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江西 > 特别报道

竹马翩跹“舞”韵悠长

2018-08-16
来源:香港商报网

竹马翩跹“舞”韵悠长

——江西省级非遗新干竹马舞保护传承记

  【香港商报网讯】鲜明的色彩,欢乐的鼓点,吉祥的舞步,与省级非遗新干竹马舞的初次接触,就留下深刻印象。

  积极向上,乐观阳光,传统舞蹈的魅力从僻野山乡到省城南昌,舞台越搭越大,步子越迈越宽,古老的韵律书写出新时代的美妙华章。

  翩跹竹马,舞韵悠长。日前,记者走进新干,努力探寻这一民间舞蹈的传奇故事与感人瞬间。

  难忘故乡记忆

  新干竹马舞是江西一种较典型的汉族民间舞蹈,清朝时期盛行新干。新干县文化馆副馆长、县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聂晓琴曾为挖掘保护竹马舞积极申报宣传推介,成功列入省级非遗名录,这正得益于他的不辞辛劳。他告诉记者,竹马舞又叫竹马灯,清朝年间,新干有一位老药师在山东、河南等地经营生意时,发现“跑驴”(赶驴)杂耍,觉得非常有趣,遂带回家乡表演,起初叫“神马”,玩者扮作各路“神仙”,骑马游春,走村串巷入户,向人们送福音、赐吉祥,谓之“神马送春”。这种舞蹈经艺人不断发展完善,成为群众喜闻乐见、富有地方特色、流行一时的新干民间舞蹈。

  “以前过年过节,村里都会跳竹马舞,每家每户还会给表演队包红包!”新干县溧江镇桃湾村民洪三华年近六十岁,是村里少有的几个从小跳过竹马舞的人之一。洪三华说,他十分庆幸小时候跟着前辈学习过跳竹马舞,竹马舞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给了他一个快乐的童年。

  郑庭贵是竹马舞表演队中的打击乐手,现在留存下来的音视频影相资料正是他和另外两人的杰作。他告诉记者,在他小时候,也就是在三四十年代,虽然当时经济落后,物资溃乏,但竹马舞大新干仍有一定影响,特别在溧江、麦斜(斜+土)、金川镇一带,会跳的人很多。

  

 竹马舞走进乡村文化舞台表演

  “现在越来越少人会跳这种传统而古老的民间舞蹈了,竹马舞成为了一种难得的童年记忆。”一想起竹马舞曾经给村民们带来的欢乐,洪三华有些感伤。这种记忆也留存于像洪三华、郑庭贵一样年纪的众多村民脑海中,始终挥之不去。

  聂晓琴还告诉记者,竹马舞表演主要有起马、尖马、跳马、踩马、鞭马、滚马、娇马、收马等八个基本动作组成,每个动作都要走四门,即朝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作表演。跳竹马舞还有一定的行规习俗,早年被群众熟知。如:表演过后,舞者不卸马头,当众松勒缰之手,马头下垂,谓“五马下窠”,表示要在此用餐;卸了马头将五只马整齐靠拢排列,谓“五马打堆”,表示要在此住宿。另外无论进出村(场),马头都不得往后,意为“好马不吃回头草”“马到成功”。

  2008年,新干县文化馆负责发掘整理及文本申报,竹马舞参选省里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利获得通过。省非遗专家认为,新干竹马舞是江西典型民间舞蹈的代表,具有较高文化研究价值,地域性较强,应该大力保护和传承,留住这份难得的记忆。

  矢志舞韵长存

  一种舞蹈历经千百年而不衰,总有它的道理。套用现代的一句话:经典的力量无穷。

  如何让新干竹马舞重焕异彩,成为当地的主要课题。多年来,当地文化部门组建起一支保护竹马舞的队伍,走村串户进行表演。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走访尚存于世的老艺人,请老艺人讲述、表演竹马舞故事,非遗人员积极对其进行搜集、整理、汇编、入档。县电视台还专门对洪雪珊、洪正廷、姜德余等一批老艺人现场教学进行视频录相,才得以让这一传统舞种较好地得到保存,为传承竹马舞奠定了基础。

