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海南 > 本地新闻

保亭:风华正茂迈向新征程

2018-04-12
来源:海南日报

保亭县城风光如画。本报记者 武威 特约记者 黄青文 摄

  【香港商报网讯】4月4日,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七仙广场上,正在举行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图片展览,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参观。于海南而言,三十而立,意义重大。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而言,这30年同样意义非凡。从地方公共财政年收入不足500万元的贫困县,发展到2016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4.5亿余元的“大山明珠”,从只有两条街道的小县城变身为处处新楼房的宜居地,保亭3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海南日报》报道:30年,保亭与海南同呼吸共成长。未来,保亭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一城一园两基地”建设,全力打造富裕保亭、文明保亭、和谐保亭、美丽保亭。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保亭居民黄青文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今年50多岁的他,拍遍了保亭大街小巷的角角落落,一帧帧照片无声地诉说着当地的风土人情。4月4日,他看着七仙广场上的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图片展览,感慨万千。

  “30年前,这里是一个年财政收入不到500万元的贫困县。县城里都是一排排凌乱、破旧的黑瓦房,街道狭窄。基础设施陈旧,县城里仅有新兴街、新民街两条街道。”黄青文说。

  1987年12月20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从此保亭翻开了历史上崭新的一页,专心强基固本,努力夯实经济基础。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是我国最大的红毛丹生产基地,种植面积3.3万亩。当地每年开展红毛丹采摘季活动,结合黎族苗族民俗风情,吸引游人纷至沓来。 本报记者 武威 摄

  30年前的保亭,有着突出的自然环境优势,经济发展却滞后。如何彻底改变城乡面貌、全面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和社会软硬实力、夯实民生基础、塑造保亭崭新的形象,成为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初心和使命。

  “过去村里是泥泞的土路,村民们总盼着有个自行车。如今,村村通道路铺得平整规范,家家都有摩托车,有的人还买了小轿车。茅草屋也变成了崭新的楼房。”毛感乡居民黄碧灵说。

  据悉,2017年,保亭全县生产总值27.19亿元,同比增长7.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7亿元,同比增长2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5亿元,同比增长10.5%。第一产业增加值6.41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5.77亿元,增长4.5%;第三产业增加值15亿元,增长9.6%。

  不仅如此,保亭的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产业基础明显增强。三大产业结构比例由1987年的64.2:9.9:25.9调整为2016年的39.1:12.5:48.4;投资规模迅速扩大,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1987年—2016年,保亭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2亿元,年均增长18.5%。

  全域旅游奋力前行

  2017年,对于保亭人民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琼乐高速逐渐合龙,五指山至保亭至海棠湾高速公路顺利开工,为“藏在深闺”的保亭旅游带来了发展的利好消息。

  “作为海南省‘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山海高速(五指山至保亭至海棠湾)已开工建设,路线全长约55公里,计划2020年底建成通车,届时保亭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将全面驶入快车道。”保亭县委书记王昱正说。

  据保亭县旅游委主任林孟地介绍,保亭旅游业起步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直至2003年才设立县旅游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保亭旅游历经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特别是5年来,保亭依托雨林、温泉、养生、南药和民俗文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定位打造“雨林温泉谧境,国际养生家园”的目标,主动融入大三亚旅游经济圈,坚持“蓝绿互融、山海并举”的差异化特色高端发展的道路。2013年,呀诺达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5年,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荣膺国家5A级景区;2016年,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景区荣获国家4A级景区。

  近年来,保亭遵循旅游开发与保护文化多样性相和谐,发展与保护相促进,强县与富民相统一的发展思路,先后获得“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绿色旅游名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等殊荣,神玉文化园景区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称号,并被水利部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今年,保亭继续以优质资源和高品质的开发打造全域旅游发展品牌,让旅游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黎风苗韵声声入耳

  在保亭三道镇,云集了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呀诺达景区和布隆赛乡村文化旅游度假区等文化旅游景区。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积淀和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形态,让这几个旅游景区各具特色,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的逐渐融合,保亭全域旅游发展稳步前行,不仅带来了稳定增长的客流,也让当地的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弘扬和传承。

  “景区在深入挖掘和弘扬当地文化上都进行了积极探索,不仅保护、保存了一批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且逐步让它们走向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实现了动态保护。”保亭县文体局局长吴凌云告诉记者。

  在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旅游演艺节目《槟榔·古韵》以近乎原生态的艺术形式,生动展示了钻木取火、舂米、打柴等传统生产生活方式。

  “参加演出的演员,绝大多数是景区的工作人员和当地的原住民。这台耗资1200万元的精彩表演已经成为槟榔谷景区的保留节目,5年来久演不衰。”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副总经理陈国东表示,园区内建起了展示馆,集中了一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处可见的黎族织锦阿婆、现场演奏的八音艺人等,都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民族风情。

  陈国东告诉记者,景区现在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获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海南首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及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

  近年来,保亭不断提升和推进文化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建成了县城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七仙文化广场、月亮文化休闲广场、甘工鸟文化主题公园、广播电视发射塔、广播电视演播中心以及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5个村级文体活动室、69个农家书屋等城乡“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不仅如此,保亭县政府每年组织开展民族歌舞演出、黎族苗族民歌比赛、广场健身操舞比赛、社区文艺汇演、农民文艺汇演及文艺下乡等各类文化活动100多场次,同时积极推进精准文化扶贫。“一年下来,我们要进行200多场演出,几乎每天都在排练,虽然辛苦,但能传播民族文化,我觉得特别值得。”三道镇三弓村村民黄柳慧说。

  站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上,保亭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省第七次党代会及省委七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一城一园两基地”建设,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打造富裕保亭、文明保亭、和谐保亭、美丽保亭!(作者:贾磊)

[责任编辑:肖静文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