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四川 > 商报专稿

《雙城記:成都·宜賓》成博揭展

2018-11-12
来源:香港商报网

 

《雙城記:成都·宜賓》成都博物館揭展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付莉莉  報導:11月11日,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四川省文物局指導,成都市委宣傳部、宜賓市委宣傳部、成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宜賓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支持,成都博物館、宜賓市博物院承辦《雙城記:成都·宜賓》在成都博物館開展。本次展覽以精美文物展現成都、宜賓兩座城市自先秦以來的城市建設發展和兩地之間的淵源聯繫。
 
建初四年朱提造雙魚銅洗/東漢建初四年(79年)      宜賓博物院藏
 
  秦漢初興  岷江潤孕雙城
 
  自古以來,成都就是一座因水而起的城市,江水潤澤天府,成都日漸繁榮。戰國時期李冰為蜀郡守,興修水利,疏通岷江水道,穿二江雙過郡下,成都得舟楫之利,可直下宜賓,泛舟長江。此次展覽展出的多件漢畫像磚,惟妙惟肖的表現出先民們休閑娛樂的生活場景,漢代蜀人歡樂富足的氣息撲面而來。
 
  君住岷江頭,我住岷江尾。在四川盆地的南緣,金沙江和岷江匯流處,誕生了萬里長江第一城——宜賓。作為川南政治、軍事重鎮,宜賓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譽。此次展出的唐天授三年戎州碑為迄今所見最早記載“戎州”建置的文物。作為岷江——長江水道節點,宜賓交通滇黔門戶,重要的區位使其早在秦漢時期已成為川南重要城市。
 
海獸葡萄紋銅鏡/唐代(618-907年)         成都博物館藏
 
  蜀道串聯雙明珠  見證文明交流與互鑒
 
  南北朝時期,作為南絲綢之路重要組成的滇蜀古道上,成都是南北絲綢之路上重要的樞紐城市。蜀地的蜀錦、鐵器、漆器等遠銷異地,象牙、海貝等異域之物也匯聚成都。此次將展出的海獸葡萄紋銅鏡,就傳遞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多重信息。
 
  而到了宋代,蜀地溝通云南、青海、西藏、甘肅的古道上茶馬貿易興盛,官方、民間商業貿易絡繹不絕。到了明清時期,其規模遠超宋代。茶馬貿易促進了宋代同四川地區兄弟民族的友好關係,并且刺激了蜀地茶葉的生產和商業貿易的發展。這時,宜賓各地也大力發展茶業,用以換取馬匹、鹽及其他日用品,形成了專門的“買馬場”和“茶馬交易市場”。茶馬古道以商品貿易的形式將文化呈現,世界因此勾連。
 
鞞舞畫像磚/東漢(25-220年)          成都博物館藏
 
  文脈存續  華彩兩地
 
  蜀地自古學風興盛,有文翁石室、周公禮殿、石壁九經之勝,名家輩出,文章驚世。經學、文學、醫學、史學成就斐然。漢代已堪與齊魯相埓,唐宋更有“自古詩人皆入蜀”之謂。宋代儒學中,以“三蘇”為代表的蜀學堪與與新學、理學相擷。明清時期,以楊升庵、費密、劉沅等為代表的蜀學成就斐然。
 
  到了抗戰時期,國家文化教育西遷,東部大專院校與高等研究機構泰半留駐西蜀。彼時的李莊,國立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等十多家高等學府和科研院所云集,成為抗戰時期四大文化中心之一。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如李濟、傅斯年、陶孟和、吳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梁思永等留駐李莊達六年之久。
 
  其時國內四大文化中心,成都、宜賓即據其二。華西壩與李莊群英畢集,教育科研,盛極一時。
 
  那時的華西壩,不僅有大廈,也有大師。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與其他學術機構廣泛合作,組織科學考察、開展學術研究,為傳承和弘揚祖國的傳統文化發揮積極作用。梁思成、劉敦楨等中國營造學社同仁們在此創作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扛鼎之作——《中國建筑史》,掀開了中國現代建筑科學研究的序幕,成就了清華大學建筑系,讓中國建筑在國際上閃耀光輝。陳寅恪、蕭公權、錢穆、梁漱溟、吳宓等在這里上演真實版《無問西東》,展現出中國教育美好韶華與幾代知識分子的錚錚風骨。
 
民國三十四年同濟大學感贈羅南陔木牌/1945年       宜賓博物院藏
 
  本次展出的民國三十四年同濟大學感贈羅南陔木牌更是將抗戰時期同濟大學與李莊的淵源娓娓道來。
 
  今天的成都以樂觀包容的天府文化廣攬八方豪杰,積極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今天的宜賓也作為區域中心城市,著力將川南經濟區打造成全省第二經濟增長極。雙城今天的成就,離不開背后積淀千年的文化。雙城今后的發展也定會因綿延的文化更加順暢。
 
  據悉,本次展覽展出時間將持續到2019年2月24日,展出兩地文物107件,其中有多件文物頗有特色,值得一看。
 
[责任编辑:张伟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