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商报专稿

春晚又见比亚迪 云轨云巴展现看得见的未来城市

2019-02-11
来源:香港商报网
比亚迪云轨云巴闪耀春晚深圳分会场
 
  【香港商报網讯】记者 焦家志 通讯员 张枫 报道: 2月4日晚,央视春晚深圳分会场上演的一场炫酷光影秀,让亿万观众看出了科幻大片的既视感。霓虹闪耀的城市,两条动感的空中列车交错驶出,未来感与科技感扑面而来——科幻电影大片中才有的“未来城市”图景,在春晚深圳分会场的舞台上初露“真容”,让观众大喊过瘾。
 
  画面中在楼宇间自由穿梭的是比亚迪自主研发的中小运量轨道交通产品——云轨和云巴。细心的观众发现,除了开场时“C位现身”,云轨和云巴在整台春晚上一共露脸三次。春晚公益短片《美丽中国幸福年》中,比亚迪全新一代唐也强势出镜。
 
  深圳分会场:代表“未来”pick比亚迪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我们现在是在新型的云轨车厢里向大家拜年了!”
 
  主持人杨帆和庞玮上一秒还在张灯结彩的“空中列车”内拜年,忍不住感慨“置身于自由穿梭的云轨里,让我们又一次体验到了科技创新带来了便捷生活”,
 
  下一秒又“空降”到深圳市民中心广场的分会场舞台上向观众问好——今年的央视春晚深圳分会场,从主持人一亮相,就给观众带来了十足的“未来感”。
 
  央视春晚深圳分会场总导演孙滨介绍,为体现深圳“科技未来之城”的新形象,导演组希望有一个象征“未来”的交通工具作取景元素,在参观了先进的云轨云巴之后,切身感觉到了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因此把主持人在空中云轨云巴上拜年的情节设计在了节目当中。
 
  实际上,从众多科幻电影、小说中也不难发现,人们对“未来城市”的想象始终绕不开一类元素——立体交通、智能出行,无论是《第五大道》、《大都会》这样的科幻电影,还是经典科幻电影作品《第五元素》,都刻画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未来城市,其中一段“汽车追逐戏”就是把未来城市立体交通展现的淋漓尽致。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介绍,云轨和云巴是比亚迪针对当下的城市拥堵问题,经过多年的自主创新研发,先后推出的中小运量轨道交通产品,它们均通过高架的方式敷设,且不占用路权,能够与地铁、公交等其他公共交通系统完美衔接。
 
  比亚迪通过“向空中要空间、为地面做减法”的方式,打造出了地上、地面和地下融合发展的城市立体交通,此外,车辆本身还搭载了无人驾驶、智能调配等数十项“黑科技”。
 
  春晚直播过后,有观众表示,乘坐云轨云巴在空中飞行,更酷炫更未来。更多网友留言,“希望有座城,也能让我在云轨云巴上坐一天,看看城市天际线。”
 
 
  云轨云巴:引领城市“颜值革命”
 
  零点的钟声响起,深圳分会场兴奋的市民们高举红绸欢呼着跑过,镜头中的四个深圳“地标”,深圳欢乐谷、前海开发区、深圳北站和其中唯一一家企业——比亚迪全球总部,汇成了一片喜庆的海洋。有人评论,猪年春晚上宝贵的“深圳7分钟”,比亚迪的全球总部成了最大的“亮点”。
 
  据了解,此次为配合春晚拍摄,工作人员在办公楼外铺满了投影幕布。央视采用抠图成像的技术原理,通过电脑特效,让星空、星轨、城市等投影不断切换,动感科技的云轨云巴穿梭其中,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幅未来城市的画卷当中。
 
  云巴由顶级设计大师、前奥迪设计总监艾格领衔设计,车头由动感科技的“龙头”状,两侧简约线条延展,又演绎出了“龙须”的意境,整个车身外观看上去形似“游龙”。此前,同样基于中国风设计理念的“Dragon Face”,已经应用在比亚迪全新一代唐等全新车型的设计上,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在2019年春晚播出期间,眼尖的观众也发现了唐出现在春晚公益短片里,诠释中国消费者的“出行,变新了”。
 
 
  两次上春晚:比亚迪“治污治堵方案”献礼未来
 
  2018年春晚珠海分会场上,比亚迪已经通过一场酷炫的无人车表演,展示了新能源车的高颜值和新科技。2019年春晚深圳分会场,比亚迪再次以代表科技、未来的创新产品亮相,惊艳全球。
 
  比亚迪的新能源车、云轨云巴先后两年登上有着“国家形象宣传片”之称的春晚舞台,既源于比亚迪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代表“深圳名片”,也因为其自主创新产品,为人们呈现了“空气清新、车畅如流”的未来生活图景。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连续四年夺得全球销量冠军,即便是在车市整体遇冷的2018年,比亚迪新能源车仍然实现了销量同比增长近一倍,达247811辆的业绩。
 
  在轨道交通领域,基建“补短板”力度加大的政策背景下,轨道交通迎来新一波建设热潮。而与往年相比,地铁之外的中小运量轨道交通受到越来越多城市的欢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在2019年1月15日专门发布《比亚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调研考察报告》,认定比亚迪的云轨、云巴“为我国自主化城轨交通制式填补了空白,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据了解,未来比亚迪希望通过云轨、云巴在空中打造一张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网络,与地铁共同构筑“大中小运力匹配、地下地面空中协同”的三维立体交通网络,实现每300米就有一个轨道交通口,让拥堵成为历史。
 
[责任编辑:张伟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