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河南 > 特别报道

黃河文化中原行之一:在人民勝利渠追隨治黃先輩來一次初心之旅

2020-07-09
来源:香港商报网
  【開欄序語】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哺育着中華民族,孕育了燦爛悠長的中華文明,形成了獨具特色、厚重無比的黃河文化,以豐沛的水量和蕩氣迴腸的胸襟為我國北方地區構築起萬里生態廊道。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需要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在河南流經三門峽、洛陽、焦作、鄭州、新鄉、開封、濮陽等市,留下三門峽大壩、小浪底大壩、嘉應觀、人民勝利渠、陳家溝太極拳、韓愈紀念館、少林寺、相國寺等眾多文化遺存,形成治水文化、太極文化、少林文化、農耕文化、名人文化、紅色文化、移民文化等具有中原特色和符號的文化,是黃河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加大黃河文化的宣傳力度,《香港商報》決定開闢專欄,推出《黃河文化中原行》系列報道,組成採風團奔赴河南,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切身感受沿黃河生態環境修復建設的巨大成績和高質量發展,領略河南城鄉發生的深刻變革和勃勃生機,記錄下河南人民為中原更加出彩而努力拚搏的「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在渠首和黃河大堤的綠色王國里感恩治黃先輩們的豐功偉績
 
  7月2日上午9點,採風團一行乘車駛出鄭雲高速嘉應觀收費站,與等在這裡的焦作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蕙麗一行匯合,向人民勝利渠首水情教育基地疾馳而去。
 
  人民勝利渠渠首位於武陟縣嘉應觀鄉秦廠大壩上,南臨滔滔黃河,與滎陽市桃花峪隔河相望;北依千里黃河長堤,所在之處就是禹王故道,距萬里黃河第一觀——嘉應觀4公里;下游1.5公里處是由京漢、京廣、新京廣三條鐵路線匯聚的重要鐵路樞紐鄭州段黃河大橋;上游2公里處是雍正治理黃河留下的御壩碑。
 
人民勝利渠渠首閘雄姿
 
  人民勝利渠是新中國成立後在黃河中下遊興建的第一個大型引黃灌溉工程,被稱為「新中國引黃第一渠」,現在已經成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和水情教育基地,2014年9月被命名為國家水利風景區,有毛澤東主席視察勝利渠紀念館、渠首閘、人民勝利渠展覽館等幾部分組成。人民勝利渠開灌至今,各級機關、大專院校、社會團體、當地群眾等來此參觀學習交流人數每年達萬餘人次。曾吸引了40多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以及聯合國官員、水利專家、外交使團等來此參觀考察。
 
  從收費站到人民勝利渠並不遠,新修的柏油路平整寬闊,兩邊是不同樹木組成的綠化帶,綠化帶外就是成片的綠汪汪的農田,幾乎不見任何建築和房舍,顯得非常幽靜和養眼。不一會,就駛上了黃河大堤,大堤內側是高聳入雲的白楊樹,外側也是一眼望不到邊的綠化帶。舉目所見皆是綠色,不時有各色花樹從車前搖曳而過,陽光燦爛,清風送爽,讓人彷彿穿行在一個諾大的綠色公園,誰也不會想到這裡曾是黃水泛濫的黃河灘。
 
  歷史上,黃河「善淤、善決、善徙」,是世界上最為複雜難治的河流。據統計,在1946年人民治理黃河以前的幾千年中,黃河下游決口泛濫達1500多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沿岸群眾因為水患背井離鄉,飽受疾病飢餓之苦。洪水退去後,面積廣大的黃泛區黃沙漫漫、寸草不生,「抬頭是邙山,低頭是河灘。大風黃沙刮過來,光想埋住俺」,可以說黃河在舊中國是一條苦難之河。新中國剛剛成立時,許多西方國家的水利專家在印度集會時斷言:「中國黃河無法治理,黃河流域下游及周邊地區若干年後將會變成荒漠。」
 
  然而,就是在這樣艱苦的背景下,中國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修建勝利渠,是57個鄉鎮近180多萬畝黃河灘地變成旱澇保收的魚米之鄉。遵照毛主席「要把這片地方載上樹,綠化好」的指示,以渠首為中心在一片荒涼黃河沙灘上建造起來一個佔地66萬6千6百平方米的大型花果園。林木似海,花果飄香。春天是花的世界;夏天是綠的海洋;金秋果實累累壓彎枝頭,一年四季,美不勝收,讓人不由對先輩們治理黃河的豐功偉業肅然起敬……
 
