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贵州 > 特别报道

貴州玉屏:堅守簫笛廠的女藝人

2020-03-09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玉屏簫笛,音韻清越、工藝精巧,是民族樂器中的精品, 是玉屏侗、漢、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發展的結晶,經取材、制坯、雕刻、成品4大工藝流程數十道工序手工製作而成。2006年,玉屏簫笛製作技藝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玉屏簫笛,與大方漆、茅台酒並稱貴州三寶,成就的背後,是一代又一代簫笛手工藝人的堅守。
 
  在玉屏簫笛廠生產車間內,桌子上堆着沒完成的簫笛半成品,空氣中散發著竹子的清香。陽光下,吳瓊安靜地坐在桌子旁,手拿笛子和刻刀,不到一分鐘的功夫,笛子上便呈現出「中國玉屏」四個字了。從剛進廠笨手笨腳的學徒到如今得心應手的手工藝人,吳瓊吃了不少的苦。
 
吳瓊在笛子上雕刻
 
  今年49歲的吳瓊從事簫笛製作已經23年了。初涉簫笛製作,吳瓊最大的感受就是「細且繁」。簫笛製作,有着選材、燒烤、校直、定調、打眼、校音、打磨、雕刻等幾十道工序,不僅繁瑣,並且還都是細緻活兒,需要百分百的專註。
 
  「細心更是為了不讓自己受傷。竹子硬、刻刀鋒利,雕刻靠的是雙手的「巧勁」,有的時候握了一天刻刀,到吃晚飯時,手連筷子也拿不動。剛開始時,一天下來,刻刀在手上留下了很多細小的傷口,回家洗衣服、做家務時,傷口總是火辣辣的疼,大拇指也因為長期握持刻刀而有些彎曲,指甲下面被磨起了厚繭。」吳瓊說。
 
  雕刻的過程既考驗技術,更考驗耐心,要全神貫注,只要有一點分神,刻花了或是刻壞了,那麼之前的功夫全部白費了。吳瓊經常在桌前一坐就是一整天,肩周炎等職業病也就隨之而來。
 
  在朋友們看來,吳瓊的工作枯燥無味,但她和丈夫卻樂在其中,她認為只有真正的熱愛才能讓自己堅守和傳承這項傳統工藝。丈夫的外公曾經營過一家簫笛店,也是簫笛手藝人,到了丈夫的母親這一輩,這項技藝未能傳承下來,成了一種遺憾。
 
  吳瓊的一旁,梁麗正在為笛子填色。梁麗是玉屏簫笛廠的會計,會一些簡單的雕刻、填色等工序,算半個手藝人,1997年,她跟吳瓊一起進入玉屏簫笛廠。
 
  會計專業的梁麗在六盤水的一家銀行工作,對簫笛有着莫名的喜愛。後來,在簫笛廠里做會計的姑姑的一句「廠里正在招人,你不是喜歡嗎?」思索再三,梁麗還是決定回到玉屏,從事自己喜愛的職業,離簫笛近一點。
 
梁麗正在為笛子填色
 
  進入簫笛廠後,梁麗從學徒做起,練習拿刀、按照紙膜刻字......雖然累,但她很滿足。1999年,姑姑從廠里退休,會計專業的梁麗被調往會計崗。換了崗位,但她並沒有放下這門手藝,在工作閑暇時,也會經常進入生產車間,雕刻、填色、上漆......每一道工序她都小心翼翼。
 
  從2012年秋季學期開始,玉屏在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初中七年級至八年級、高中高一至高二開設簫笛地方課。
 
  「雖然自己會製作簫笛,遺憾的是自己不會吹。不過,好在女兒會吹奏簫笛,了了我的一大遺憾。在工廠上班,能時常聽聽簫聲和笛聲,也是一種享受。更何況,這也是一種傳承。現在我們只想守着自己的職業、守着簫笛,讓它能在後一輩人的手中發揚光大。」梁麗說。
 
  在桌子旁,除了吳瓊和梁麗,還有一個正在忙碌的「年輕人」。在這個平均年齡為40歲的簫笛廠里,今年34歲的黃路平算得上「年輕人」。2005年,19歲的黃路平應聘進入簫笛廠工作。
 
黃路平在雕刻
 
  學藝的第一天,師傅就告誡過黃路平,簫笛製作是個精細活,手藝人要手到心到,把活做精做細,萬不可偷懶耍滑,丟了藝德。自此,黃路平便把這句話刻在了心間,不管如何,不喊苦和累,從最初的學徒到現在的「老人」,她不僅把技藝傳承了下來,更讓大家刮目相看。
 
  「做一行愛一行,要吃得了苦。藝術品是美的,但製作過程卻是苦的,但我會盡最大努力,讓這門手藝留下來,保護好簫笛文化,讓更多人知道了解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黃路平說。(胡攀學 黃慶松)
 
[责任编辑:赵书琪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