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特别报道

右手臂腫脹似小腿粗 醫生巧手靜脈大血管「搭橋」消腫

2019-05-24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林麗青 報導:在接受腎透析9年後,年逾50的深圳市民楊女士(化名)手臂、頸部乃至腿部的多處靜脈血管堵塞,這是一種長期接受腎透析的常見併發症。更令她苦惱的是,因為血管堵塞,她的右臂腫脹到接近小腿粗,除了麻木不適,右臂還無法正常抬起,不能完成梳頭、拿毛巾等動作,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甚至連腎透析都無法正常開展,危及生命。

 
  幾經求醫之後,2019年4月,楊女士最終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接受了靜脈大血管「搭橋」手術。手術醫生團隊巧手為她解決了問題。手術後第二天,楊女士的右手手臂明顯消腫,手術後一周完全消腫,恢復正常。經過醫學文獻查詢,廣東省之前並無類似病例報道。
 
手術前,楊(化名)女士右手手臂腫脹
 
  曾嘗試介入手術  但無法消腫
 
  從2018年年中開始,楊女士發現自己的右手手臂漸漸腫脹,而且腫脹無法自行消退。2018年8月,她曾到一家醫院就醫,經過檢查發現:其靠近心臟附近的靜脈大血管——右側鎖骨下靜脈發生了內膜增生,造成血管閉塞,導致右臂靜脈血迴流心臟時,只能依靠沒有閉塞的其餘細小血管側支。但這些細小血管側支無法滿足靜脈血迴流的需求,進而造成了右手手臂的腫脹。如果要消除右手手臂的腫脹,就必須重新開通右側鎖骨下靜脈這根大血管。
 
  按照常規的處理方法,微創的介入手術是可以重新開通大多數被堵塞的靜脈的。2018年10月,楊女士在這家醫院嘗試了介入手術,但術後右臂腫脹沒有消退。

  靜脈大血管「搭橋」獲成功
 
  在這之後,楊女士的兒子帶着她的病例去了廣州的醫院諮詢,也被告知楊女士的情況比較難處理。幾經輾轉之後,2019年3月14日,楊女士來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血管外科門診尋求幫助。
 
  經過一系列準備,六天後(3月20日),港大深圳醫院血管外科副顧問醫生崔東哲嘗試用微創介入方式開通楊女士的右側鎖骨下靜脈,但因為與外院醫生遇到了同樣問題(即血管閉塞太嚴重),也未能成功。
 
  此時,對於楊女士來說,只剩下一個解決方案:開胸手術進行靜脈搭橋,通過在被堵塞的靜脈大血管兩端搭建一條人工血管,為靜脈血的迴流開通新通道。
 
紅色箭頭標記的位置,是港大深圳醫院手術團隊為楊女士「搭橋」的人工血管位置
 
  楊女士被完全堵死的這段右側鎖骨下靜脈,長約5厘米,直徑約12毫米——14毫米,是人體內第二粗的靜脈。
 
  不過,要開展這樣的手術風險很大:一是醫生要切開病人胸骨的上半部分才能暴露出被堵塞的右側鎖骨下靜脈,手術切口創傷較大。二是因為靜脈搭橋的血管很容易再次因為形成血栓而堵塞,所以要求靜脈搭橋的血管盡量短,且在較為粗大的靜脈進行。
 
  在手術方案設計時,為了將手術可能對病人造成的創傷減到最低,港大深圳醫院血管外科聯合胸外科、骨科、麻醉科制定方案,並與香港瑪麗醫院血管外科的鄭永強教授、陳燿志副教授進行了充分的探討和交流。最終,手術團隊設計了一個儘可能減少手術創傷,又能解決病人右上肢靜脈迴流問題的手術方案——即進行「右側腋靜脈-左側無名靜脈的人工血管搭橋」。
 
  手術方案將位於胸部的豎切口縮短到約10厘米,僅是常規手術切口的一半。手術的橫切口則避免了截斷右側鎖骨,只需切開皮膚和肌肉便成功露出了需要醫生進行「搭橋」的堵塞大靜脈。
 
  術前,手術醫生團隊與楊女士及其家人進行了充分溝通,楊女士及家人均同意手術。2019年4月2日,手術由港大深圳醫院血管外科崔東哲副顧問醫生主刀,在血管外科李寧醫生、胸外科龐大志顧問醫生、骨科劉照華顧問醫生、麻醉科史曉勇副顧問醫生的共同努力下,為楊女士在右側鎖骨下靜脈原堵塞血管的兩端,新搭建了一段約5厘米長的人工血管,讓血流回復通暢。手術歷時6個多小時,順利完成。
 
手術後,楊女士已經消腫的右手手臂
 
  手術結束後,病人面臨的風險尚未過去:術後因其右上肢靜脈迴流通暢而迅速消腫,大量液體進入循環而導致病人心衰;同時還要面對術後感染、電解質紊亂、凝血機制紊亂、抗凝保證人工血管通暢等問題。
 
  在成人重症監護室(ICU)團隊、腎內科團隊、透析室團隊的精心照料和通力協助下,楊女士的身體狀況迅速穩定。2天後從ICU轉入普通病房。術後第十天,楊女士康復出院。
 
 
[责任编辑:实习生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