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贵州 > 特别报道

鐘山區大河鎮: 立足特色抓產業聚焦市場繪「播春圖」

2020-02-27
来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一手戰疫旌旗正飛揚,一手經濟小康在路上,正值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年。時下,六盤水鐘山區大河鎮秉持戰疫、春耕「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外防輸入內防擴散之際,積極引導轄區企業、群眾復工復產,山巒盆谷一派繁忙景象。
 
鐘山區大河鎮生態蔬菜基地內村民正在採摘蔬菜
 
  產業依託特色,走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是大河鎮一以貫之的原則。利用相對完善的旅遊設施,舉辦靈活多樣的農事體驗活動,吸引學生、遊客、市民開展採摘實踐活動和租地種菜農夫體驗,喚醒市民的鄉土記憶,傳承傳統種植文化,增強了蔬菜產業吸引力,帶動了鄉村旅遊消費,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市民遊客在大河鎮大橋村美佳草莓種植基地採摘草莓
 
  「今年受疫情影響,農事體驗人數有所下降,但隨着政府推動復工復產,到地採摘、購買蔬菜的顧客量逐漸復蘇,我們有把握,繼續推動疏旅一體化。」大河鎮大橋村支部書記李斌說。
 
  調整結構不是一句空話,一眼看去,河谷兩岸不少土地,明明還堆放着去年遺留的玉米桿,但今年在熱火的翻種中,卻都「改頭換面」,大面積改成了蔬菜種植,蔬菜致富之經越念越好。
 
村民正在對精品水果樹木進行修枝
 
  「以前種苞谷、洋芋,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掙不到幾個錢,人累都累死。現在不一樣,土地轉成種蔬菜,只需要按時管理,政府又提供了灌溉設施,種植更簡單,還能賣更多錢,在家當農民,也沒有那麼辛苦了!」大橋村蔬菜種植戶吳方說。
 
  吳方一家,去年僅種植蔬菜,年收入20000左右元,正是大河鎮力促種植結構變化的一個縮影。面對低效的傳統種植業,大河鎮大刀闊斧,敢於變革,「擴蔬壓糧」在新一年繼續推進,讓更多農民,享受到了變革成果。
 
村民正在栽種新茶葉
 
  「去年,全年調減低效玉米6000畝(種植高山冷涼蔬菜4200畝),每畝效益增加800元以上,往年金燦燦卻難致富的玉米地,變成了綠油油且能小康的蔬菜田。正是因為去年導向鮮明,成果顯著,才讓老百姓願意跟着政策走,思維也轉變得更快。今年,我們還要在結構上繼續調整,不斷讓大河的土地,種滿高效的經濟作物,逐步縮減玉米等低效作物種植面積。」徐朝朝介紹說。
 
  近年來,隨着市區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鄉村游也「炒」得「火熱」,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投身於草莓種植,以吸引市民前來採摘。
 
  「這顆草莓又大又甜,草莓味真濃!這是奶油草莓,又大又甜,最重要的是沒打農藥,我們一會兒功夫就采滿了一盒新鮮草莓,自己摘的草莓比市場買的草莓更甜,我們吃得也開心。」市民吳女士帶着女兒摘了滿滿一盆草莓還沒盡興,還一邊摘一邊嘗鮮。
 
  在大河鎮大橋村美佳草莓種植基地大棚內,來自市區四面八方的遊客正在採摘園裡體驗「回歸自然」的樂趣。放眼望去,白花片片、紅果點點,果香撲鼻,遊客們有說有笑,還不時拍照留念,其樂融融,與時下蕭條之景形成鮮明對比。
 
  草莓園的老闆娘告訴我們,進裏面可以隨便摘着吃,但不能浪費,不能偷着外帶,最後出來時候把你們採摘的草莓稱一稱,一斤草莓30元,按斤收費。
 
  「我們基地一共種植草莓50畝,畝產2000斤,主要供市區超市和精品水果店,今年受疫情的影響,損失了近10000斤。同時,在疫情嚴重的那段時間裏,知道鎮里的醫療衛生院所、執勤卡點和公安交警工作人員比較辛苦,我們組織部分員工採摘新鮮草莓近600斤送到他們的崗位上去品嘗。」大河鎮大橋村美佳草莓種植基地老闆娘喻梅說。
 
  經過多年摸索,大河鎮更加清醒地意識到,繼續搞「大水漫灌」式的傳統農業肯定不行,有限的耕地上需要種植最合適、最有效的特色作物。通過將蔬菜、果林融為一體,推進「一塊地,多產業」形成常態,單位面積內經濟產量驟增,人民群眾錢袋子更鼓了,日子一年比一年幸福。
 
  「大河鎮實現土地再利用,種植更高效,單位土地收益更高。目前,共有適於種植蔬菜的茶葉、葡萄等林地4200畝,現已全部完成林下蔬菜種植。同時,今年準備在去年栽種茶葉的基礎上再栽種茶樹1000畝。」徐朝朝如是說。
 
  除蔬菜基地、草莓園等逐漸復蘇,大河鎮力抓的另一產業——茶葉,也迎來了收穫高峰。走到周家寨茶葉基地,一眼看去儘是繁忙的採茶人,春芽正萌,嫩綠漸染,一筐筐鮮綠的茶葉入倉,農人眼中儘是笑意。
 
  隨着政府引導群眾復產,基本上各村林下種植也已經開始,而基於前一年的經驗和成果,今年大河鎮將繼續引入更高效的作物,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採用更合理、更科學的搭配方式,充分將有限的土地資源用好、用活。(黃慶松)
 
[责任编辑:薛正轩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