  毫無疑問,曾經的苦難一去不返,黃河正在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人民勝利渠渠首花果園和黃河大堤的生態修復將會為中國黃河流域生態廊道建設提供現實樣本和有益探索。

  在照片的光影里體會先輩們治理黃患為民分憂的宗旨意識
 
  不到20分鐘,人民勝利渠渠首水情教育基地到了。教育基地並無大大門和圍牆,一條長約5米、高約1米的翡翠紅花崗岩橫在大門口,上面鐫刻着「人民勝利渠」五個大字,字體是集合毛體,顯得遒勁有力。廣場正中間橫立着一塊長方形的花崗岩石碑,上面鐫刻着「開國領袖毛澤東視察人民勝利渠紀念館」和修建勝利渠的具體經過。
 
  碑文顯示,在毛主席的關懷和黨中央的支持下,中央批准了8764萬斤小米作為人民勝利渠工程預算費用,幾乎占當年全國水利建設費用的四分之一。1951年3月,經周恩來總理親批,引黃濟衛灌溉工程正式開工建設。1952年3月第一期工程勝利竣工,4月12日舉行了放水典禮,初期灌溉設計面積36萬畝,被命名為「人民勝利渠」。「人民勝利渠」建成宣告了新中國黃河治理初戰告捷,在國內和國際上均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嘉應觀景區管理局黨支部書記翟嵩峰介紹,當時,為了安排施工人員吃住,工程指揮部在渠首閘位置修建了好幾十間磚瓦房,其中專門為前蘇聯水利專家和我國水利專家修建了一座中歐合璧式建築做辦公室,房屋呈U字型,顯得古樸而又典雅。1952年4月人民勝利渠放水後成為渠首管理段辦公室,同年毛主席視察人民勝利渠時,就在這座房子里用茶、休息、聽取彙報。此後被定為毛主席視察人民勝利渠紀念館,一直保護至今。
 

毛澤東主席視察勝利渠紀念館大門
 
  穿過廣場,步上台階,就是紀念館。紀念館大門左側牆上題寫「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右側牆上題寫「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字體也是集合毛體,雄渾奔放,鮮紅奪目。這兩句話廣泛流傳,成為一代又一代人治理黃河的口號,也體現了毛主席對水利和治黃工作的重視與思考。
 
  早在1934年1月23日,在江西瑞金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工農代表大會上毛主席就提出「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我們也應於極大的注意。」1935年的一天,率紅軍長徵到達四川的毛澤東,在阿壩一個叫麥爾瑪的村子,看到山腳下的兩條河流,一條往南流入長江,一條往北流入黃河,毛澤東突發奇想地說:「從山中打個洞,長江的水就流到黃河了!」這是毛澤東產生引長江水到黃河的第一次調水設想。後來毛澤東轉戰陝北之後,面對乾旱的黃土高原,又一次提到他在四川看到這個山丘時形成的設想。
 
  步入館內,迎面是一扇屏風牆,牆正中間位置安放着一尊毛澤東主席的漢白玉雕像。毛澤東主席着中山裝,腳穿圓口布鞋,坐在椅子上,一臉嚴肅,目光深邃的望着遠方,彷彿在注視和思考着黃河的當下和未來。
 
 

毛澤東主席視察勝利渠紀念館臨時會客室
 
  紀念館四周牆上掛着毛澤東主席視察黃河和紀念館時的一些照片,其中一張照片非常有名,多次出現在畫冊、海報和展覽上。照片中主席坐在邙山之巔,眺望浩蕩東去的黃河陷入沉思,橫跨黃河的火車鐵橋依稀可辨。翟嵩峰說,大家都知道這張照片,但是照片背後的故事卻鮮有人知。1952年10月31日,毛澤東離開開封去看引黃灌溉工程,主席對前來送行的王化雲及河南省委書記張璽、省政府主席吳芝圃、省軍區司令員陳再道等再次說了那句話:「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
 
  當專列到達鄭州境內時,毛澤東主席下車登上邙山察看了邙山水庫壩址和黃河形勢,遠眺新建成的引黃灌溉大閘。主席在山頂上來來回回的踱步,神情凝重的對陪同人員說:「黃河現在到了我們手裡,一定要馴服它。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決不能讓它出亂子。要確保黃河的安全,你們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不然我是睡不着覺的!」毛澤東對陪同考察的葉子龍說:「黃河孕育了中華民族,也害苦了成千上萬的中國老百姓。」葉子龍晚年回憶道:「毛澤東在視察黃河的過程中,他的表情是頗為凝重的,他始終在想一個問題,怎麼樣化害為利,讓黃河造福於人民。在他的心目中,黃河是與人民連在一起的。他深深地愛着黃河,愛着人民。對人民的疾苦他充滿了同情。」
 
