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特别报道

行走港珠澳大橋 到僑都追根溯源 尋廣府之脈“後珠璣巷” 品味開平雕樓古宅深深 訪岭南鮮卑第一村霄南

2018-12-26
来源:香港商報網訊

  

从霄南村发源的甘和茶  

 
  【香港商报網讯】记者 盛芳龄 黄裕勇 报道:粤语:“吾使问阿贵”出自哪里?驰名省港澳的甘和茶产地在哪?广东省首个世遗项目今安好?港珠澳大桥的通车,大幅缩短了香港与珠江口西岸城市群之间的陆地交通,拥有逾400万海外乡亲江门市,正以港珠澳大桥为线,迅速开发出了“一程多站”的乡村游精品线路产品,一条接港澳的江门的旅游资源正在快速串珠成链—— 最闪亮的明珠。
 
开平碉楼
 
  侨乡印记:开平碉楼与村落
 
  走在开平的乡间阡陌,总会看到一座座古堡般的建筑耸立在乡间荷塘绿野中,这种古堡式的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目皆是,它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被专家誉为“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
 
  江门,是中国第一侨乡,而最能体现江门侨乡文化特色的非开平碉楼莫属,作为中国的第35处世界遗产,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集中展示了江门开平市的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艺术之乡最鲜明的印记。
 
  早在十九世纪中期,开平华工开始漂洋过海到东南亚、中美洲和北美洲、大洋州等地从事开采锡矿、金矿和建筑铁路、开荒种植等工作,然而1882年美国、加拿大相继颁布《排华政策》使华侨几乎无立足之地。华侨只好汇款回乡或亲自回乡操办三件大事“买地”、“建房”、“娶妻”。由于当时国内当地水涝灾害严重,土匪猖獗,于是,既防涝又防匪,居守兼备的碉楼应运而生。
 
开平碉楼内部考究的装饰尽显豪华
 
  据悉,开平现存完整的碉楼共有1833座,然而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碉楼兴建最顶峰的时期,这里的碉楼数量曾达到了3400多座。建造的鼎盛期在1900年到1931年,在这短短的31年间,开平共有1648座碉楼相继崛起,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在国内乃至在国际的乡土建筑中实属罕见。
 
  今天的开平碉楼,依然静静地伫立在岭南的乡间,以它独有的形式诉说着背后的春秋岁月,时间无法直接触摸,但它并不是来去无痕,每一座碉楼都保留着一个家族的故事,身在其中,细细品味,仿佛倒流,一座座的老房子里,通过空间蔓延来表达它的深度。
 
  开平碉楼的美,美在一种旧的状态。在时间的酝酿下,呈现出来的一种成熟的风韵。它穿着西式华衣,在岭南浓郁青翠的土地上,静静的兀自盛放,有足够自持的优雅。一年春夏秋冬,你都能看到四时不同的碉楼美景。10月底,正是广东晚造稻即将迎来丰收的时节,站在江门开平市自力村金色的田野上,风吹过金黄色的稻田,一座座古老的碉楼在金秋时节,竟有说不出的壮美。
 
  除了拥有碉楼,开平人也很会保养,黄鳝饭既好吃又便捷,更是滋阴之物;鸡爪芋是这边特有的产物,肠胃不适者用其熬汤喝,不出一星期就能恢复,平时食用更为提升免疫力;豆腐角、艾糍、咸鸡笼等当地风俗小吃,每样背后都有一个典故来源。在自力村来一顿绿色田园餐,为肠胃来一次大清洗。在这里生活的人,都没有大都市的亚健康状态。
 
秋天的碉楼隐于稻浪之中

 

 
  良溪古村:“唔使问阿贵”
 
  乡愁、乡韵、乡味,牵动着江门在海外游子的心,而蓬江区的良溪古村落更被誉“后珠玑巷”,是中原人南迁到江门的聚居地,也是广府人心中的家园。
 
  “唔使问阿贵”是广东的一句著名谚语,意思是不用问谁都能知道某事,而谚语中的“阿贵”原来真有其人,就是来自广东省江门市良溪村的罗贵。史料记载,在南宗绍兴元年(1131年)有罗氏贵祖,带领97户不同姓氏人家,从南雄珠玑巷辗转徙至,繁衍生息,至今873年。
 
  良溪村,位于蓬江区棠下镇北面 ,约2公里,与鹤山雅瑶接壤,面积有7.56平方公里,常住村民有1642人,506户。村中在古代有100多人考取功名,在清朝、民国时期,这里曾是附近一带居民去广州、赶考、出海的必由之路,因其繁华一时,有“小广州”美誉。
 
  在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的良溪村中的古驿道,道路铺着上百年历史的麻石,路两旁错落有致地坐落着许多清代到建国初期的建筑。
 
罗氏大宗祠内的罗贵像
 
  美轮美奂的罗氏大宗祠是良溪最大的祠堂,也是罗氏的总宗祠。罗氏大宗祠始建于康熙(1707年)46年5月,咸丰10年重修,占地面积为2439平方米,建筑面积1370平方米,以青砖石脚形式建筑为砖木结构建筑,面宽三间,进深三进,建筑结构为硬山式,山墙搁檩,抬梁式木结构,前后三进皆为13架梁,层面船脊布瓦,绿琉璃剪边,在研究江门地区乃至岭南建筑及地方文化源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韫石堂在良溪村北,是良溪村至今保存最完好的清末建筑,占地面积约750平方米,长30米,宽25米,以青砖瓦顶木为结构,中央大厅的屏风及左右房门都镶着五彩透光的满洲玻璃,屏风、窗棂及屋内天花都采用木雕;有花、果、鸟、虫等饰件和构件,都用金铂片镶着,虽然时间已过去了百多年,金铂片还是那么闪闪发光。从进门后的屏障到大厅的屏风、神阁和每个房内的天花板,连续不断的木雕,可以看得出当年韫石堂主人那富甲一方的奢侈生活。
 
