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江西 > 商报专稿

【脫貧攻堅看贛州九】上猶縣生態扶貧 紅利“惠民”

2018-11-22
来源:

   

位於上猶縣梅水鄉園村的贛南森林小火車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林穎萍報導:22日,“脫貧攻堅看贛州”採訪團走進上猶縣梅水鄉園村,一棟棟青瓦白牆的客家民居十分惹眼,踏著瀝青路面的村道,兩旁翠綠的茶園、整齊的蔬菜大棚盡收眼底,清澈的河水嘩嘩地歡唱著流向九曲河,匯入陽明湖……這是個美麗而別致的村莊。
 
  近年來,上猶縣梅水鄉園村村以“詩畫鄉村”建設為目標,重點推進脫貧攻堅、生態建設兩大工作,初步實現了生態美、產業美、村容美、鄉風美、生活美,先後被評為“省級水生態文明村”、“省級生態農業旅遊示範點”。
 
  生態扶貧享紅利
 
  富不富,看農戶。家住園村排上組的張可樹,是一位老實巴交的茶農。雖然和茶葉打了半輩子交道,可是卻一直沒有擺脫貧困。可這兩年,村民們都豎起拇指說:“要說變化大,就屬老張家!”夫妻倆在扶貧政策的幫助下,把自家的茶園打理得井井有條,茶葉生意做得風生水起,還蓋起了兩層小樓房。
 
  張可樹家的變化,得從2014年說起。因為夫妻年邁,兒子又患有精神障礙,收入低,張可樹一家列入建檔立卡戶。去年,張可樹新開發了5畝茶園,種植了花生、西瓜,按照產業扶貧政策,獲得了6000多元的產業獎補資金,他家的茶園面積也增至17畝。同時,他還申請辦理了貼息貸款,蓋起了一間70多平米的制茶車間。
 
  現在,每到週末,張可樹夫妻倆都要到村裡的森林小火車站旁賣自產自製的手工茶。張可樹告訴記者:“生意好的的時候,一天接過七、八百元,最少的時候,一天也有一兩百元收入。這樣算下來,一年四、五萬多元收入沒問題。到了這個年紀了,有這樣說是的收入,比不少年輕人在外打工都要強!這得多虧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在生態扶貧政策的支持下,激發了群眾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的熱情。社溪嚴湖、油石清溪2個集中連片500畝的高標準蔬菜基地建成投產,全縣蔬菜累計播種面積6.8萬畝;新植或低改油茶、茶葉6.8萬畝。
 
  得實惠的不僅僅是“張可樹”們,隨著生態扶貧的不斷深入推進,上猶裡還將建立綠色創業扶貧基金,培養農村地區綠色農業發展帶頭人,帶動更多的群眾享受到生態扶貧的“紅利”。
 
上猶縣猶江綠月茶山基地
 
  產業扶貧惠民生
 
  立足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區域優勢,重點做好產業扶貧文章,探索出一條產業扶貧鏈接貧困戶的路子。該村充分發揮省級龍頭企業猶江綠月的帶動作用,通過鏈接務工、土地流轉、反租倒包、鮮葉收購、“互聯網+”等方式,解決了貧困群眾發展產業缺技術、缺土地、缺品牌、缺平臺、缺資金、缺信息等問題。猶江綠月租賃了48戶貧困戶的土地,吸納了28戶貧困戶在企業長期務工,特別是採茶旺季,從貧困戶中優先吸納300餘人務工,使貧困戶獲取了土地租金、務工工資、入股分紅等多重收益。2018年以來,公司回購60多戶貧困戶代購的鮮葉1.2萬斤,產值達到50多萬元。
 
  “我們將茶葉和旅遊相結合,基地有採茶、制茶體驗,住民宿,吃農家飯,園村開展‘研、學、旅’、親子體驗游的遊客和幼稚園師生家長繹絡不絕。”上猶縣猶江綠月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陳威丞告訴記者。
 
  生態興,產業旺。上猶縣緊扣“生態休閒旅遊度假區”功能定位,發揮上猶自然山水、田園風光、特色農業、客家古村民居、民俗風情等鄉村旅遊資源優勢,深入踐行“旅遊+”發展戰略,打造了園村等一批旅遊扶貧示範村(點),構建了以核心項目引領、示範鄉(鎮)支撐、示範點(村)帶動的旅遊扶貧體系。
 
[责任编辑:实习生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