  還有一張照片格外引人注目,因為照片中主席滿臉含笑。翟嵩峰介紹說,毛澤東主席心憂黃河,同情受苦群眾,所以在整個視察黃河的過程中一直表情凝重,這是難得的一次笑容。1952年10月31日,毛澤東來到引黃灌溉大閘管理處,聽完管理人員的彙報和介紹後,和工作人員一起搖起了渠首閘門,黃河水傾瀉而出。望着奔流翻騰的渠水,主席非常開心,露出滿臉笑容,記者按下快門,拍攝下了這一珍貴的瞬間。雖然是黑白照片,而且年代久遠,但是現在看起來依然清晰,穿過歲月的風雲,主席的笑容依舊是那樣的溫暖和親切。

  在臨時休息室感知先輩們艱苦樸素和藹可親的平民情懷
 
  屏風牆右邊保存着毛主席視察勝利渠時的臨時休息室、臨時會客室和毛主席親手搖過的第一代啟閉機陳列室。一張棕墊,一床被褥,四條長凳支起來的平板床,就是當年毛主席視察後短暫休息的地方。翟嵩峰介紹說,毛主席一向保持着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1952年10月29日晚上7時許,毛主席視察黃河乘坐的專列駛進蘭封車站,毛主席怕擾民不去開封市招待所,就在火車上住了一夜。到了渠首,雖然武陟縣已經安排好了接待,但是主席不願意給地方增加負擔,就堅持在辦公室吃飯休息。
 
  翟嵩峰介紹說,主席非常的簡樸,也特別的和藹可親。臨時休息室擺放的桌椅和茶具都是主席用過的物品,原物保存至今。當年,毛主席坐在這把椅子上,詳細聽取了黃委會副主任趙明甫、引黃灌溉濟衛工程管理局局長韓培成的彙報,並與他們進行了親切交談,毛主席稱讚說:「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這個閘修的好,人民勝利渠這個名字取得好!」並詼諧的比喻說:「渠道灌溉是陣地戰,水井澆地是游擊戰,渠井灌溉要結合起來。」一下子就消除了大家的拘謹,是氣氛顯得活躍輕鬆。
 

毛澤東主席親手搖過的第一代啟閉機
 
  翟嵩峰指着毛澤東主席親手搖過的啟閉機介紹說,這是第一代純手動啟閉機,渦輪和渦桿都是裸露的,非常沉重,需要好幾個人一起用力才能搖開。當年,毛主席和陪同人員一起搖開的是渠首閘南邊第二孔閘門,當時渠首閘上面沒有房子的。後來啟閉機升級,就把毛主席搖過的啟閉機放在這裡,繫上紅綢,供人展覽、追思。
 
  1999年6月20日,江澤民同志親臨人民勝利渠渠首視察,饒有興緻的參觀了「毛主席視察黃河休息室」。當看過人民治理黃河的圖片展後,對幾十年來灌區的發展變化以及所產生的巨大經濟效益,給予高度評價,在休息室愉快留影,高興之餘,欣然題字「江澤民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日於人民勝利渠渠首閘」。並向全黨全國人民發出了「加強治理開發,讓黃河造福於中華民族」的莊嚴號召。當日,江澤民同志登上渠首閘,親手搖開了第二代啟閉機開閘放水。為了紀念這段歷史,紀念館專門設置了「江澤民同志視察人民勝利渠廳」,展示江澤民同志視察的圖片、資料,題字的桌椅、筆墨紙硯原樣保存。
 
  後來採用電動啟閉機,江澤民同志親手搖過的第二代啟閉機也放在展廳展覽。翟嵩峰介紹說,第二代啟閉機增加了機械動力,節省了人力,密閉防透水性更好了。渦輪是封閉的,更加省力。通過啟閉機的更新換代,我們可以直觀的感受到灌區的發展變化和偉大祖國不斷前進有勝利走向勝利的鏗鏘步履。
 
  「蘇聯專家辦公室」陳列有蘇聯專家布可夫當年辦公時用過的物品。布可夫是蘇聯知名的水利專家,曾隨同新中國的首任水利部部長傅作義走遍大江南北、黃河兩岸,為我國的水利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出紀念館右轉直行100米,就是人民勝利渠展覽館,是2011年為紀念毛主席視察人民勝利渠60周年暨人民勝利渠開灌60周年修建的,館內展示了人民勝利渠建設的歷史背景、具體經過、技術攻關以及發揮作用和對後世的影響,同時也展示了武陟縣發揚人民勝利渠精神不斷拼搏奮鬥而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美好願景。

