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特别报道

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碧桂園扶貧助「人」實現可持續發展

2019-06-24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黃裕勇 報導:在河北省新河縣菜園村,43歲的楊丙義過去經常獨自一個人在河邊放羊,無聊時只能和羊說說話。和他一樣的同齡人早就享受到家庭的快樂。但是因為患有先天性白化病,楊丙義不得已在小學一年級輟學,幾乎與外界隔絕。沒有文化、缺乏技能的他經常為窘迫的生活發愁。
 
  距離楊丙義500多公里的灤平縣,雙孤兒小佳、小俊(化名)的家是於營村唯一沒有脫貧的一戶。父親早逝,母親離家,兩個孩子只能與上了年紀且身患重病的爺爺奶奶相依為命。生活費、學雜費……沉重的生活現實為兩個孩子的未來蒙上了陰影。
 
  中國社科院CSR研究中心發佈的《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2018)》顯示,扶貧實踐和成效、精準扶貧規劃等成為近年來企業社會責任議題中的新關注點,越來越多的企業主體通過扶貧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朝着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共同目標,來自四面八方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扶貧濟困、振興鄉村,讓社會變得越來越好。
 
  碧桂園最新披露的《可持續發展報告(2018)》中顯示,自2018年起,碧桂園將扶貧正式上升為主業高度,在全國9省14縣全面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惠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3.6萬人,不斷探索積極有效的扶貧模式。一年過去,已有10個幫扶縣相繼宣布「摘帽」,助力超20萬貧困人口脫貧。
 
  深入一線查實情,精準鏈接貧困戶
 
  「你們看,我的小孫子門門考試都拿100分,可認真了!」小俊的爺爺孫國林拿着考卷驕傲地說著,布滿皺紋的臉上滿是笑意。
 
  小俊不到2歲時,母親就離家出走了,父親後來因病離世,只留下了他、姐姐小佳,和年邁的爺爺、奶奶4人相依為命。爺爺孫國林已經65歲了,老伴身體不好需要照顧,他還必須挑起撫養兩個孩子的重擔。
 

碧桂園扶貧志願者走在在進村入戶調研的路上
 
  在全國9省14縣,碧桂園每個縣都有專職的扶貧幹部深入一線,入戶走訪,點對點提供幫扶。在了解到孫國林一家的情況後,碧桂園不僅為兩個孩子提供了共5000元助學金,同時還為孫國林提供了一份在苗木基地的工作,每月都有一筆工資收入。
 
  碧桂園北京區域副總裁李冬還主動結對幫扶,個人資助兩個孩子上學,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伴人」、「領路人」。「新年的時候,他給兩個孩子買了羽絨衣,」奶奶感慨說,「現在有他們來幫忙,家裡輕鬆了不少。」
 
  致貧原因多種多樣,因病、因學、缺乏就業出路居多。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確保脫貧有實效、可持續,經得起歷史檢驗。精準扶貧就應該深入一線,真實了解建檔立卡戶的情況,精準施策,從根本解決貧困戶的貧困現狀提供可落地、可造血、可持續的幫扶舉措。
 

碧桂園物業黨總支組織黨員到英德市九龍鎮楓木村貧困戶家中調研
 
  2018年5月來以來,碧桂園扶貧工作隊在9省區14縣深入貧困村屯農戶訪貧問苦,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了以黨建扶貧扶志、產業扶貧扶富為主、教育扶貧扶智、就業扶貧扶技、輔以其他因地制宜自選動作的「4+X」扶貧模式,探索可造血、可複製、可持續的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道路。
 
  技能培訓授人以漁,產業造血助農增收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產業扶貧是解決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手段,是脫貧的必由之路。民營企業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力量,自身擁有產業、資金、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參與扶貧開發更能起到積極的帶動作用。
 
  楊丙義如今是碧桂園產業扶貧項目--苗木基地的受益貧困戶之一。2018年7月,楊丙義在碧桂園新河縣苗木基地負責人「老孟」的鼓勵下,主動參加面試成為了苗木工人。
 
  一天工作8小時,全面學習苗木種植技術,每月能有3000多塊錢工資,另外還認識了很多朋友,過去自卑孤獨封閉的楊丙義如今頗有成就感,人也變得開朗了。不久前,他還成了一名管理負責人,在眾人面前發表了「就職演講」。
 
  扶貧先扶志。有許多貧困戶過去和楊丙義一樣,被生活的重壓消磨了精神意志,生活失去了動力和方向。對於這些人,也許在關鍵時刻「拉一把」「推一掌」,他們就能重新走上正軌,並且迸發驚人的力量。
 
