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北 > 特别报道

湖北馮家灣 歷史感厚重的中國傳統村落

2019-06-10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馮家灣村小景 攝影秦慈坤 潘玉敏 周政

  【香港商報網訊】馮家灣村地處湖北省南漳縣西南部的崇山峻嶺之中,有著"古民居之鄉"、"文化之鄉"的美譽,2016年被國家住建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記者第一次聽說馮家灣村,源於湖北文理學院的張平樂教授,那時她正忙著為該村申報”中國傳統村落”;第二次則是因為張教授為籌建村史館(博物館)發起的眾籌。
 
  張教授說馮家灣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古山寨、古民居、古建築,還有一代鄉賢馮哲夫的成長故事及其家族發展的諸多傳說,建議去看看,住上一段時日,構思一部有關鄉村題材的小說。
 
  4月3日,“襄村振興”紀實采風小組的4位老師一同來到馮家灣村采風。村支書余光軍在新修的村委會辦公樓前等著記者一行人,他詳細介紹了馮家灣村近幾年的發展變化,並委托村治保主任王功勤陪記者到村裏四處走走看看,親身了解村裏的情況。
 
鑿山而過的水電站引水槽 攝影秦慈坤 潘玉敏 周政
 
  王功勤是王氏古民居的後人,說起家鄉這幾年的變化欣喜之情溢於言表,看得出他是一個有理想情懷的人,願為家鄉建設盡一己之力。
 
  他家住在村裏一處峽穀深處的夾馬古山寨,有王氏古民居一幢至今保存完好,還有六十年代修建的兩級水電站,至今仍在季節性發電,為村民服務。
 
  王功勤的堂兄和孿生弟弟至今仍在王氏古民居裏生活,古老的天井與現代化的家電相映成趣,新采的清茶經開水沖泡冒出陣陣撲鼻的香氣,讓老房子充滿無限生機與活力。
 
  鞠家灣馮氏古民居始建於明朝崇禎元年(1628年),是馮家灣村另外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群,記者去的時候正在修繕中,工地上一派繁忙景象。
 
  據王功勤介紹,一代鄉賢馮哲夫生於此長於此,馮氏家族乃耕讀世家,秉持“耕讀為本、詩書濟世”的原則,清代曾出過2名秀才,4名貢生,5名舉人,創造並改寫了馮氏家族乃至整個板橋的歷史與文化。難怪張教授會建議馮家灣村修建村史館,這裡不只有厚重的歷史,更有一脈相承的書香文化。
 
  馮哲夫,1878年入私塾,1890年求學於南漳縣學宮, 1903年在日本留學,畢業後回國任省城(武昌)幼稚園附設女子保育科堂長,後又任省視學員和武昌模範小學校長,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首義成功,任軍政府內務部部長,1927年3月因病返回故裏鞠家灣老屋,1950年,應邀參加湖北省各界人民代表大會,1952年病逝。
 
  鞠家灣馮氏古民居馬路斜對面,一排排新建的房屋吸引了記者的視線,王功勤說那是村裡新建的集中安置房,村民已陸續入住。記者隨他到一戶村民家走訪,看入戶門半開,敲門進去。屋內有兩位老人在家,男主人楊全保今年71歲,老伴兒王開芹58歲,享受著國家給的低保,住院能報銷基本上不用自己掏錢,生活舒適安穩,比從前更幸福。王開芹老人臉上一直帶著笑,說黨的政策好,讓農民都過上了好日子。
 
  離開楊全保家,記者又去了附近正做危房改造的一戶人家,戶主陰明貴,今年66歲,子女都不在身邊,政府就成了他家的依靠,駐村的縣裏民政局幹部張軍時常來看他們,政府為他們解決了住房、吃水、交通、醫療問題。現在種地政府有補貼,養豬養雞子還有政策獎補,有史以來沒這樣的好政策,沒想到老了還能享受到這麼多政府的福。
 
2016年時的鞠家灣馮氏古民居室內原貌 攝影秦慈坤 潘玉敏 周政
 
  馮家灣村不愧是文化之鄉,近七旬的老人都這麼健談,並且有這麼多想法,這讓記者一行人萬萬沒想到。
 
  王功勤也很健談,他說村裡很少有想靠扶貧政策不勞而獲的好吃懶做之人,有的村民當初夠貧困戶條件卻不要政策扶助,靠自己勤勞雙手致富,比如村民宋聖福就是典型。
 
  我們找到宋聖福的時候,他正在旁邊林地裡照看香菇,他家裡養了20只雞,20頭豬,6頭牛,今年又加種了香菇,加上木耳、旱煙、糧食等作物,一年下來收入可觀。宋聖福說不能靠要,要靠勤勞雙手致富,他們家2017年已脫貧,這都要感謝國家的政策好,能讓每一個老百姓都受益。
 
  據村支書余光軍介紹,南漳縣民政局和襄陽市三十六中是村裡的幫扶單位,幫村裡新建一個420平方米的養蠶大棚,兩間小蠶供育室,帶動村民發展養蠶業;村裡新注冊了兩家合作社,一家蔬菜種植合作社、一家養殖合作社,最低能帶動30家戶共同致富。
 
  余光軍說今後會加快村級各項事業的發展,力爭在三年內使村級產業收入上升新臺階,人平純收入實現10%的年增長幅度,讓所有村民過上更富裕的生活。(吳超群 孫雪梅)
[责任编辑:赵书琪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