罗氏柑普茶作坊
 
  如今,村里还有了自己的产业——柑普茶,在罗氏柑普茶作坊,工人把大柑橘中的橘子肉挖空,然后把普洱茶放进橘皮内。,罗氏柑普茶传人罗沛贤表示,如今的良溪村在乡村旅游方面打造得越来越好,也吸引了很多游客的到来,给村里经济带来了帮助,良溪村的其他村民也表示希望能有规划地打造,把古村落振兴起来。
 
霄南村源氏的太祖源贺


  岭南鲜卑村:霄南村
 
  甘和茶创始人源吉华、近代“染料大王”源龙章、香港上世纪最大的戏院——“太平戏院”掌门人源吉翘、香港知名企业——“半圆球纺织实业公司”创始人源秉彝等,他们都是中国古代民族—鲜卑族的后裔,都祖藉江门鹤山市龙口镇霄南村,这个隐藏在中国南方的鲜卑古村,村中源姓村民全部为南宋时逃难到南方的鲜卑族后裔。
 
  霄南村位于鹤山市龙口镇东部,距离鹤山市区不足五公里,距广州和深圳均在1小时车程左右,面积2.6平方公里,由霄乡和南安两条村合并而成。村民以源姓居多,而源姓村民,全部为鲜卑族后裔。
 
  源氏的太祖源贺有勇有谋,历侍北魏四朝,勤奋国事,忠贞廉政,屡立大功,尽献治国功略,对北魏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贡献极大,并晋爵至陇西王,成为北魏朝中极有权威的元老之一。源贺七世孙源乾曜才华出众、清廉谨慎、勤政敏捷,为官四十余年,担任宰相近十年,政绩显著,被誉为唐朝“开元名相”之一。
 
  后来,源氏由于“源休事件”而淡出政治舞台,南宋建炎期间,源氏南下躲避战乱,在广东南雄珠矶巷短暂停留后,乘竹舟沿西江而南下,在鹤山沙坪上岸,先后落居于鹤山雅瑶上南、沙坪楼冲,最后定居于龙口霄乡。
 
  源氏从北魏皇帝赐姓到现在,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鲜卑最为正统的姓氏之一,目前全球共有源姓4000人左右,其中霄乡占了将近一半,他们迫切寻根问祖,缅怀祖先的丰功伟绩。
 
  霄乡村核心居住面积约200亩,现共有9座祠堂,水磨青砖旧民宅近400座。村中青石铺成的巷道有多条,且保存比较完整。为了开发霄乡鲜卑历史文化,借助旅游产业搭建探索、研讨鲜卑和源氏历史文化的平台,让大家更加深入地认识鲜卑、认识源氏,霄南村正在制订旅游文化长远发展规划,全面开发霄乡古巷道、古民居以及其他景点,努力打造一个有讲头、有看头、有玩头、有学头的旅游文化基地。
 
恩平歇马村
 
  举人村:恩平歇马村学风浓厚
 
  在江门地区,各具风格和特色的古村落散布,在恩平市圣堂镇,就有一条广东历史文化名村--歇马村,这里也是英才辈出的“举人村”,歇马人世代秉承“笔筒量米也教子读书”的祖训,兴学成风,仅明、清两朝培养了670多位功名人士。
 
  歇马村距广州160公里,水陆交通便利。歇马村前临锦江,后枕三嶂,建于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2--1352)。歇马村先人笃信风水,村场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格局成村,突出“以水聚财,人丁兴旺”的风水文化理念,将村场建成奇特的雄马形状。整个村场屋宇分布呈扇形,上宽下窄,后高前低,村场以雄马赋形,显其匠心独运。
 
  歇马村是“四水归堂”的古屋群落,核心区域面积近9平方公里。村中百年古宅鳞次栉比,占村内房屋的三份之二多,古屋建造呈典型的“四水归堂”格局,彰显岭南客家宅居文化,处处体现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理念。房舍纵向相连,后屋比前屋高八寸,一般前屋不得高于后屋,每户分前三间、后三间一体相连,前三间两边廊房中间是天井,可见天空,通风透光,后三间两边厢房中间厅堂,四面瓦盖向天井倾斜,构成“四水归堂”的格局。
 
  村中曾有古祠11间,1间公祠,其余为族祠家祠。包括:按皇赐马厩形于明朝崇祯二年所建的江翁梁公祠,建于光绪二年的体胖祠、振韬祠,建于宣统初年的日辅祖祠,重建于1936年的子恩祠,建于乾隆五十年的敦睦祠。
 
  这里的巷道也别具特色的,在23条巷道中,大巷叫做“男人巷”,三四个人可以并排通行,旧时代男女可通行。小巷道叫做“娘女巷”,一般仅容一人通过,过去只属于女人进出的,男人若随便进来则被视为无礼,有伤风化,被人耻笑,是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观念的缩影。
 
  歇马人世代秉承“笔筒量米也教子读书”的祖训,兴学成风,明清时期的“学谷制”,凡是学业有成者都可以享受“公尝”支持,考得秀才每年奖励学谷12箩,考中举人奖励24箩学谷,终生享用。歇马村的开笔礼已有数百年历史,至今仍坚持按明清古风正衣冠、净心灵、拜孔子像、击鼓明志、感恩鞠躬、朱砂启智、启蒙描红、一鸣惊人等程序进行,广受外界推崇。
 

 

[责任编辑:张伟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