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北 > 每日经济

全國人大代表、宜昌市長張家勝:宜昌經濟成功實現「V」型反轉 「破繭重生」

2019-03-13
来源:香港商报网

全國人大代表、宜昌市長張家勝接受本報專訪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李映華 吳超群 報導:2018年以來,宜昌全力做好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文章」,地區生產總值突破4000億,增速從2017年的2.4%垂直回升到7.7%,宜昌經濟是如何成功實現「V」型反轉、「破繭重生」的?帶着這個問題,香港商報記者專訪全國人大代表、宜昌市長張家勝。
 
  張家勝說,2017年,宜昌經濟增速一度下滑到2.4%。經過不懈努力,2018年,成功實現艱難反轉,經濟增速達到7.7%,比年初目標還高0.7個百分點。除GDP增幅外,我們工業、投資、消費增幅分別高於湖北省0.7個、0.7個、0.5個百分點,均超額完成年初確定的目標任務,呈現「擺脫被動、走向主動、逐漸生動」局面。
 
  外界關注的是數字,而我們更注重的是真正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能取得7.7%這樣一個結果,應該說,困難比想像的大,成績比預期的好。回頭總結,我認為,得益於四個方面:
 
  一是信心+支持。去年全國「兩會」閉幕後不久,也就是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長江、視察湖北,首站到宜昌,對我市破解「化工圍江」、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培育生態小公民等做法給予充分肯定,這極大增強了我們的信心。省委省政府給予堅定支持,大力幫助解決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社會各界也都給予宜昌更大包容和關懷。
 
  二是政策+策略。堅持問題導向、效果導向、目標導向,對症下藥,精準施策,着力提振市場信心、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經濟運行回升到合理區間。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制定統籌發展「飛地經濟」的政策措施,採取「產業共育、基礎共建、責任共擔、利益共用」的辦法,引導不適合發展工業的西部山區縣和工業承載力不足的城區,到東部園區發展「飛地項目」,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提振民營經濟信心,我們整合政策資源,研究出臺了民營經濟「二十條」,並且籌資10億元支持融資擔保體系建設,籌資10億元設立民營及小微企業票據貼現中心,首創「網上金融服務大廳」,推動免抵押信用擔保貸款,真金白銀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我們還出臺招商引資產業扶持、壯大現代服務業、激勵企業進規進限、優化營商環境、構建新型政商關係等系列政策措施,起到了托底舉升的積極效果。
 
  三是守正+創新。一方面「守正」,就是守住化工產業這個基業。化工產業是宜昌的「當家產業」,「關」和「搬」都不是目的,重點是要推進轉型升級。我們高標準規劃建設一流專業化工園區,出臺《化工企業搬遷入園配套政策》,3年安排5億元專項資金,以貸款貼息補助及獎勵等方式,支持符合環保安全標準的化工企業搬遷入園,推動化工產業向「高端化、精細化、循環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去年,改造升級17家、搬遷入園2家、轉產3家,精細化工占化工產業比重由2016年的18.6%提高到33%。另一方面「創新」,就是大力發展新興產業,讓新樹深紮根。設立30億元產業引導基金,着力壯大生物醫藥、電子資訊、裝備製造等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積極發展軍民融合產業,促進大旅遊、大物流、大健康、大數據等現代服務業全面升級。
 
  四是實幹+苦幹。我們深入推進政府效能建設,切實做到「文不過夜、事不隔天」。我們大力宣導一線工作法,領導幹部帶頭深入基層,開展「千名幹部進千企」服務活動,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我們積極營造良好營商環境,以「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務最優」為目標,新推出企業投資專案審批告知承諾、標準地出讓、先建後驗、局長駐窗等改革舉措,如期實現「3550」目標,多審、多評、多驗、多證 「四多合一」經驗全省推廣,全年為市場主體減負80億元以上。政務環境、營商環境的優化,帶來了要素資源的加速聚集。
 
 
[责任编辑:实习生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