  在數據分析里尋覓先輩們勇於創造不斷創新的探索精神
 
  展覽館外矗立着一座「人民勝利渠開灌30周年紀念碑」,是1982年4月中共河南省新鄉地區委員會、河南省新鄉地區行政公署,為紀念人民勝利渠開灌30周年所立的紀念碑,記載了人民勝利渠開灌30年的經驗教訓。其中最顯著的經驗就是完全控制住了泥沙。翟嵩峰介紹,黃河的主要特徵是水少沙多,因而解決泥沙問題是引黃供水面臨的重大難題,而人民勝利渠的總乾渠、乾渠、支渠、斗渠都成功地解決了泥沙淤積渠道的問題,創造了半個多世紀渠系不沖不淤的奇蹟。
 
  翟嵩峰解釋說,現在看起來渠首引水防沙技術的應用比較平常。但在新中國剛剛成立之初,人民勝利渠建設的每一個舉動都是極具創造和前瞻性的,也是極端困難的。多年來,人民勝利渠管理局先後對作物灌溉制度、鹽鹼化、井渠結合、灌區綜合技術改造等進行系統研究,僅改革開放以來就完成科研項目40餘項,獲地廳級以上科技獎和國家專利30餘項,為發揮灌區效益挺起了科技的脊樑。
 

人民勝利渠渠首閘蓄水池
 
  從展覽室出來,到渠首閘參觀。渠首閘剛建成時是露天的,毛主席當年視察渠首閘時囑咐:「閘上要蓋個房子,這樣工人操作時不怕雨淋。」經過五次維修,第三代渠首閘堅固高大,「人民勝利渠首閘」幾個紅色大字在閘頂熠熠生輝。
 
  在渠首閘節水灌溉試驗站旁,在綠油油的田野邊,寫有「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項目」、「國家自然基金科學項目」字樣的招牌格外醒目。這一塊塊金字招牌和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在廣袤的中原大地上交相輝映,正是人民勝利渠創新創造的最美風景。
 
  翟嵩峰告訴記者,從1952年開始,人民勝利渠一直都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1999年以來,持續開展了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有關數據顯示,到1977年實灌面積接近90萬畝,目前已發展到184.84萬畝,受益區包括河南省新鄉、焦作、安陽三市11個縣(市、區)的57個鄉鎮。
 
  六十八年來,人民勝利渠灌區的幹部群眾克服了旱、鹼、風沙等自然災害,有效地開發利用水沙資源,通過沉沙淤改,將灌區內原有的10萬多畝鹽鹼地全部改造成為良田。農田得到了適時灌溉,才催生了「武陟大米」、「延津小麥」等全國知名農業品牌,也為解決新鄉市和天津市等工業用水和市民飲用水作出了巨大貢獻。
 
  實踐證明,經過六十八年運行,人民勝利渠不但沒有淤死,而且還在源源不斷地為豫北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輸送着黃河水源。目前,人民勝利渠已形成了科學的灌排體系,揭開了黃河中下游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序幕,使臨黃地區水生態環境和農耕條件得到根本改善,並迅速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連片自流灌溉區,徹底改變了中國農業生產布局,成為全國引黃灌區的一面旗幟。

  人民勝利渠渠首閘開閘放水
 
  憶往昔,災害連年,歲月艱辛;看今朝,林茂糧豐,倉庫盈盈。站在渠首閘二樓向南眺望,一池黃河水平靜如鏡,儘管顏色渾黃,但是依然可以清晰看到池岸邊白楊和柳樹的倒影,目光盡處黃河正在浩蕩東流。向北眺望,只見從閘門噴涌而出的黃河水轟然作響,翻騰着朵朵浪花,順着寬大的水渠歡歡快快的向北而去,然後通過無數條支渠、斗渠、農渠、毛渠流進一塊塊肥沃的田地,就像母親的乳汁無私的流進兒女的胸膛。
 
  凝望着這一朵朵的浪花,我們彷彿看到了毛澤東主席等治黃先輩們那溫暖親且的微笑,明白了先輩們「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使然和使命擔當,感受到了先輩們艱苦樸素和藹可親的平民情懷,還有向人民、向民族最需要處無畏奮進不懼犧牲的英雄氣概,這是先輩們留給我們這個民族最寶貴最無價的精神財富,是黃河文化的根和魂。相信有了這個法寶,我們在推進黃河生態廊道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將無往而不勝。(郭軍勝 劉同偉 
[责任编辑:赵书琪 ]
网友评论