  指着厚厚的一叠竹马舞非遗申报资料,聂晓琴感慨地说,探寻竹马舞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感悟的过程,他有幸经历了这一切。聂晓琴饶有兴趣地为记者讲解什么是竹马舞。他说,竹马舞一般由5位(3男2女)青少年表演,“五马”人物脸谱分别以公子、小姐、书童、丫环、小丑5个角色饰演,竹马道具用红、黄、绿、白、黑5种颜色彩布和竹蔑扎成。竹马舞表演用打击乐伴奏,开头使用“嘟嘟嘟”的鼓点子为引,似马蹄得得。紧接着是叮铃叮铃的马铃声,似有马队来了之感,开门见山点出竹马舞这一主题。表演中,锣鼓点子随情绪节奏的变化起伏较大。如做“起马”“娇马”动作,则用中速的《长行锣》;做“尖马”“鞭马”等动作,则用快速的《京锣》;表演“滚马”场面时,则《急急风》《乱槌》等鼓点子,形成全舞的高潮。

  

 溧江镇中心小学正在进行竹马舞蹈比赛

  丰富的文化内涵,讲究的舞蹈动作,无一不诠释了竹马舞这一经典在民间文化基因的强大。近年来,新干县致力让竹马舞“动”起来、“活”起来,大力开展了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活动。该县溧江镇中心小学将竹马舞作为全校的特色办学项目,组建了12支竹马舞舞蹈队,投入近2万元配齐表演所需的各色竹马和服饰,建立了专门的舞蹈活动室,有专业的舞蹈老师利用课余、双休日组织练习,同时邀请竹马舞传承老艺人郑庭贵、洪三华等,定期到学校指导,并请县文化馆的老师进行专业指导,将传统竹马舞动作与可观赏性动作进行了整合,既保留了传统性,又增强了观赏性。目前,学校在逐步制定适合小学生的竹马舞教学课程,力求成为“竹马舞示范校”。

  该县还充分利用农村文化志愿者这一群体的优势,前年在溧江镇建立起首支竹马舞表演队。目前表演队已扩展到10余人,去年还代表全市成功完成了全省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任务,取得不错的效果。负责该支表演队的文化志愿者杨润连告诉记者,她会尽自己的努力将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为此,她还发动90后的儿媳妇参加了竹马舞表演队,形成了以中年带青年的传承队伍。

  “文化传承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必须认真对待。我们总有老得跳不动的时候,到时候我的儿媳妇就可以继续将这一优秀文化传承下去。”对于现年48岁的杨润连来说,代代相传,让舞韵长存,是她心中矢志不渝的梦想,更是众多爱好传统文化的心中的期盼。

  传承任重道远

  非遗传承,路在何方?虽然近年来新干竹马舞的传承有声有色,但离“非遗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还很远。该县文化部门相关负责同志表示,非遗传承任重道远,需要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传承工作体制机制,吸引更多年青人参与其中。

  

 老师正在给半自动社区竹马舞表演队纠正舞蹈动作

  农村文化志愿者杨润莲是新干社区竹马舞首支表演队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现在农村年青人越来越少,表演队10多个农村妇女,年龄都在四五十岁,平常大家忙着做农活、家务,练习的时间少,加上竹马舞是道具舞蹈,练习起来也不是很方便。“九月份就有一场市里的展演要参加,现在人都没到齐,还有“病号”,真是急死人!”杨润连无奈地说。

  “非遗传承走进社区,是非遗社会化、生活化理念的创新,但要走的路尚远。”对于非遗传承未来的道路,新干有着清醒的认识,从娃娃抓起正是他们当前积极探索的一条路径。

  该县溧江镇中心小学在竹马舞传承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学生对竹马舞学习也感兴趣。“但由于学习时间短,过不了两年学生就得毕业,离开学校这个平台,跳竹马舞的机会几乎没有了,这对于传承竹马舞十分不利。”一名竹马舞老师对此表示担忧。

  调查走访中,记者也发现,当前懂得竹马舞的老一辈艺人大多年岁已高,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洪雪珊就于前两年已经去世。“没有当年的影像,加上这几年的传承教学,这种古老的舞蹈恐将失传。”洪雪珊之后,郑庭贵、洪三华、姜德余等老一辈艺人这几年都在抓紧时间带学生,一有时间他们就来到学校教学生跳竹马舞。“不能让好东西失传。”俨然,他们把传承当成了一种个人身上的责任。

  传承绝非易事,但传承绝不是个人之事,而是一个时代的责任。首要的就是解决人的问题,唯有人人都成为非遗的见证者、传承者和实践者,非遗才真正具有生命力。其次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主动适应潮流,方能让经典永流传。三要强化引导,加大投入,搭建更多更好的文化舞台,让好东西走出去,活起来。四要科学规划,制定非遗传承计划,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久久为功,方能达成目标。(程金根 彭建新)

 

[责任编辑:实习生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