碧桂園在廣西田東的扶貧苗木基地,吸納周邊群眾就業實現增收
 
  來自廣東英德的李觀練,曾經沒有任何技能,到處打散工。他和妻子要贍養3位老人,照顧兩個孩子,微薄的收入遠遠無法支撐家庭開支。李觀練說:「我不是不想打工,可是我沒技術沒本事,沒有人能請我啊!」
 
  在參加了碧桂園組織的就業培訓班後,李觀練通過免費培訓很快掌握了一門技能,還通過了廣東騰越的培訓考核,成功獲得了一份月收入超過8000元的工作,這在過去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今年,李觀練更是踏出了人生嶄新的一步,自己代辦承接鋁模工程,每天收入可達五六百元。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故事還有不少。廣東田陽縣,貧困戶王彬通過參加碧桂園提供的養老護理免費培訓,在廣東順德善耆養老家園找到了工作。隨後,她的丈夫和兩個孩子也參加了這項培訓,一家4口都在養老家園就業,目前全家年收入超過20萬元。
 
  除就業培訓以外,碧桂園結合自身產業資源,努力讓貧困戶在家門口也能增收致富,帶動鄉村振興。碧桂園整合各方資源,依託合作夥伴力量,建立了產業扶貧項目資源庫,將貧困地區優勢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還積極打通銷售渠道,開展消費扶貧。在河南虞城,碧桂園扶貧幹部幫助當地農戶賣油桃;在河北新河縣,碧桂園將當地的靈芝、羊肚菌等納入區域採購平台促進當地農產品銷售……
 

2018年11月11日,碧桂園倡議的社會各界消費扶貧月正式啟動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永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脫貧攻堅大大改善了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僅是貧困人口受了益,也讓所有農村的農民都一起共享了這些成果。通過脫貧攻堅還倒逼了產業發展、生態改善,讓農村治理水平有了提升。
 
  專註教育源頭扶貧,愛心接力回饋社會
 
  走進廣東英德魚咀村,每逢周末遊客人來人往,其中不乏一些攝影愛好者來到這裡創作。過去魚咀村曾經是喧囂繁榮的商貿據點,經歷歲月洗禮逐漸成了一個嚴重「空心化」的沒落小村。在廣物集團與碧桂園集團合力幫扶下,如今魚咀村已經被改造為集民宿、咖啡書吧等為一體的旅遊休閑景點。
 
  魚咀村的新面貌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引導和企業的熱心幫扶,也有一批扶貧幹部的長期付出,其中有不少畢業於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的90後扶貧幹部,宋旭就是其中一員。
 
  長期駐守在魚咀村,宋旭的工作包括協調新農村建設工作,跟進建檔立卡貧困戶日常生活,參與協調鄉村改造相關事宜。日行步數超2萬步,一天在工地要超過8個小時,每天接無數個電話……這些都是宋旭工作中的標配。作為一名標準的95後,宋旭的外表、談吐、做事方式要比實際年齡成熟得多。如今,宋旭被村民們親切的稱為「外來的本地人」。
 
  曾經,宋旭因為家境貧困,高中畢業後差點就要放棄大學夢外出打工,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向他伸出了援手,讓宋旭免費就學,接受優質的職業教育。畢業後宋旭毅然回到鄉村,成為一名扶貧人,從受助者變成了施助者。他解釋說:「我也是從貧困家庭出來的,曾經受到很多資助。做人應該懂得感恩。在碧桂園職業學院上學的時候,我就下了決心,以後要盡己所能,回報社會。」
 
  以1997年為開端,楊國強成立仲明大學生助學金,用於資助家境貧困的大學生。隨後,他還先後出資創辦了3所慈善性質的學校:國華紀念中學、國良職業培訓學校、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
 
  就在前些天,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迎來了2019屆畢業典禮,367名畢業生全部落實就業崗位,其中301名同學即將走上基層一線管理幹部或技術骨幹崗位,佔比高達82%。楊國強在畢業典禮上對畢業的孩子們殷殷叮囑:「要勤勞,要節儉,不要怕吃虧。別人交代給你的工作,要有信用並且做到極致,不能偷懶和無所謂……」
 
  起於微末、長於草莽、於逆境中奮鬥而終有今日所成的楊國強,對這些貧困而優秀的孩子們寄予了極大的同情和關注,期望他們不但可以掌握一技之長,找到好工作、過上好生活,還能努力回報社會,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貢獻價值和力量。
[责任编辑:赵书琪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