的各項工作,制定鞏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的七條政策。會議的第三項內容是選舉產生中共湘贛邊界第一屆特委會,選舉毛澤東為書記,委員19人,同年6月上旬增加到23人。

  1928年5月底,在茅坪倉邊村召開了湘贛邊界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了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選舉袁文才為主席。按照邊界黨“一大”的決議,邊界各縣掀起了分土地的熱潮。毛澤東同志也來到永新西鄉的塘邊進行調查研究,并親自指導夏幽一帶的農民分田。紅四軍軍委還派出一批干部下到寧岡、永新兩縣的農村,幫助農民分田。

  井岡山分田,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執政區域實行的第一次成功的土地革命。1928年冬,形成了《井岡山土地法》,為后來土地革命運動的廣泛開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